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名人名言 - 什麽叫馬和兔子不壹樣,兔子是什麽屬?

什麽叫馬和兔子不壹樣,兔子是什麽屬?

什麽叫馬兔壞了?本報記者王偉

勒·戴雲學術敘事的封面

2022年,是勒·戴雲先生的九十大壽。大學出版社和復旦大學出版社分別出版了《樂學術敘事》和《樂九十壽辰隨筆集》,兩地同心對應,* * *祝他生日快樂。中國大學語言文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該校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以下簡稱“北京比較研究所”)所長張輝為兩本新書都寫了序言。

勒戴雲文字圖片由該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提供。

張輝在《樂成功——樂九十壽辰隨筆集》的序言中說,庚子年的疫情改變了壹切計劃。“對我來說,最遺憾的是不能按原設想給樂老師過九十大壽...聊以自慰的是,按照我們老家的習俗,生日是可以‘編’出來的,延期就更吉利了。我們把原定在未名湖後側朗潤花園舉行的戶外生日會‘分解’了,大家用更精神的方式慶祝老師的生日。”

《快樂就是成功》的書影

張輝說,文集的題目是《幸福就是成功》,與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出版的《樂在其中——樂教授八十壽辰隨筆集》也是有順序的。“這是時隔十年,海內外音樂人的又壹次高雅聚會。音樂老師是我們的學術和精神領袖,是我們心中永遠的老師。如詩所雲,‘樂唯君子,樂唯有之’‘樂唯君子,樂唯有之’‘樂唯君子,樂唯有之’。在選集的封底上,用我們所有人的名字寫著‘100’幾個字。我願把這本書作為我敬愛的老師的生日,希望十年後能為我的老師編輯百年生日文集。”

最近,張輝接受了該報記者的采訪。他說,這本書《樂在其中——樂·戴雲先生90壽辰隨筆集》是遲來的壽辰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另壹本書《樂·戴雲學術敘事》的姊妹篇。“前者是我和復旦大學中文系的劉雲華教授,主要是樂和北交所的老師共同主編的。後者由張培教授編輯,他是我的同事,我在比較研究所的弟弟。”徐璐》介紹了樂老師幾十年的學術生涯,以及其他人對她的評價和與她的對話。同時還“掛個漏”,精選樂老師的幾篇代表性文章。”

2022年,勒·戴雲和《勒·戴雲的學術敘事》壹書。

我年輕時最喜歡斯托耶夫斯基。

尤其值得壹提的是,張輝表示,樂戴雲明年將推出十冊該系列圖書。據該報記者了解,早在今年3月,中國出版社就出版了樂戴雲的自傳《九十年滄桑:我的文學之路》。在她最新的自傳《精神獨白》中,勒·戴雲對自己說,“我寫這本書有兩個原則:壹個是不壹定講真話;壹個是愚蠢的話和謊言不能說。當妳讀這本書的時候,妳必須挑出謊言並告訴我。這是我非常尊重的壹個原則。實話壹定要講,但是講的不好。有些不該說,有些不該說。”

九十年滄桑的書影

在當時的新書發布會上,北大中文系教授錢立言說:“樂戴雲是中國比較文學學科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也是北大最有故事的人之壹。”1931年1月,樂戴雲出生於貴州桂陽,苗族血統,祖母是苗族人。樂·戴雲的父親樂·韋森是貴州大學的英語教授。受家庭影響,她從初中就開始讀外國文學,比如《德伯家的苔絲》、《簡愛》。《愛情》、《三個火槍手》、《亂世佳人》、《經典》、《查泰萊夫人的情人》都深受文化影響。

《九十年滄桑:我的文學之路》出版後,勒·戴雲在今年6月接受媒體采訪時系統介紹了幾本塑造了他壹生的書籍。她說她在花溪貴陽女子中學讀完了初中三年。從北方逃到南方的朱彤老師教語文。“朱老師很少照本宣科,總是在教完該學的單詞、句子、課文後才告訴我們。壹本英國托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絲》,講了整整壹個學期。三年的語文課,我們還聽了《裘德》、《還鄉》、《三個火槍手》、《簡愛》等等。這些美麗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我幾乎每天都渴望上語文課。"

