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名人名言 - 教學反思課程的結構

教學反思課程的結構

公開課已經悄然離去,但它所反映的問題卻不能就這樣悄無聲息地過去。

這種公開課只評分不評價,很難得到老師的指導。不過還好,我認識的老師有幾個。這兩天從老師同學的反饋中,我意識到了壹些突出的問題。現在我們來記錄壹下對課程結構的壹些想法。

坦白說,從備課到上課,我用了六天時間。不誇張的說,在上課之前,我委托愛人幫我修改課件(我剛調到新的工作單位,還沒有配備辦公電腦)——也就是說當時我還在修改班級的結構。

現在站在最後看過程,突然發現自己真的是在以班級的結構為中心備課(我想我會這麽做是因為這兩句話:1。特級教師黃的金句之壹:對教材理解的不全面,壹定會在課堂教學中反映出來;2.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如果給我壹個小時來回答這個可以決定我生死的問題,我會花55分鐘研究為什麽要問這個問題,剩下的5分鐘來回答。)

第壹次自己看課本,自己備課。設計的主要環節是:復習導入、探索新知、鞏固練習、拓展延伸、總結這五個板塊。自己設計完之後覺得沒有亮點,否定了自己。

第二次再去上設計課,主要是受到當時玩遊戲和學數學的重新學習的影響和啟發,導致我“讓孩子像數學家壹樣創造數學”。備課的時候,設計是把向山區孩子捐贈印刷的數學課本作為貫穿課堂教學的主線。但這種滲透明顯是我強加的,很不自然,也不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當然,最重要的是我不能按照說明去做。

第三次重新構思是基於讓學生像數學家壹樣創造數學的思想,脫去了毫米生產形勢的外衣,著眼於毫米的本質——單位的累加和單位數。用專業術語來描述就是:測量的內容結構是壹樣的:兩個核心要素(測量單位和單位數是測量值)和三個基本性質(運動不變性、收縮性和有限可加性)。測量內容的教學策略也是如此,即教師在備課時要把握測量的本質,註意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體驗單位產生和積累的過程,形成單位的概念,在此基礎上學會估算,培養數感,積累測量活動的經驗。

本次備課主要學習劉家峽教授和趙迪老師的理論和實踐。主要環節是讓學生思考“1mm,就是把1cm平均分成十份——1cm中間每個單元格的長度是1mm”。這個嘗試勉強可以教,但是為什麽要分成十個部分呢?而不是分成兩部分和五部分...我沒有找到壹個能完全說服我的理由,也找不到壹個教學的“腳手架”。為此,我擔心了大概兩三天。幸運的是,我跳出了這個圈子來看待這個問題——我重讀了課本和老師的書,發現我的方向錯了。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應該是1。通過毫米產生的過程,幫助學生理解毫米產生的必要性;2.通過感知和想象建立1mm的概念,並在此過程中實現對長度單位的連續思考,也就是說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在第四次備課中,我集中精力突破了“毫米的產生”和“毫米表象的建構”兩個教學目標,把這節課分成了兩大板塊。這兩個板塊當然特別有益——學生基本掌握了這兩塊知識,也得到了老師的認可。

但從三維教學目標來看,我在這門課上只落實了基礎知識,對學生的方法、技能、思想感情幾乎為零。這就是自我信念,我的課堂結構最大的不足,關於課堂結構。

教室結構呢?今天在學習課標的時候,看了壹位河南名師講的“解題”這壹課。我發現這位名師的課堂結構是經過精心設計和構思的,然後以逐步解決問題為線索進行教學。我很喜歡,但是要模仿它需要很大的專業性。

還研究了全景教學中測量的教學分享——讓學生在實際操作分享中快樂學習,這是我擅長的,今天也做了初步嘗試。我的溝通和指導能力太弱了...

……

沒有壹把鑰匙能打開世界上所有的鎖。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只有找到自己的風格,豐富自己,才能努力掌握各種課。那麽我的風格是什麽?怎樣才能找到自己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