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地很空曠。
從重慶七星崗民生路299號,到2號,壹個掛著“利眾家具”的門口,下了40級臺階,記者來到了相鄰的玉海樓下的巴蠻子墓所在地。幾個工人正在裝飾天花板。負責現場施工的張先生告訴記者,他們是去年年底進場的,現在工程已經完成了80%。按照渝中區文管所的要求,他們將在3月底前竣工驗收,確保新修繕的八蠻子墓在清明節前向市民和遊客開放。
記者在現場看到,在巴蠻子墓前,已經擴建了200多平方米的空間,建成了墓園展廳、管理室和遊客浴室。整個墻面裝飾采用灰綠色文化石,以配合原墓的青石拱門。展廳頂部采用重型木結構,將室內燈光與巴渝傳統建築的戰鬥風格融為壹體。展廳右側墻面為整體落地玻璃,既增強了室內采光又擴大了視覺空間。
充當精神載體
巴蠻子墓呈六角形,前面的石碑上刻著“東周蠻子將軍墓”的字樣。墓碑上的題字是“民國十壹年二月姬旦”,碑文是“惟楚榮郡毛鑫”,但毛鑫是1911年著名的革命家。曾任熊克武市長、川軍第二司令員,解放後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司法部長。
據史書記載,當年巴蠻子的行為深深打動了楚王,於是把他的人頭獻給了楚國。其遺體埋葬地點為重慶市渝中區七星崗、忠縣西北、湖北省恩施市西三。有人對七星崗墓地是否葬有巴蠻子的“真身”提出質疑,但更多的專家學者認為,這座墓的象征意義大於實際意義,它具有精神載體的功能。
相傳巴蠻子墓建於戰國時期,後歷代都有修繕。據王二建的詩(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任巴郡——今重慶——知縣)記載,240年前,巴蠻子墓還在“重慶城在上”的自然環境中...而且春草年年綠”。現代最大的建築是在1922年,當時丹·毛鑫寫了碑文。據史書記載,當時的墓地相當大,四周有圍墻,裏面還刻有許多詩詞楹聯,其中最著名的是國閑人趙朗雲所寫的“霸主早已不在,子楚不曾離開壹寸土地;荒墳猶參天,將軍仍在三八鎮。”
1929重慶建城後,拆了城墻,修了路。巴蠻子墓第壹段的低谷填好了,墓地就放在路堡下面。解放後,七星崗的壹段路徹底修好,“加寬平整”,從此巴蠻子就埋在了民生路下的石拱洞裏。
上世紀60年代,巴蠻子墓被列為文物保護,由當時的渝中區基層街道文化工作者提供。1992,市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然而,在上世紀末城市開發建設的蓬勃高潮中,處於特殊位置的巴蠻子墓卻被眾多高樓“隱藏”了起來。
會繼續轉型。
近年來,許多專家學者和民間人士為改善巴蠻子墓的狀況進行了不懈的呼籲,各級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也多次提交保護和修繕的建議。2003年前後,重慶市文物局的專家提議修建壹條從通元門到巴蠻子墓的“時光隧道”,充分展示巴蠻子的歷史遺跡,延續歷史文脈。這個計劃得到了當時渝中區壹位區級領導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多位專家的肯定。但由於種種原因,最終沒有實施。
在渝中區文管所,副所長許曉宇向記者展示了壹份由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於2009年3月定稿的《巴蠻子將軍雕塑設計及陵園環境改造方案》。許曉宇告訴記者,現在正在實施的就是這個計劃的壹部分。陵園“環境改造”完成後,他們還將在展廳內布置巴蠻子將軍生平和歷代吟誦巴蠻子將軍詩詞的碑文,爭取社會力量支持布置關於巴蠻子將軍的主題書畫展。
名聲傳遍了整個巴渝。
千百年來,巴蠻子將軍為國捐軀的英雄壯舉在巴渝州和重慶廣為傳頌。唐貞觀八年,唐太宗念巴將軍之忠,將故鄉“林州”改為“中州”(今忠縣)。宋代,人們在中州城為巴將軍建了壹座廟,供後人瞻仰。這座寺廟以前叫永貞寺,後來叫王霸寺。每年農歷三月初三(巴蠻子逝世紀念日),在中州城舉行盛大的“三月會”,紀念其功績。據明朝史書記載,“每逢會期,巷中旌旗阻隔,金谷明街,彩亭錦棚對映道”。今天,忠縣有許多以巴蠻子將軍命名的歷史遺跡和地名。
東漢末年,巴郡林州(即忠縣)名將閆妍說:“我們國家只有斬首的將軍,沒有投降的將軍!”弘揚巴蠻子的英雄主義已成為千古名言,甚至在抗日戰爭時期,面對日寇飛機狂轟濫炸的重慶名人在黨內講話中也反復引申——“中國自古就有斬首的將軍,但沒有投降的將軍。”
現在,在朝天門的“重慶史家館”裏,《第壹樂章:千古英雄傳》裏的八蠻子將軍雕像擺在顯要位置。在重慶眾多大型景觀雕塑中,凡是涉及巴渝文化主題的作品,都把巴蠻子的形象放在重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