初中畢業後,樂戴雲考上了貴州唯壹的民族中學——第十四中學(抗戰勝利後,第十四中學回遷,恢復為大學附屬中學)。“高中三年,我被美國文化深深吸引。40年代,美國那些所謂的‘文藝悲情片’簡直讓我神魂顛倒。那時,《斷藍橋》、《隨機收獲》和《馬克·吐溫傳》在我心裏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在美軍駐地的小攤子裏,勒·戴雲遇到了壹群美國作家的簡化版,“霍桑、辛克萊、斯坦貝克,這些我都通讀了。當時傅東華翻譯的《飄》剛剛出版,真的是風靡壹時。學生們都在談論書中的人物,我和媽媽也經常為書中的人物爭吵。”

禮樂造人。勒·戴雲從高中時代起就沈浸在文化的海洋中。“每個周六,我都要參加壹場唱片音樂會,聽著名音樂歷史學家蕭家駒介紹西方古典音樂,然後系統地欣賞從貝多芬、舒伯特、德沃夏克、柴可夫斯基到德彪西、肖斯塔科維奇的音樂。這期間我幾乎把所有的業余時間都用來看外國的,英國D.H .勞倫斯的《查泰萊夫人的情人》,法國安德烈·紀德的《田園交響曲與制造者》,斯托耶夫斯基的《被侮辱與被損害》,卡拉馬佐夫兄弟,等等。我真的什麽都看到了!”

2022年5月9日,在《九十年滄桑:我的文學之路》內部讀書會上,勒戴雲做了介紹。

真正影響勒·戴雲走上文學道路的是文學。“當時不是托爾斯泰就是屠格涅夫。我當時很喜歡屠格涅夫,但不太喜歡托爾斯泰。他的壹些想法我不太認同,也不太喜歡。當時,壹套屠格涅夫叢書,壹本* * *六本書。我喜歡他的父子倆和之前的夏娃。這些都是關於它的。例如,夏娃大約是19世紀。女主角和她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從那以後,我更喜歡屠格涅夫。我想我的影響大概是從屠格涅夫開始的。”

整個高中時期,勒·戴雲最喜歡的作家是斯托耶夫斯基,“尤其是《罪與罰》和《受侮辱與受損害》。他們讓我第壹次感受到了底層可怕的貧窮、痛苦和絕望,我深深感到,對這壹切無動於衷將是莫大的恥辱。20世紀40年代末,我有幸接觸到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我該怎麽辦?》拉赫梅托夫,壹個專業人士,和我成為了我最崇拜的偶像,也是我人生追求的更高目標。"

在勒戴雲看來,人的性格可能有壹些先天因素,但歸根結底還是要看家庭的影響;對於壹些人來說,閱讀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讀《簡愛》是在初中二年級,女主角自尊、自愛、自我奮鬥、不屑世俗偏見、忠於自己內心的性格無形中成了我的翻版。”後來生活中的壹系列逆境也讓她深深地愛上了莊子。“莊子廣闊豁達的胸懷,給了我無視生活對我不公的力量,尤其是他的名言‘不為俗所累,不為事所飾,不為他人細致,不為他人計較’成了我在逆境中的準則。同時,陶淵明的收藏培養了我浮躁卻不脫俗的情懷。後來,連生死這樣的重大問題似乎都想通了:‘在洶湧澎湃的波濤過程中,妳不喜歡也不害怕,妳該做什麽就做什麽,妳不必為此煩惱。’壹旦連生死都可以任其自生自滅,還有什麽可放下的?"

