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謐被建議廣交朋友以贏得名聲。皇甫謐心想:“妳若不是聖人,怎能做官交友以博取美名?”?住在鄉下還能享受堯舜的美名。既然不是聖人,為什麽要和達官貴人交朋友,忙於生意來博取好名聲?因此,皇甫謐寫了《玄壽論》來回答勸他廣交朋友的人。他在《形而上學》中寫道:
有人告訴皇甫謐:“富貴是人人都想要的,貧窮是人人都討厭的。為什麽不照顧好自己,坐等貧窮而不做出改變?而且從道德上講,最有價值的是治國,而對於普通人來說,及時吃喝玩樂是壹件美好的事情。老公老了,牙也變了,連溫飽都沒有。誰知道呢?”
皇甫謐答道:“人最看重的是生命;道最渴望的是形式的完美。無論是生命還是形式都不應該受到疾病的傷害。如果形式被擾亂到不利於生活的地步,又怎麽談得上脫貧致富呢?聽說吃人家工資的人都要分憂,身強力壯的人都受不了,何況我體弱多病。對於文人來說,貧窮是家常便飯,學道德的人往往被鄙視。但是,身在貧困之中,得到了道的真諦,他們壹生無憂。比追求財富更好更差,不言而喻。另外,生而不為人知,死而不後悔的人,才是最懂道理的人!聾啞人是世界上最開明的人。壹個人死了,全世界的人都為他哭泣,因為他的死給世界造成了巨大的損失。有些人還活著,全國人民都在歡欣鼓舞,因為他的生存對整個國家都有好處。但是,天下人的哭也好,笑也好,都不能讓該死的人死,該生的人不生。所以,壹個道德最高的人,不會因為外界的影響而喪失自己的生死。為什麽?因為他有強壯的身體。如果妳追求損害自己生命的名利來換取整個世界的悲痛,遵從整個國家的意願去追求對身體不好的財富,這才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不追求名利,才不會丟掉性命,身體才會更強壯;只有不求無益於身體的財富,道才會更深。身強體壯不會害命,深行不變淺。如果我能保持堅實的身體和深沈的處事方式,不把名利當作只是身體表面的東西,那麽我的方式是最完美的。”
所以,皇甫謐沒有去做官。他專心致誌地學習經典,甚至廢寢忘食,所以當時的人們稱他為“書呆子”他被警告說太專註會消耗他的精神。皇甫謐說:“我是早上才得知真相的,黃昏時死去也是值得的,何況生命的長短是上帝預先決定的!”
我叔叔後來有了壹個兒子。二十歲,皇甫謐四十,舅舅兒子的生母去世。於是皇甫謐回到了這個氏族。
城陽太守劉亮是皇甫謐父親的堂兄之子。當劉亮去城陽赴任時,皇甫謐被建議用酒和肉給他餞行。皇甫謐說:“劉亮不當官的時候來看過我。我沒有出去給他送行。除了鹽和蔬菜,我什麽也沒吃。窮人沒有用酒肉招待我。現在,當他成為該縣的知府時,他舉行了壹次告別宴會。他重視城陽知府的官職,輕視劉亮本人。這符合古人的方式嗎?如果我那樣做,我會感到不安。”
後來晉武帝多次下詔,力勸皇甫謐做官。皇甫謐寫了壹封自稱是野臣的信,說:“我瘦弱多病,執迷於道旨,因病退居林澤山川。我不熟悉人際關系和禮儀,經常與鳥獸為伍。陛下到處求賢,連我這種不是聖賢的人都被抓走了。聖人逃了出來,做了布衣官,不道德的人就遠遠地離開了朝廷。我只是壹個遲鈍愚蠢的人。我吃著晉朝的食物,享受著人間的寧靜生活。我該去京城,在宮外祝皇上長命百歲。但是我因為品德不好,長期被疾病困擾。我身體的壹半感覺遲鈍,右腳肌肉萎縮變小。已經19年了。吃冷食粉已經七年了,違反了進食規則,導致中毒。冬天,我不得不裸露身體,吃冰雪。夏天感覺比較煩,伴有咳喘,或像患了溫熱瘧疾,或類似傷寒,氣短浮腫,四肢酸痛。