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平記得,2005年的春天,全中國都還沈浸在劉翔贏得奧運會冠軍的喜悅中。壹位大學教授給他寫了壹封信,內容如下:
妳好,孫海平導演!.....根據壹般規律,壹個運動員需要6-8年才能成功,但劉只用了5年多壹點就達到了世界頂尖水平。有必要拔苗助長嗎?
只有真愛和珍惜才會生出煩惱。孫海平被該報的關心和照顧深深打動,幾乎把自己成功的奧秘都吐露給了劉翔。
速度,不是在跑道上。
“我們練的是跨欄,所有的訓練都要根據跨欄的特點來進行。這個項目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孫海平解釋說:“在我看來,跨欄實際上是有障礙的短跑。只有了解和理解這個特點,才能為練習這個項目的人選擇最佳的訓練方法。”孫海平對劉翔的訓練以“沖刺越障”為中心。
跨欄和短跑類似,是壹種田徑直道項目,所以追求速度是第壹位的。“但是速度並沒有跑出跑道。”孫海平堅定地說。這些年來,很多運動員在跑道上壹遍又壹遍的拼命沖刺,與煤渣和塑料顆粒較勁,但實際上,中國人的沖刺並沒有太大的進步。“我自己就是壹個明顯的例子。”孫海平苦惱地笑了。“那時候我壹天要練四節課。教練讓我跑10次,100米,我能跑下來100次,甚至200次。但這種訓練完全是機械被動的,不是主動的,能發揮和調動我最大的能力。就像電影《摩登時代》裏卓別林的流水線工人,總是機械而麻木地重復著同壹個動作,壹點素質都沒有。”
“有的時候,有的運動員因為傷病不能練跑步,教練很著急,我就對他們說,‘沒關系,只要把那些其他的練好,穿上釘鞋還是可以跑得很快的。’孫海平所指的“其他那些東西”實際上是壹種特殊能力,通俗地說,就是體能。“速度只是壹個結果。壹個很大的因素取決於妳怎麽訓練,妳的專項速度和力量是怎麽訓練的。”
在劉翔訓練的時候,孫海平不僅僅是壹個旁觀者,還是壹個指揮官。人們經常看到孫海平推或舉或拉或壓劉翔的身體。幾個動作下來,師徒兩人都筋疲力盡,氣喘籲籲。“往往壹個動作,妳給它施加壹些壓力,要求它快速反彈,這對我們跑步項目提高步頻和動作幅度有很大的幫助。在劉翔模擬跨欄的最後時刻,我給自己的手加上壹點適當的阻力,劉翔肌肉收縮過程中的被動肌肉就會轉化為主動力抵抗我的阻力,這樣肌肉就會得到彈性訓練。劉翔的動作很大,而且能很快恢復,提高了步頻,速度也因此精細化。”因此,孫海平需要身邊的幫助。盛月明和新上任的曹靜都是上海田徑隊跨欄組的助理教練。隨著劉翔的成熟,他的實力也不錯。他的抗阻能力和剛入隊時不可同日而語。我的力氣只夠拉壹個劉翔的身體。至於其他小球員的日常訓練,就要靠他的助手們的協助了。
離開跑道也能創造驚人的速度,這原本是孫海平心中的壹個理論,但現實給了他壹個證明的機會。劉翔在今年年初因為腳踝受傷而停止了70天的跑步。在這70天裏,孫海平不慌不忙,悄悄調整計劃,借機全面鋪開專項素質訓練,不斷強化。我壹直練到劉翔的身體穩穩的圍成壹圈,強到我都憋不住了,想沖出去和別人比賽。如果70天不上跑道,結果甚至可以是新的世界紀錄的到來,所以妳要回想壹下我說過的話:速度不是在跑道上跑出來那麽簡單。
力量訓練驅動技術革命。
運動訓練從來都是要努力的,越努力,體育精神越高尚。然而,在今天的孫海平看來,這種追求不僅是盲目的,有時甚至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當我還是運動員時,我因訓練中的刻苦精神而聞名。"說起自己當運動員的日子,老孫靦腆地笑了。“壹般壹天練三四節課,壹周20多節課。有時候還是覺得不夠。星期天別人休息的時候我再練。訓練最差的時候,拉傷了右大腿肌肉,甚至拉下了骨膜,左腳踝出現了疲勞性骨折。但是,就算妳這麽努力,成績也上不去,而且不升反降,越練越差。”
因為他自己走了這條彎路,成為教練的孫海平也意識到了盲目刻苦訓練的反作用。劉翔成功後,許多教練來到孫海平求教,不同項目甚至非田徑項目的運動隊蜂擁而至。應太多人的要求,孫海平也願意總結並與他人分享。他說原因很簡單,所有的訓練方式都離不開兩個字:特殊。
“我們練的是短跑,不是中長跑。整天在跑道上跑圈與短距離項目的要求背道而馳。”經過多年的研究,孫海平發現,人體的肌肉在不同強度的訓練下會走向兩種不同的類型。壹般來說,人體的肌肉分為快肌和慢肌兩種,也就是醫學上的白肌和紅肌。但除此之外,還有壹種亞型的肌肉,是介於兩者之間的壹種肌肉。這部分肌肉有壹定的可塑性,在於如何訓練。如果用快力量訓練,會轉化為快肌;相反,如果妳做壹些低負荷或者耐力訓練,它會慢慢向慢肌傾斜。“像我以前那樣整天疲勞,不僅不能訓練出我們短距離項目所需要的快速肌肉,而且對訓練也會有很大的負面作用,因為妳不僅要訓練原有的快速肌肉,還要花很大的力氣把已經轉為慢速肌肉的肌肉訓練回來,否則這部分肌肉就會變成阻力。”基於這樣的認識,孫海平在安排劉翔的訓練時更加註重質量和強度。所以劉翔的訓練會比普通運動員短,訓練時間也會短很多。