1951大學年齡

畢業照1952

事實就是事實,在《不要在異國尋求新的聲音》中,“評判自己”和“認識他人”

自1948考入大學中文系,後在大學擔任現代文學和比較文學教授。勒·戴雲是杏壇上的壹根鞭子,他教過的學生已經把枝幹撒開,把葉子跨代傳播。“樂老師70歲退休,到現在已經20年了。就她的碩士生來說,我肯定不是最早的。90年代,她開始招收比較文學方面的博士。我是三個學生中的壹個,壹個已經去世,另壹個現在在美國教書。她的學生很多都在上海的高校教書,也有很多。樂老師的教學理念是百花齊放,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可以看到我們畢業論文的方向。晚年,她還在外國語大學任教過壹段時間,招了十幾個學生。我是60年代出生的,現在也帶博士生,‘學生教學生’,教音樂的學生太多了。”張輝說道。

1994,張輝從中文系考上了大學的比較文學專業。“那時候我們讀了三年博士,然後留在北大教書。我的博士論文是關於20世紀德國學傳播史的,後來我寫了壹本書《審美現代性——20世紀上半葉德國學傳播中的現代性》(被北京大學青年學術圖書館收錄)。肯定是受了樂老師的文章《尼采與中國現代文學》的影響。”

“上世紀10年代,樂老師去過很多國家,經常帶回壹些外國的學術書籍。當年看的很多書都是她送給我的。”張輝告訴該報,和樂老師壹起學習是他最快樂的時光。“我最早讀的是哈貝馬斯、的美學思想體系、劉若愚的《中國文論》,都是樂老師帶回來的,包括《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也是樂老師給我的。除了上課整理書目,其實樂老師的言傳身教更多的是在課堂之外,她的家就像壹個圖書館。我記得在我入學後不久,她和唐先生去新西蘭講學,所以他們只是讓我照看房子。我當時正好在做博士論文,簡直就是‘老鼠掉進米缸’,還有壹大堆舊書讓我隨便看。”

1981年,勒·戴雲的《尼采與中國現代文學》發表在《大學學報》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她事後回憶道,“在教條主義者看來,尼采壹直是壹個走狗,壹個反對者,壹個極端的個人。魯迅、郭沫若、茅盾等進步作家的名字怎麽會和這樣壹個結合在壹起?但是,事實就是事實。客觀地說,這篇文章不僅引起了很多人研究尼采的興趣,也為文學與中國文學的關系研究開辟了新的空間。”

攝於1985

1985,與季羨林先生合影。

在今年出版的《樂學術敘事》的序言中,張輝寫了壹篇名為《和而不同,多樣性之美——樂先生的比較文學之路》的文章。我在開頭提到,真正標誌著中國先生自覺進入比較文學研究領域的最重要的應該是尼采和尼采的現代文學。“三十年後(2010),她回憶起當年自己驚人的‘發現’:在進壹步研究文學對中國現代文學的影響時,我驚訝地發現,很多作家都深受德國思想家尼采的影響。這個30年來壹直被視為煽動戰爭、蔑視平民、崇尚超人的極端個人,其實是20世紀初中國許多啟蒙思想家推動、改變舊觀念、倡導新思想的思想源頭。無論王國維、魯迅、茅盾、郭沫若、田漢、傅斯年等。都得益於尼采的思想。”

在張輝看來,樂戴雲的點評是“冷靜而低調的”“這與她發表這樣壹篇非傳統論文所需的勇氣形成了鮮明對比。尼采,在80年代初,還是壹個危險而著名的名字。肯定他的思想價值是大違,更何況拿他的名字和幾個‘魯國茂巴老曹’相提並論?”

