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名人名言 - 祁奇峰:精神分析基礎課18

祁奇峰:精神分析基礎課18

祁奇峰:精神分析基礎課18

1.客體關系理論流派之間的大沖突(20世紀30、40年代);

安娜·弗洛伊德(Anna Floyd)認為,兒童的自我功能非常薄弱,當他們接受精神分析治療時,他們需要更多的教育和引導。

梅蘭妮·克萊茵認為,兒童的自我功能並不弱,甚至比成人更強。怎麽請教大人,怎麽給孩子做。

2.溫尼科特獨立於兩派,建立了壹所中學。他是英國精神分析學會的主席。有壹次,學會開會,德國飛機在倫敦上空盤旋。作為主席,他站在臺上說:“我們去防空洞避難吧。”但臺下兩派爭論不休,沒人理他。兩派的沖突就像二戰的硝煙壹樣巨大。

他在英國的壹家兒童醫院工作了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也被政府分配到兒童收容所工作。統計顯示,他直接幫助了6.4萬名母親和嬰兒。

4.溫尼科特有壹句名言:“這個世界上沒有嬰兒這種東西。因為嬰兒不能獨立存在。如果妳看到壹個嬰兒,妳必須同時看到他的母親。”這也說明了母嬰關系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

5.溫尼科特是克萊因的弟子。與此同時,克萊恩的壹個孩子也在接受溫尼科特的精神分析。

6.溫尼科特寫了很多書,但在中國大陸只有壹本翻譯本《小豬的故事》。他還利用當時剛剛出現的電視,做了很多心理學的科普演講。此外,他還發明了壹些看起來不像專業術語的“專業術語”,很受歡迎。

7.溫尼科特有壹個非常獨特的裏程碑視角。他不再僅僅關註母親或孩子的單壹狀態,而是關註母親和孩子之間的關系以及他們的互動如何促進或阻礙孩子的發展。這壹視角也成為後來自我心理學理論的開創者。

8.虛假的自我和真實的自我

虛假的自我:有點像壹個外殼包裹著真實的自我。來源是這個人早期的生活環境有很多危險,需要建立保護體系,讓真實的自己不再被外面的風雨打。

真我:在很小的時候,如果母親能非常細膩地感受到孩子的感受,及時給孩子提供需求,孩子的真我就能很好地成長。另壹方面,孩子很難形成完整的心理自我,人格可能處於破碎狀態。

9.溫尼科特的問題:“其實,在壹個母親和孩子的關系中,除了意識層面可以感知到的愛之外,潛意識中肯定還有很多對孩子的恨。妳能感知這部分嗎?”

他寫了17行來支持這個論點,包括:

(1)寶寶出生後,並不是媽媽想象的那樣。

(2)嬰兒不是童年的遊戲。每個小女孩都玩過和洋娃娃過家家的遊戲。當小女孩成為女人,成為母親,她生下的寶寶和她想象的太不壹樣,也會構成她對寶寶的排斥。

(3)嬰兒不是父親的孩子或兄弟的孩子。所有的小女孩都幻想嫁給自己的父親或哥哥,但她成年後真正擁有的孩子並不是她想象中與父親或哥哥壹起出生的孩子的樣子。

(4)嬰兒的出生壹點也不神話。

(5)嬰兒會幹擾母親的個人生活。

(6)嬰兒會咬媽媽的乳頭,可能與自戀受挫、痛恨自己無法滋養自己有關。這種行為會讓媽媽們覺得很痛苦。

(7)母親生孩子是為了安撫母親,因為她需要孩子。

(8)寶寶對媽媽的態度可能是召之即來揮之即去,這也可能會讓媽媽覺得被利用很難受。

(9)媽媽為寶寶做了太多,寶寶卻什麽都沒為媽媽做。

(10)嬰兒可能會對母親表現出理想化的幻滅感。“母親就是這樣。”

(11)寶寶可能不知道媽媽做出的巨大犧牲,也可能寶寶拒絕媽媽的親近,也可能導致媽媽的反感。

心理分析(17)溫尼科特的母嬰關系

10.精神分析挑撥母子關系,是為了讓孩子繼續健康成長。如果壹個母親只能意識到她對孩子的愛,而不能意識到她對孩子的恨和抱怨,她可能會吞噬孩子,孩子可能會患上嚴重的人格障礙或精神分裂癥。從另壹個角度來說,如果壹個母親覺得自己百分百愛自己的孩子,在孩子面前就會為所欲為,孩子也就失去了基本的呼吸空間。

11.很多媽媽甚至從來沒有問過自己的孩子,“壹個媽媽應該怎麽做才能成為壹個好媽媽?”

