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1)八代文琪的衰落”是指韓愈的文章比前八代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道濟的“溺世”,是指他的作品關註民生現實,有著和杜甫壹樣的憂國憂民情懷。”忠臣怒囚”是指韓愈敢於直言,向君主進諫;勇冠三軍帥”指的是韓愈憑著他的金口玉言平定了鎮州軍的叛亂,意思是韓愈比士兵多贏了很多。(2)“八朝”指東漢、魏晉、宋、齊、梁、陳、隋。此時正是駢文產生和興盛的時代。此外,我們還可以從虛的角度來理解“八代”,即很長壹段時間。”衰”針對的是八代駢文,壹個“衰”字表達了唐宋古文作家的貶損和不滿。從駢文的發展來看,這種描述雖然主觀,但還是很準確的。因為這壹時期駢文盛行,無論內容和場合,幾乎沒有駢文,沒有文字,走上了形式主義的文風,浪漫多情,無病呻吟,容易墮落。
第二,從東漢到唐朝,隨著政權的頻繁更叠和佛道的興起,儒學呈現出衰落的景象。韓愈生活的唐朝,統治者信奉佛教和道教。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韓愈發起的“古文運動”不僅是為了在文學上肅清八朝腐朽之風,也是為了在政治上復興“儒家之道”和儒家精神。蘇軾稱贊他“八代文學之衰”,指的是這場所謂的“古文”運動,是壹場將優美柔美的“駢文”換成質樸蒼勁的散文的文體改革運動。提倡“古文運動”的目的是為了復興儒家道統。為此,他指出:“君子居其位,必思其官亡;如果妳沒有得到壹個地方,考慮修改妳的話,讓它變得清晰。我會把人加到明道身上,而不是直想。”因為文章是宣傳思想的載體,而古文是古代聖賢用來傳達個人見解的工具,並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所以要把古文和“道”聯系起來。他在《答李秀才書》中說:“越向往過去,字越好,路越好。”可見,“古文”運動思想的核心是強調道家,闡明文學與道家的關系,主張以寫古文發明聖人之道。
再次,蘇軾稱贊“道紀溺世”,肯定了韓愈為恢復道統,拯救沈迷於宗教狂熱的統治者所做的努力。韓愈因寫反對唐憲宗迎佛骨而被貶潮。然而,他到了潮州後,並沒有感到沮喪。而是壹直關心百姓,為百姓排憂解難,興農桑,再教育百姓。他雖然為官時間短,卻贏得了潮州人的信任和支持。潮州人用他們最傳統最樸素的方式紀念韓愈數百年。在這篇文章中,蘇軾既熱情贊揚了韓愈,又肯定了人們“神化”和祭祀韓愈的行為,這固然與古人的思想水平和認識世界的局限性有關,但也客觀地揭示了壹個樸素的道理:做人要正直,做人要正直,走正道要直。妳不會斤斤計較個人得失;真心實意為百姓辦實事,謀幸福,永遠被百姓銘記。
第四,除了成功倡導“古文”運動外,韓愈本人在散文和詩歌創作上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韓愈今天能看到的散文有300多篇,可以分為議論文、敘事散文、抒情散文三大類。其中,議論文又可細分為五種類型:(1)政論文章。如《受戒》、《禦史臺論荒饑》、《佛骨桌上》等都屬於這壹類,大多是針對現實問題,反映了韓愈的政治眼光和見解。②是哲學論文。這些文章和原道、原始人、首要壹樣,體現了韓愈的社會觀、人生觀、價值觀。(3)是文學理論。如《答崔立誌書》、《答陳生書》多是與韓愈倡導的“古文”運動有關的書信,討論如何學習和寫文章,體現了韓愈的文藝觀。這是壹份臨時文件。第四是散文。比如《四雜文》,比喻“犬儒主義”。再比如《殤》,這是壹篇研究人們互相詆毀的根源的文章,有警示作用。再比如大家熟悉的老師的理論,作者通過好學來鼓勵別人努力學習。五是讀書筆記。比如讀《荀子》,讀《禮記》,讀《墨子》,都可以透露出韓愈的顧慮和思想。
第五,在詩歌創作理論上提出了新的觀點。(壹)提出“有聲有色”的理論,提倡作文語言創新。韓愈在《答李淵書》中提出了“興而宜之”的理論,說“興則導教育之短而長,聲優者也,宣之也”。“氣盛”是指作家在仁義道德上的高度造詣,體現了壹種精神氣質,壹種人格境界,與孟子“以道配義”所培養的“浩然之氣”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果妳中氣十足,就可以創作出恰如其分的文章,這樣才能把氣的培養和構圖統壹起來。特別是韓愈強調“言之有度”,並沒有忽視文章的寫作技巧,而是力促語言的創新,“師古人之意,而不師古人之言”,“行古人之言”。(2)“不平則鳴”論。韓愈在《送孟冬野序》中也提出了“不平則鳴”的理論。他說“凡事不平則鳴”,“人之所言也”。從文學理論批評的角度來說,所謂“不平則鳴”,是指作家在受到挫折時,將自己的思想感情表達出來,用創作的方法表達內心的感受。這正符合司馬遷“義憤填膺著書”的理論。但他也指出,只有那些胸有阻滯的失意文人,才熱愛歌唱,並善於歌唱,即“喜詞難作,窮詞易作。”
第六,追求豪邁奇譎的詩風。在詩學理論上,韓愈主張追求豪邁、奇異的美學風格。在《調張繼》壹詩中,他說“誠意不理交通,各種奇形怪狀的形象充斥他的頭腦。”他評價孟郊的詩“言之硬,計之宜”。實際上,這些都表明他崇尚和追求壹種蒼勁奇譎的詩風。
綜上所述,韓愈是當時的文壇領袖,是詩文大家,對後世影響很大。他關於文學與道的關系的理論對宋代乃至清代的壹些作家和文學批評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