攝於1987

拍攝於1992

“這當然和王先生壹直推崇的魯迅有很大關系,尤其是早期的魯迅寫了《文化偏頗論》、《摩羅詩論》、《破惡聲論》。王先生看到並遵從的是魯迅精神的核心,也是王先生是否拋棄‘逍遙自在’而鐘情於被風沙侵襲的‘人的精神’的生活背景。也許這也是王先生後來將自己在海外出版的傳記命名為《我就是我:這段歷史屬於我自己》的原因但同時,我們也可以說,魯迅不僅是王先生後來學術生涯的起點,也是她‘看’到她心目中的尼采的最重要依據。”張輝在序言中寫道。

尼采與魯迅

在張輝看來,正是這種“交錯的視野”,使得樂的學術研究不僅與多元的生命體驗密切相關,而且能夠固守觀念層面的沾沾自喜的教條,突破大壹統的思想慣性,與同質化、本質從眾的思想格格不入,從而使其思維富有活力和動感。“這是她‘個人’的壹面。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這篇短文,它至少有壹個不可忽視的‘後遺癥’——樂先生提醒我們,在現代化、理性的主流話語下,在80年代的啟蒙語境中,尼采的意義和生命哲學的意義,實際上是對啟蒙現代性的深刻反思。這種反思,壹方面顯示了王先生“洞察世界大勢”的胸襟和眼光,另壹方面也真正體現了壹種比較文學和文化的立場。”

張慧認為,通過她的研究,王老師不僅試圖讓我們在《別在異國尋求新的聲音》中“評判自己”、“認識人”,從而完成壹層“比較”,即看到人與自己的相同點或不同點;同時,她也在努力做更深層次的“比較”,即放棄非黑即白或非此即彼的偏頗判斷。這種既看到中西差異,又充分認識到彼此內在復雜性,因而不急於取與舍的思維邏輯,或許才是比較文學和比較文化研究的真正精神!

1952的婚紗照

和而不同,反對“文化霸權”,同時不陷入“下降”格局。

在《九十年滄桑:我的文學之路》壹書中,勒·戴雲說:“我很高興選擇了北京大學,選擇了教師這壹職業,選擇了文學研究這壹終身職業。我從小就立誌從事文學工作,更大的願望是把美麗的中國文學帶到世界各地,讓各國都能欣賞到美麗的中國文化,更多地了解中國。我正在努力去做。雖然還不夠好,但我壹直是這麽做的。”了解她的人都知道,在她50歲之後,在大多數人認為“人到中年,萬事休矣”的年紀,她決定重新開始——因為她,大學有了國內的比較文學研究機構;中國有自己的比較文學學會;全國各地的高校有壹個又壹個碩士、博士和博士後培養點;因為她,中國的比較文學學科從無到有,走向世界,成為人文研究燦爛銀河中壹顆活躍而耀眼的明星。

1993樂戴雲先生與北大“獨角獸與龍——中西文化普遍性探尋中的誤讀”研討會與會者合影,著名作家愛子居中。

1993,樂戴雲舉辦了“獨角獸與龍——尋找中西文化共性中的誤讀”研討會。與會者中有著名的意大利學者安伯托·艾柯(1932-2022)。會上,Eco提交了論文《他們在尋找獨角獸》,提出了兩種不同文化相遇的三種可能:征服——和毀滅,文化掠奪和。以“意大利面”這壹項為例,Eco說,直到今天,意大利人和中國人還在爭論到底是誰發明了意大利面。"至於我,我確信它是從中國傳到那不勒斯的."

艾柯文的觀點與勒戴雲在會上提交的論文《文化差異與文化誤讀》如出壹轍。後者還在文章中提出“物非統壹,物亦有情”“文化差異始終存在。歷史上對這種差異有過不同的態度。”

1993與Eco合影。

在《樂學術敘事》的序言中,張輝回憶說,2010年底,萬卷出版公司出版的《當代著名學者學術思想文庫》《樂卷》的最後壹部分(第五部分)共六篇,題目分別是:《文學轉型與文化沖突》、《世界巨變與文化自覺》。歐洲夢?中國夢、全球化時代的多元文化發展與文明沖突及其未來。

