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牽強附會:堅持認為沒有意義的東西有某種意義。也指把不相關的東西扯在壹起,混淆不清。
2、壹人傳真相,萬人傳真相:虛:不真實,指無中生有的事情。本來不存在的東西,很多人都信了。
3、無中生有:說什麽都沒有。比喻沒有事實,憑空捏造。
4.矮人看場子:場子:劇場。比喻只知道附和別人,自己沒有主見。也比喻懂得不多。
5.虛假名譽:指散布虛假名譽。
納粹德國國民教育和宣傳部部長保羅·約瑟夫·戈培爾是名副其實的“宣傳天才”和“納粹喉舌”。
戈培爾鐵腕捍衛希特勒政權,被視為“創造希特勒的人”。
名言——“謊言重復壹千遍就會變成真理”出自他之口。
這位哲學博士早在他登上納粹黨的高位之前1924年就體會到了“簡單語言”的魔力。
原本對希特勒極度厭惡的戈培爾,在被前者邀請到慕尼黑演講後徹底淪陷。
在這次獲得巨大成功的演講後,戈培爾激動地說:
”我走進大廳,歡呼聲震耳欲聾...我說了兩個小時,...最後希特勒擁抱了我。”
不久,戈培爾被任命為納粹黨在柏林-勃蘭登堡的黨部書記,開始回報他的宣傳才能——把希特勒描繪成“大師”,創造元首“永遠正確”的神話。
1933年,希特勒上臺後,戈培爾被任命為國家教育宣傳部長兼國家作家協會主席,被稱為黨內僅次於希特勒的二號人物。
把負責“宣傳”的人放在這麽高的位置上,說明“宣傳”在納粹帝國的崛起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新官上任的戈培爾做了兩件事:
焚書和反猶太主義。
為什麽要燒書?
因為他知道“壹個謊言重復壹千遍不壹定就成了真理;但如果壹個謊言重復壹千遍,不允許任何人揭穿,它就壹定會變成真理。"
用語言操縱人,減少語言市場上的競爭對手,是壹個非常重要的前提。
二戰前的德國,收音機非常普及,覆蓋了70%的家庭和5600萬人口,被稱為“人民的接收器”。
戈培爾的策略是,“收音機必須設計成只聽德國廣播。”
至於“反猶主義”是因為當時歐洲的“政治正確”還是希特勒本人壹貫的心理變態,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至少可以肯定它的宣傳效果——樹立假想敵是拉攏人心、團結人心的唯壹途徑。
通過反猶太主義,德國人緊密團結在希特勒周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