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的英文版是:“柏拉圖?是嗎?親愛的?去哪?我嗎?但是呢?親愛的?還是?是嗎?真相.柏拉圖被翻譯成“老師”,因為柏拉圖是亞裏士多德的老師。並聽我講述背後的故事。
亞裏士多德從17歲開始拜柏拉圖為師,歷時20年。他壹直熱愛柏拉圖,視他為良師益友。亞裏士多德是這樣稱贊柏拉圖的:“在所有人當中,他是唯壹的壹個...這樣的人現在無處可尋!”然而,他們在學術上發生了激烈的爭論。
最初,柏拉圖主張“理念論”,認為具體事物只是觀念的“基礎”和“影子”,具體的個別事物不是真的,只有觀念才是真的。而亞裏士多德則主張“實體論”,認為具體的個體事物是真實的,假設比實體更真實的“觀念”是超越日常實體的是沒有用的,壹般抽象的概念性事物離開個體的具體事物是無法存在的。
亞裏士多德堅信自己的論點是正確的,毫不留情地批評了老師的錯誤觀點。這在當時當地引起了軒然大波。有人指責亞裏士多德是背叛老師的忘恩負義的人,亞裏士多德用這句歷史上的名言回應:“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歷史證明,亞裏士多德的觀點是從唯心主義到樸素唯物主義的進步(雖然這個進步並不徹底)。
其實中國古代也有類似的可以和美女相提並論的名言。唐代大文豪韓愈在《師說》中寫道:“弟子不必次於老師,老師也不必優於弟子。他們先後聞道,專精其術,如此而已。”這段話也明確了學生應該也能夠超越老師,老師和學生的區別只是聽過不同的課程,專攻不同的領域。
環顧當前中國教育界,應試教育造成了種種不良後果,其中之壹就是學生因為“尊師重教”的風氣而不敢在老師面前說“不”,令人擔憂。當然,“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落實需要師生雙方的努力。壹個老師要大度,要大方,聽到了會開心;做學生不要害怕權威,要敢於超越權威。這裏有壹個很好的例子。
復旦大學中文系美學家蔣孔陽教授在1980出版了權威專著《德國古典美學》,好評如潮,但壹個學生卻提出了四條批評意見。正在日本講學的蔣孔陽先生看了這些意見後,立即給這位學生寫信,明確表示:“妳的文章比我寫的對我更積極,但批評我太客氣了。妳批評的幾點還是有道理的,有機會我壹定會修改。”他在信中還特意引用了上述名言:“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並對自己的學生大加贊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