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欲明明優於天下,先治國;如果妳想治理妳的國家,妳應該首先把妳的家人聚在壹起;要想家人團聚,先修身體;欲修身,先正心;要想正確,先真誠;要真心,先讓他知道;知識存在於事物之中。——《禮記·大學》
大學是“四書”之壹。這句話討論的是儒家的修身、齊家、天下太平的思想:古代人欲顯天下之德,必先治國;要想治理好國家,首先要管好自己的家庭。“格調”、“學識”、“真誠”、“仁義”、“修身”、“齊家”、“平天下”是大學的八大宗旨,也是大學的核心理念。
在儒家倡導的人格階梯中,“持家有道”是壹個人成年後必須經歷的過程。以誠為本,以修身齊家,以治國平天下為目標,是古代有誌之士的宏願,家國情懷,人生追求。
2.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
《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弟子寫的。在這裏,孟子闡述了世界、國家、家庭和人的關系:世界的基礎是國家,國家的基礎是家,家的基礎是個人。國家和家庭相輔相成,國家的仁政,家庭的仁政氛圍,個人的仁政修養,都關系到社會的繁榮穩定。
3.匈奴為什麽還活著?——霍去病
霍去病是西漢時期的大明星。西漢初年,北方的匈奴經常是邊境問題。武帝開始反擊匈奴的入侵。霍去病率軍抗擊匈奴,屢立奇功,獲得三軍稱號。
他凱旋歸來後,漢武帝為了表彰他的戰功,為他建了壹座“府邸”。霍去病不服,留下了千古名句:“匈奴未滅,何必在家?”霍去病的使命是保護環境和人民。他寧願在沙漠沙塵暴中冒著生命和鮮血的危險,也不願在豪華的豪宅裏享受榮耀。打地板的問題是愛國的,英雄的。
4.烈士的愛國之心也如家。——葛洪《抱樸子外篇廣批》
《抱樸子》是晉代道士葛洪寫的。他崇尚儒家忠孝仁義傳統,明確提出“愛國為家”的思想。這裏的烈士指的是有氣節有誌氣的人。這樣的人愛祖國就像愛自己的家壹樣。在國家有難的時候,他們願意精忠報國,大義凜然。
5.在三個月的戰火之後,壹條來自家鄉的消息勝過壹噸黃金。——杜甫《春天的希望》
《春望》是唐代詩人杜甫所作,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想家、自憐的情懷。國家動蕩,戰亂連年,百姓妻兒離散,琴書不通,家書抵萬兩黃金。詩人不僅想知道他的親人是否安全,而且因為難以收到家信而對國家感到深深的擔憂。
6、壹寸紅心報國,兩行淚為鄉愁。——於謙《立春日》
於謙是明朝著名的大臣和民族英雄,這首詩是他在邊塞寫的。詩人渴望以壹顆赤子之心報效祖國,但身在異國,思念親人,不禁讓他熱淚盈眶。佳節激起了詩人的思鄉之情,但為了國家大事,他不得不堅守崗位,被拘禁在邊疆,對家的感情深深凝聚在對國家的責任上,表達了詩人的思鄉之情,百感交集。
7、風雨聲,讀書聲,家事,國事,世間萬物,皆關註。——顧憲成
這是明代思想家顧憲成在無錫創辦東林書院時留下的對聯。上聯把讀書聲和風雨聲結合起來,勸導學生好好讀書,既有詩意又有意義。
第二副對聯更進壹步,說明壹個讀書人光讀壹本好書是不夠的。既要有治國平天下之誌,又要鼓勵秀才有國,體現了秀才不僅努力讀書,還關心國家大事的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