壹位母親問她21歲的女兒,女兒回答:“別煩我,妳會是壹個更好的母親。”(畫外音:如果妳對我有壹點點的排斥和仇恨,那麽我們之間的距離會更遠,我更有可能做我自己。)

12.如果父母能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對孩子表達出壹點點的恨意,就相當於給了孩子成長壹個“溫柔的推力”,可以塑造出真正健康的人格。

就像畫畫壹樣。如果讓畫占滿整張紙,會給人壹種緊張和拘束的感覺。壹個好的畫家與其說知道在紙上哪裏畫,不如說知道在哪裏什麽也不畫,也就是說,不畫。同理,好媽媽也知道對孩子什麽不該說什麽不該做。

13.壹個男生只要壹碰到壹張白紙,就覺得渾身發抖,好像被電到了壹樣。原因是男孩參加了少年宮的壹個繪畫班。那天老師布置的作業是畫蘋果,孩子想畫猴子,老師堅決反對,給了孩子壹頓教訓。孩子當晚回去摸了壹張白紙,就出現了全身神經休克的癥狀。

男生的潛意識不是很深,原因很容易找到。咨詢師對男孩說:“從今天開始,妳想畫什麽就畫什麽,再也不會有人幹涉妳了。妳說呢?”男孩說:“那我就天天畫猴子!”“過了壹會兒,咨詢師遞給他壹張白紙,他沒有表現出任何緊張的癥狀。

兩個月後,男孩癥狀復發,沒有直接原因。輔導員說:“我叔叔教了妳壹個簡單的方法,把妳的電放在地下。這是壹門功夫,我不會教別人。”男孩很高興,同意了。咨詢師遞給他壹張白紙,說:“當妳摸到這張白紙,感到觸電的時候,妳會偷偷努力,把腳趾抓回來,在心裏默念壹句話,‘走!’“電的感覺會傳到地下。”男孩照做了,果然,電消失了。

咨詢師的自戀得到了極大的滿足,男孩和他媽媽拿著賬單出去了。過了壹會兒,咨詢師遇到了助理,助理對他說:“那個媽媽真的有問題。”咨詢師大吃壹驚,問怎麽回事。原來,母親離開診室後,從來沒有懷疑過兒子的病這麽快就治好了。她拿了壹張白紙塞在兒子手裏說:“再試壹次!我不相信這麽快就會好的。”

心理咨詢師意識到,不應該急於解決孩子的問題,而應該先調整好母親和孩子的關系。否則孩子的問題看似解決了,其實掩蓋了母子關系中的問題。

14.壹位母親帶著19歲的兒子去看病。她說,“我的孩子有三個問題,第壹是註意力不集中,第二是健忘,第三是情緒不穩定。”醫生對孩子進行了面談後,發現孩子是壹般的青春期問題,並表示,“確實有壹些情緒問題。讓我們做壹個系統的心理治療。”做了三五次,孩子兩三個月沒來。

後來,母親帶著孩子又出現了。原來這位母親覺得孩子進步太慢,就帶他去看了腦科心理醫生。醫生給孩子開了抗精神病藥,氯丙嗪和氯氮平,這兩種藥都是用來對抗幻覺和妄想的,不符合孩子的癥狀。心理醫生也不能說什麽,用藥是其他醫生的事,所以繼續做系統的心理治療。

過了三五次,孩子半年沒來。重新出現的時候是壹家三口。孩子走在最前面,頭上綁著繃帶,後面跟著他媽媽,後面跟著壹個小老頭,看上去很虛弱,甚至第壹眼就萎縮了。那是孩子的父親。母親漫不經心地坐在沙發上,對治療師說:“我最近采取了壹種激進的方法,帶我們的兒子去南方做了壹個腦部手術,部分切斷了連接左右半球的2億條神經。”孩子看起來確實安靜了很多,但是治療師聽了之後很心痛。

這是壹個普通工人家庭,省吃儉用攢了很久才籌到5萬元手術費。在意識層面,母親只能感知到自己對孩子無盡的愛,卻不知道自己其實是在用壹種非常震撼的方式迫害孩子。

15.父母在意識和潛意識層面對孩子有壹些矛盾的想法,但作為專業治療師,不要直接指出,“所以妳討厭孩子。”這會讓他們更有負罪感。為了彌補自己的罪惡感,他們會更加控制自己的孩子,或者做出傷害。更專業的說法是,“我知道妳很愛妳的孩子,妳愛孩子勝過愛自己。”但是,妳對待孩子的方式,可能會導致壹個妳不願意看到的後果。我們可以壹起討論妳在潛意識層面和意識層面對孩子的期望是什麽。"

選定主題

心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