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恩斯的觀點在現代西方經濟學中得到了廣泛的認同,許多不同版本的西方經濟學教科書都相當醒目而鄭重地向讀者介紹和闡述了這壹思想。
凱恩斯的上述觀點也可以用數學方法推導出來。以最簡單的兩部門經濟為例:
其國民收入平衡的條件是I=S,即投資=儲蓄。
其中S=Y-C,即儲蓄=國民收入-消費。
消費假設為線性函數:c = c. +cY,其中C .對於不受收入影響的自發消費,C為邊際消費傾向,即消費增加占收入增加的比例。因為假設邊際消費傾向不變,C也是平均消費傾向,即消費占收入的比重。
所以有:s =-C. +(1-c)Y
還假設投資是固定的,即I = I。
然後得出兩部門經濟的國民收入決定方程:
我.=-C .+(1-c)Y
解決方案:
平衡國民收入y * = (c. +I .)/(1-c)
在這個公式中,C作為邊際消費傾向,是壹個小於1的數。當C變大時,1/(1-c)的值變大,國民收入Y*增加。當c變小時,1/(1-c)的值變小,國民收入Y*變小。這意味著,當公民提高消費在收入中的比重時,將導致更多的國民收入,使整個經濟繁榮;當公民降低了消費在收入中的比重,就會造成國民收入的下降,使整個經濟陷入衰退。總之,揮霍導致繁榮,節儉導致蕭條,這就是本文開頭提到的節儉悖論。
“儲蓄悖論”提出後,常常讓人困惑。按照普通人的常識,壹個家庭,壹個企業,壹個國家,如果人人都揮霍,很快就會大吃大喝,破產衰敗。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有兩句詩說得好:遙望先賢與國家,由勤儉變為奢靡。
那麽,凱恩斯如何解釋上述觀點呢?
個人認為,理解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要註意,凱恩斯對國民收入決定的分析是在非自願失業前提下的短期靜態分析。總的來說,經濟陷入了嚴重的蕭條,市場上大量的產品積壓在倉庫裏,無法計入國民收入統計。顯然,如果公民增加消費,積壓的產品可以實現其市場價值,從而增加國民收入數字;另壹方面,如果公民減少消費,產品積壓增加,國民收入數字就會下降。這就是凱恩斯國民收入決定分析的現實意義。說白了,凱恩斯提出了“儲蓄悖論”
其實就是賣積壓產品而已。
但實體經濟不是靜態的,而是壹個動態的過程。從長期和動態的角度來看,人們會將節省下來的錢投資於提高產能,使經濟更加繁榮。相反,如果只求眼前的繁榮,揮霍金錢,就會影響未來的經濟發展,甚至導致經濟停滯和崩潰。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人們普遍強調節約,反對鋪張浪費。
這裏需要提醒讀者:千萬不要把動態分析和靜態分析混為壹談。壹般來說,靜態分析的結論往往與動態分析的結論不壹致,甚至完全相反。比如靜態上,當壹種商品價格下跌時,對該商品的需求會增加,但動態上,有壹種說法叫“買漲不買跌”,即當壹種商品價格隨時間動態下跌時,消費者會持幣待購,導致市場需求下降。
再比如西方經濟學中著名的“消費函數之謎”,其實就是混淆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的結果。靜態來看,壹個人的收入越高,消費比重越低,但動態來看,在人們的收入隨著時間增加的同時,人們的消費需求也隨著時間發展,結果是消費在收入中的比重不下降。所以,當庫茲涅茨試圖用動態統計來驗證凱恩斯的邊際消費傾向遞減定理時,就會混亂。
另外需要註意的是,凱恩斯的分析是總量分析,沒有具體分析消費結構和收入結構。凱恩斯認為,只要提高消費在收入中的比重,就可以提高國民收入。其實並不是。
抽象來說,個人收入的壹部分會用於消費,另壹部分會用於儲蓄,儲蓄會通過金融機構轉給廠商,增加投資。這樣就把廠商生產的產品全部賣出去,壹部分買給消費者消費,另壹部分買給其他廠商投資,這樣整個國民收入就和充分就業平衡了。
但實際上,廠商生產的產品並不會因為產品結構與需求結構不壹致而完全賣出去。比如2000年左右,國內彩電大量積壓。雖然彩電價格壹再下降,但市場反應十分冷淡。為什麽?因為消費者家庭已經普遍購買了彩電,整個彩電市場已經飽和。消費者雖然有錢,但不會用來買彩電。因此會進壹步影響彩電廠商,不會進壹步加大彩電生產投入。這樣,市場就疲軟了。在這種情況下,單純刺激消費或者刺激投資必然是徒勞的。
那麽我們該怎麽辦呢?唯壹的出路就是調整產品結構,使之與需求結構相壹致。更具體地說,需要開發新的替代產品,使其符合消費者的潛在市場需求結構。比如在模擬信號彩電市場飽和的時候,應該發展數字液晶彩電或者等電位離子彩電,讓消費者手裏的錢轉化為真正的購買力,讓市場走出蕭條,逐漸復蘇,進入新壹輪的繁榮期。開發新的替代產品,必須有大量的投資支持,所以必須有大量的居民儲蓄。從這個角度來說,節儉不會導致經濟蕭條,反而會促進經濟增長,所以還是壹個
壹種值得提倡的美德。
總之,在研究凱恩斯的“儲蓄悖論”時,我們必須明確凱恩斯觀點的前提、凱恩斯所使用的分析方法以及凱恩斯觀點的本質內涵。千萬不要不問前提,不問條件,就到處套用。特別是中國作為壹個發展中國家,剛剛進入小康階段,整個國家的經濟實力還相當薄弱,更不可能按照凱恩斯主義的觀點主張刺激消費。讓我們跳出凱恩斯短期的、靜態的、總量的分析思維,著眼於現實的經濟生活,切換到長期的、動態的、結構性的分析思維,思考明天的經濟發展,繼續保持和發揚節約的美德。只要把省下來的錢用於投資和新產品的開發,滿足消費者需求,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越來越美好。
當凱恩斯被建議從長遠考慮時,他不耐煩地說:“從長遠來看,我們都死了。”凱恩斯死了。他可以忽略明天,但我們還活著。我們不能忽視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