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標題是劉的《科幻評論隨筆》。
乍壹看,它不像是壹個受歡迎的作品。最受歡迎的科幻作家壹定是科幻小說。至於散文,當然是交給散文家了。
其實也不是很好的作品。
幾年前也買過三體三部曲。不知道是為了補單還是因為折扣比較低。反正只是個補充。
不過,作為壹個科幻迷,我應該看看劉的品牌。
此外,前幾年劉因為商界的追捧和雨果獎而在媒體成名時的壹系列有趣的發言,也讓人對他的散文充滿期待。
這本文集相當雜,收錄了劉的大部分非小說類文章,從他作為壹個新作家的評論和雜文,到著名作家的博客文章和各種序言。
內容也很復雜,尤其是他剛開始還年輕不出名的時候。他寫文章的時候真的是漫無邊際,自由隨性,想怎麽寫就怎麽寫,沒有壹點架子。讀起來很有趣,當然也有壹些有趣的有價值的想法。
劉說,他小時候讀過凡爾納的《地心遊記》。他父親知道後,不僅沒有沒收書,還告訴他:這叫科幻。
他很驚訝,壹直以為書裏的故事是真的。問:這都是幻想嗎?
是的,但是有科學依據。父親回答道。
這三段簡單的對話奠定了劉後來科幻創作的核心思想。
劉的寫作過程也很曲折。
他出生於1963。78年,他寫了第壹部短篇科幻小說,投稿,卻石沈大海。在接下來的二十年裏,我斷斷續續地寫作,中間有很長的中斷。
1985華北水電大學畢業後參加工作,在山西娘子關電廠任計算機工程師。
最艱難的時候(91)也試圖用迎合市場的科幻來贏得出版機會,比如《中國2185》《超新星紀元》。當然沒有成功發表。然而《超新星紀元》後來成為他的代表作之壹。
但是,在意識深處,我依然堅守著那個領地,堅守著傳統的科幻觀念。
直到1999年,36歲的他發表了自己的第壹篇短篇小說《鯨歌》。被認為是科幻創作的開端。
作為壹個新作家,他當時有很多想法,當然是因為孤獨——他的工作單位在太行山深處壹個荒無人煙的水電站裏。
有些文章講了中國科幻的歷史,80年代獨特的中國式科幻,壹個電子詩人自己創作,還有很多電子詩人寫的怪詩。
當然有書推薦,印象最深的是他對亞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步》的推崇。
他說:
劉的《三體》也給了我類似的感覺。看完這本小說的那個晚上,我忍不住走出家門,擡頭看著頭頂的星空,壹直在想些什麽...
好了,如妳所見,除非妳是科幻迷或者劉,否則沒有必要去讀《最好的宇宙,最壞的地球》的文集。
但是,《三體》,或者更準確的說,《地球往事》三部曲,值得壹讀再讀。看完之後,妳的思路會更深更廣。也許有壹天晚上,妳會偶爾擡頭看看星空。
(全文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