現在情況更嚴重了,呼吸之間生命垂危,父親和哥哥見壹面就走,妻子和孩子常常等待告別。如果在路上追著皇帝的職權去扶車,痛苦會加重,只好遠離仕途升遷之路,匍匐在枕頭上嘆息。聽說邵和魏不能同時演,丫和也不能同時演。上周,王澍(晉厲公飾)被壹個離經叛道的計劃殺害,他被牽連為小米的幫兇。邱宇推薦人才,樊姬不再搬弄是非。所以,在位的人和被統治者在祭拜儀式上用的器皿都不壹樣,更何況我這種大麥糖皮的精華,怎麽能和野生稻和諧呢!就像壹個平庸的人,穿昂貴的錦緞絲綢衣服很不相稱。聽說跟我壹起被招募的人都到京城了。只有部長,我,因為生病,在等壹床涼席。雖然我渴望有壹個光明的未來,但我害怕死在路上。即使我沒有病,而且我遇到了這樣壹個堯舜的世界,比如巢父和徐友臯住在稷山,這也是可以忍受的。聽說天下有賢明的皇帝,天下有敢說真話的大臣;世界上有寬容的政策,也有可以委婉表達意願的人。只有陛下能關註像我這樣患病已久的賢明寬容的人。希望能再壹次展現自己的才華和能力,從傅彥所請隱士,從渭河之畔請隱士(像姜子牙壹樣)釣魚,不讓他們被埋沒。”皇甫謐語重心長的話終於得到了認可。
過了壹年多,被推薦賢惠正直。我寫信給皇帝,要求借書。皇帝給了他壹車書。雖然他身體虛弱,生病了,但他仍然努力學習。剛開始吃冷食粉的時候,因為身體和藥性沖突,經常犯困,疲憊不堪。他氣得想自殺,但被姑姑勸阻了。
鹹寧初年,皇帝又下了壹道聖旨,說:“皇甫謐恬靜,平凡而自得,執著於學問,愛好古文經學,與世俗之人誌趣完全不同,故可任命糜為太子布衣。”皇甫謐因為病情嚴重,毅然婉拒。起初,皇帝並沒有強迫他改變誌向。不久,他給皇甫謐下詔做大臣,後來他被任命為作者。李思校尉劉壹請他任命皇甫謐為功曹,皇甫謐拒絕了。寫了壹篇關於喪葬制度的論文,取名《杜中》。說:
玄言先生認為,生死是自然規律,是人性的必然趨勢。按照禮儀,60歲就要辦喪事。壹直到90歲,都有不同檔次的生活工具。妳要在工作日做好準備,防止全天的到來。為什麽要像世俗那樣那麽忌諱?雖然還不到60歲,但十幾年來壹直被病魔所困,多次面臨死亡的危險,精神身體也多次受到損傷和危害。我常常害怕自己在不知道的情況下英年早逝,對身後的事情也沒有準備,所以我就簡單陳述壹下我對殯葬的真誠看法。
人們渴望的是生存;我討厭的是死亡。但雖然貪婪,卻不可能跨越生命極限;雖然妳怕死,但妳逃不掉。人死了,精神活動停止,肉體腐敗消散,但靈魂卻像大氣壹樣無處不在,所以氣歸天,寄托在肉體上的生命終會達到極限,但最終肉體又會回歸到最初的寂靜,於是肉體隱於地下。如果靈魂不再存在於人的身體裏,它就隨著大氣而沈浮;屍體無法長久保存,與大地融為壹體。形與魂不會隔絕,這是天地之性;屍體和土地的融合是最自然的事。這輩子都保不住七尺身材。為什麽死後要用棺材把它和土隔開?就這樣,衣服被用來汙屍,棺材被用來隔絕真正的寂靜。所以桓司馬自己造內外棺,三年都沒完工。孔子對此很反感,認為還不如趕緊爛掉。季孫死後,美玉和她的遺體壹起下葬。有人說這和猝死沒什麽區別。華遠等人埋葬了宋文公,所以《春秋》認為別人的行為不是臣子所為。楊王孫生前立下遺囑,要求裸葬,所以《漢書》認為他的做法遠比秦始皇明智。如果妳認為靈魂壹定是有意識的,那麽人和鬼雖然體系不同,但殷代三親六氣遠比活人多,會準備東西接收死人。今天,如果我們將生者的思想與死者的思想相比較,那就不是靈魂的本義了。如果靈魂是無意識的,那麽厚葬就是白白奪走生者的東西,被沒有任何益處的死者所消耗。而且居心不良的人會有心盜墓,導致屍骨外露的災難,增加對死者的傷害。
