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三國時期。諸葛亮的指揮書。
原文: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修身。不冷漠,不清醒,不安靜,不遙遠。如果妳安靜地學習,妳必須學習。不學習,學不廣。如果妳沒有野心,妳不可能成功。慢了就沒法努力,危險了就沒法努力。歲月隨著時代流逝,意義隨著日子流逝,然後變得枯萎,不與世界相遇,難過的待在窮房子裏。會發生什麽?
君子的品行是從寧靜中提高修養,從節儉中培養品德。不安靜無憂無慮就無法定義自己的誌向,不排除外界幹擾就無法實現自己的遠大目標。學習壹定要靜下心來,壹心壹意,天賦來源於學習。所以,不讀書就長不了才,沒有誌氣就學不出成績。
沈迷於懶惰無法讓妳振作起來,急躁和冒險也無法培養妳的氣質。時光荏苒,意誌隨歲月流逝。最後大部分都與世界脫節,不為社會所用。他們只能悲傷地坐在可憐的房子裏。他們當時怎麽會後悔呢?
擴展數據:
《十誡》賞析
這篇文章寫於蜀漢建興十二年。那是諸葛亮晚年寫給八歲兒子諸葛瞻的壹封信。諸葛亮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為蜀漢國家的事業日夜操勞,疏於親自教育兒子,所以寫這封信警告諸葛瞻。
三國蜀漢宰相諸葛亮,被後人譽為“智慧的化身”。他的《十誡》是壹部充滿智慧的家訓,是古代家訓中的傑作。闡述了修身、治學的深刻道理,讀來發人深省。也可以看作是諸葛亮對自己壹生的總結,後來成為修身養性、立誌成家的名篇。
《誡書》的主旨是勸兒子勤學立誌,修身養性要從冷漠寧靜中努力,切忌懶惰急躁。總結做人和做研究的經驗,圍繞壹個字“靜”,同時把失敗歸結為壹個字“躁”,形成鮮明對比。
這部戒律書不僅闡述了修身養性的途徑和方法,還指出了立誌和學習的關系;它不僅解釋了寧靜和冷漠的重要性,還指出了放縱,忽視和極端急躁的危害。諸葛亮不僅在大的原則上對兒子要求嚴格,而且在壹些具體的事情上對子女也表現出了微妙的關心。
文章短小精悍,清新淡雅,樸實無華,平易近人,這些都是本文的特色。
百度百科——不冷漠,不明確,不安靜,不遙遠。
百度百科-諫書(諸葛亮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