“這種結合以‘文化沖突’開始,以‘文明沖突’結束,突出了沖突的現實性;它還以‘世界巨變’和‘全球化’標誌著我們這個時代的特征;以“文化自覺”、“中國夢”、“多元文化”指向中國和世界的未來。也許是不經意的安排,但實際上卻表現了樂先生面向時代、憂國憂民的精神境界和思想主題。這不是巧合,只是提醒了我們進入比較文學世界的壹個極其重要的渠道。”張輝說,“樂先生甚至尖銳地指出,多元化這個命題本身就是全球化的產物。而相互影響和純潔本身就是壹對矛盾。因此,重要的不是簡單團隊的問題,而是如何在壹個日益‘統壹’的‘文化霸權’的世界裏,保持文化的豐富性、多樣性和獨特性,而不落入陷阱。”

2005年在未名湖。

從根本上說,“如果妳與真實的生物和諧相處,妳就不會繼續下去。如果妳讓他平等,妳就能成長並回到他們身邊。用同如同,則棄之”(《國語鄭語》)。“先生說得好,‘中國傳統文化的更高理想是萬物共存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萬物共存與道並行是‘不同’;“互不傷害”和“互不矛盾”是“和諧”,為多元文化主義的存在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思想源泉。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總結王先生所做的工作——她在比較文學研究方面的成就;她闡述並繼承了北大精神;她對和諧與同的關系的深入思考是朝著壹個終極目標:和而不同,多樣之美。”張輝說道。

鼓勵妳多說出自己的想法,“準備十年後再寫壹本書”

交談中,張輝深情地回憶起10年前在香山為樂老師舉辦的生日會:“所有人集中在酒店大堂送樂老師和唐先生回龍潤園,但雨下得很大。過了壹會兒,接父母的車到了。我們都站起來,壹起為他們送行。我爸媽上了車,從車窗向我們招手。透過車窗玻璃我看到了樂先生的眼神,壹如既往的深情專註。每個人都不情願。這時,汽車啟動了。我突然擡頭看見雨突然停了,太陽把天空和綠樹變成了金色。”

轉眼十年過去了。張輝告訴該報,今年年初《九十年滄桑:我的文學之路》出版後,北京大學人文研究所和北京大學中文系在5月9日母親節舉辦了壹場別開生面的內部讀書會。“大家壹起學習了樂老師的新書,也和我們這位90後的大四青年樂老師壹起回憶、思考當下、展望未來。”在這次讀書會上,勒·戴雲鼓勵每壹位學者說出自己的心聲。她在演講中提到,如果可能的話,她會花十年時間再寫壹本書。“壹般來說,人們願意在自傳中寫正面的故事。記錄真實自我的負面生活和思想,不願意讓我們的後代打開書本,只看到壹些不完全真實的美好。人不能辜負歷史。寫作要追求真實,要感動感情。即使是那些曾經非常痛苦、可恥、委屈的真情實感,也要用心去寫。”

1976和堯堯先生在壹起。

還可以在“北交所”微信賬號上找到張輝的文章《我的老師,樂戴雲先生》。文中提到,在1988北京大學90周年校慶期間,樂戴雲撰寫了《我的選擇,我的懷念》壹文。“最能體現開拓精神的是,在這篇紀念文章中,她很少回憶母校的輝煌歷史,而是直接追問我們能否真正理解和傳承‘北大精神’。”張輝寫道,“她自問:‘1948-1988,40年的北大生涯!光榮與卑鄙,驕傲與恥辱,歡樂與喜悅,痛苦與淚水,生命與鮮血?‘四十而不惑’,我和北大壹起生活了40年,經歷了北大的滄桑。我是否充分理解了曾經塑造我、哺育我、培養千千兒女的‘北大精神’博大、自由、無盡的深層品質?妳明白嗎?”

(本文參考了中國作家寫的文章《勒·戴雲:塑造我人生的幾本書》。)

責任編輯:梁佳

校對:丁曉

以上是關於什麽是與馬兔決裂的意義,是關於比較文學的分享。看了什麽是兔子,什麽不是,希望這對大家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