埋葬意味著隱藏。隱藏意味著不被發現。如果發動民眾造壹口內棺壹口外棺,用活人陪葬,就好比把金子埋在路邊,上面寫著說明。就算是再蠢的人也會把這壹幕當成笑話。用大量金銀財寶埋葬死者,讓奸詐之人有心盜墓,或者砸碎棺材,橫拖屍體,或者順著死者雙手取下金鐲子。或者摸著腸子去找死人肚子裏的珍珠玉。這種情況難道不比殺人放火更殘酷更痛苦嗎?既然沒有神仙,就沒有不會被挖的墳墓。所以,漢代賢臣張釋之曾經說過:如果有利可圖,即使棺材蓋得像南山壹樣堅固,也還有空隙可鉆。如果無利可圖,就算沒有石棺,又有什麽好擔心的呢?這真是壹句至理名言。張釋之真的是我的榜樣。為死者安葬不是對死者的孝順,而是對生者的孝順。埋葬活人和死人沒有任何好處。所以,明智的人如果拋棄了死者的意願,是不會這樣做的。易經說:“在古代的埋葬方法中,死者被草覆蓋並埋在荒野中,沒有土堆作為墳墓或種植樹木來表明地址。”所以死者可以回歸自然,同時生者也不會被浪費。
所以我希望早死晚葬;如果妳晚上死了,妳將在早上被埋葬。不要把自己裹在布裏,不要修整身體,不要洗澡,不要縫制新衣服,不要用珍珠玉石在嘴裏。我想在坑裏壹絲不掛,我的身體直接接觸土壤。我怕我親戚長期受世俗影響,很難馬上改掉這個習俗,所以今天定了個大概。奢侈不過是個石頭棺材,簡單只要不脫光。他咽下最後壹口氣後,穿上身上穿的衣服和習慣用的毛巾,用厚厚的席子把屍體包起來,用麻繩把屍體兩端綁好,把屍體停放在床上。選擇不能生長食物的土地,挖壹個十尺深,壹尺五尺長,六尺寬的坑。挖好坑後,把床擡到坑邊,移開床,把身體放低到坑裏。妳生命中所用的壹切都不是隨妳而葬的。妳只需要帶壹冊《孝經》表示不忘孝道,就直接接觸粗桌之外的土地。把坑裏的土填到周圍地面的水平,然後種上原來的草,讓草在上面繼續生長。不種樹,上面的雜草不鏟除,不留痕跡,不讓人們知道埋葬的地方,甚至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如果妳看不到有利可圖的利益,叛徒就不會有偷竊的心,妳也就不必自始至終提心吊膽,也不必擔心壹千年。身體與大地融為壹體,靈魂與活力合二為壹。真的是大愛。如果有人在我去世前後去世,我們就不能葬在壹起。合葬的禮儀始於周公之後,並不是壹個古老的制度。虞舜死了葬在蒼梧,他的兩個妃子沒有和他葬在壹起。這件事已經解決了,沒有必要遵循李周的規定。我死後,不需要請教巫師,不要相信占蔔師,不要被世俗的話語所束縛,不要為神靈立牌位。十五的早晚不需要祭祀,也不需要去墳前祭祀。我只需要每個月的第壹天在家裏供奉就可以了,壹百天都不會供奉。供品只需要在日出前三個季度和日出後三個季度泄露,不需要在半夜泄露。妳只需要每天在家裏穿上喪服就可以了,不需要住在墳屋裏。古人不提倡建墳,這是非常明智的。今天,為墳墓積土並在上面種樹來標記這個地方是非常愚蠢的。如果不按我說的去做,而壹定要厚葬,那就無異於把屍體宰在地裏,再次傷害死者。如果我在天有靈,我壹定會怨恨和悲傷。我將永遠是壹個痛苦的幽靈,壹個王子的兒子,我可以把這當作我的意願,死者的意願。
皇甫謐寫過詩、頌、頌、辯、難六個體裁的作品,作品豐富。他的傳記,如《皇帝的世紀》、《歷書》、《高適》、《史燚》、《列女》、《玄言春秋》等,受到當時人們的高度贊揚。他培養了智玉、張貴、牛宗、Xi淳等弟子,這些人後來成為晉代著名的大臣。
雖然沒有獎勵,但是我已經很努力的去找了,希望能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