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中的孝與禮
永遠不要說“李樂”。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禮記》中的孝思想是豐富而全面的,不僅論述了孝的起源、地位和作用,孝與忠、禮、政、教的關系,而且在微觀細節上論述了孝、孝的整體和個體意義。據此,筆者認為《禮記》完成了孝道的理論創造,達到了中國儒學史上的頂峰。要得到這樣的評價,必然涉及到以下幾個問題:《禮記》中的孝道思想與《孝經》有什麽關系?討論這個問題,首先要討論兩本書的時代,然後從內容的比較來討論兩者的關系。《禮記》成書於西漢,但各篇的成書年代並不壹致。壹般認為《大學》和《中庸》是曾子和子思寫的,所以本文不把這兩篇文章作為討論的對象。《禮記》中除了部分章節作者和時代有定論外,大部分章節都是秦漢時期的儒生所作,似乎是有定論的。關於《孝經》的作者和年代,眾說紛紜,筆者認同是漢代儒家之作。由此可以斷言,《禮記》是早於或與《孝經》同代的著作。從內容上看,《孝經》在許多方面與《禮記》相似,以至於梁啟超說《孝經》“意極膚淺,雖不必讀,猶不及戴戟《四十九條》。”的確,從上面這篇文章的討論可以看出,《孝經》和《禮記》是類似的。如《孝經》:“孝為忠君。”《禮記·祭義》:“不孝君之不孝”;《孝經》:“父愛與母同,父敬與夫同。”《禮記·喪制四》:“父尊同以事君”,“父愛同以事母”;《孝經》:“身有皮,患之父母不敢損。孝順始。”《祭禮》:“天之所生,地之所舉,無人為大。父母全生,子女全還,可謂盡孝。不喪其身,不辱其身,是孝。”就連《孝經》中五章所論述的五人孝道思想,在《禮記》中也可以看到:“君子孝也,引之以諫;士之孝,亦順於德;庶人的孝也是惡吃;單仁不敢為三德之臣。”(《戴中的孝道》):指君王的孝道。三德是三個老人。漢代設立了“三個老人更重要”的職位來養老,三個老人各自更重要。天子把他和他的父親、兄弟壹起養大。所以,王者之孝,在於“厚道而不敢奉三德。”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孝經》作為壹部專門研究孝道的文本,雖然在理論成果上鮮有新的創造,但在系統性和易傳播性方面要優於《禮記》。兩者都被列入十三經,在歷史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然而,他們的影響有不同的特點。《孝經》不到兩千字,專著,加上歷代統治者的大力推動,影響要大得多。無論知識分子還是布衣普通人,都可能讀《孝經》,而《禮記》只能影響有壹定儒家文化素養的士人。但由於《孝經》對孝道的無限概括,以及壹開始就以此為依據的論證,可能對“形而上者謂之器”這類細微的細節不屑壹顧,使得作為本文提及的“孝道”部分的孝道的許多具體道德要求被忽略討論。總之,由《禮記》創造、由《孝經》系統化的孝道理論問題和孝道的普遍原則,被《孝經》廣為傳播。《禮記》中的孝道來源於《二十四孝》、《三十六孝》、《弟子規》、《女兒經》等多部兒童教育和家訓書籍,長期影響著中國人的家庭生活禮儀和社會交往,成為禮儀之邦的生活方式。因此,我們不應該低估《禮記》對中國孝道的形成和發展以及中國人傳統生活方式的巨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