可以說,現在劉翔身體的每壹塊肌肉都在為110米欄服務,但在孫海平發現神經系統與肌肉的微妙關系之前,劉翔的身體還沒有達到這種協調的程度。“以前看到外國運動員覺得自己都是身強力壯,我們覺得自己運動員的力量水平太差,就想盡辦法加強力量訓練。但以前只知道練下肢,以為跑步就是練腿。結果,我們所有的短跑運動員只會‘坐著跑’,用下半身發力。後來慢慢發現,人體半切點的腰臀位置是跑步時驅動人體最重要的力量來源。"
但是,運動訓練並不像人們想象的跑跳那麽簡單。雖然發現臀部是短跑最好的引擎,但是只練身體的壹個部位,結果就更詭異了。“曾經,劉翔的腰臀力量太強,其他部位很弱。於是乎,他不得不依靠手臂的大幅度擺動來協調翻越圍欄時身體的平衡。那種動作不僅難看,還浪費很多力氣,對速度影響很大。”為了糾正劉翔的姿勢,孫海平下大力氣調整力量訓練,並以此為契機發現了運動訓練中壹個全新的概念:多因素訓練法。“前幾年陳的訓練重點是臀部力量,但是每塊肌肉都是分開練的,每塊肌肉都是分開練的。當全身肌肉都紮實了,再去協調,發力,就需要時間了,耗費了大量的時間。而且在單因素訓練中,力量就是力量,速度就是速度,最後的結果就是大腦皮層的興奮是單壹的、局部的,沒有聯系。現在,我提出壹個概念,叫做‘高效綜合訓練’或‘多因素訓練法’。也就是說,壹個簡單的運動,既能鍛煉力量,又能鍛煉速度,而且訓練刺激不是集中在壹個單點上,而是在大腦皮層形成壹個群體或壹個興奮區,既提高了訓練效率,又避免了過度疲勞。以前只靠單因素比賽的運動員,壹旦狀態不好,成績立馬壹落千丈。但‘多因素’可以通過其他良好的條件來彌補,讓運動員始終處於更為興奮的狀態下比賽或訓練。”現在,劉翔的跨欄技術不僅是世界壹流的,而且技術動作的協調性在今天的跨欄比賽中也為觀眾所稱道。“過去,劉翔跨過壹個跨欄大約需要0.36秒。現在他的體力平衡了。技術動作改進後,縮短到只有0.33秒,十欄可以是0.3秒,在短跨項目中簡直太神奇了!”而這就是神經系統和肌肉協調努力的效果。
孫教練從運動生理學的角度,認為這種訓練思路是壹種遵循人體規律,在“神經系統”上做文章的訓練方法。“神經系統訓練法”不僅給國內短跨技術帶來了壹場革命,也縮短了運動員訓練的周期。“之前壹直推崇的‘過度恢復’,是壹種風險相對較大的提高成績的訓練方法。”當孫海平談到興奮時,他伸出手指,用指甲在木凳上畫了壹個圖形。“這種方法要求運動員在高強度訓練後進入嚴重疲勞的狀態,然後花大量時間進行調整,這樣當他們的身體狀態回到高潮時,就會比以前好,就像觸底反彈壹樣。”但以前這種方法也遇到過運動員過度疲勞,調節不當,從此壹蹶不振。而如果想再上壹個巔峰,調整的時間往往比訓練的時間還要長。“這是浪費時間!”孫海平說,“我現在想節省時間,提高效率,所以我們對‘過度恢復’進行了改進,采用了壹種叫做‘刻意刺激’的訓練方法。”兩種訓練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壹樣的,只是把疲勞和調整控制在壹個範圍內。如果起跑線是以10為起點,'過度恢復'的高潮是15,低潮是5,那麽'刻意刺激'可能高達12,13,低至7、8,所以疲勞後的恢復和調整不會需要很長時間,沒必要冒險。
“我在給教授的回復中說,劉翔的訓練講究的是效率。雖然時間短,但是強度大,所以高性能的訓練是他快速成功的關鍵。”
奧運會還剩下最後的加工。
“現在劉翔身體的‘大廈’鋼結構已經搭好,混凝土已經澆築完畢。奧運會前,我們只需要‘裝修’壹下,它就可以交付了。”孫海平輕松地開著玩笑,此刻他和劉翔應該是完全放松和舒適的。亞運會只剩壹枚金牌,今年整個賽季將圓滿落幕。年初對傷病的各種擔心,現在已經被創造新的世界紀錄的喜悅所取代。在孫海平看來,上屆亞運會比賽沒有國內比賽強,金牌已經被劉翔預定了。
然而,由於這壹年的起伏,劉翔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是否會有如此好的狀態成了最熱門的話題。“要求劉翔在奧運會上破世界紀錄有點過分,但不要以為劉翔即使今年破了世界紀錄,他還有很多潛力可以挖掘,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今年夏天,孫海平在劉翔打破世界紀錄後說:“劉翔的平臺已經從雅典奧運會的13秒上升到13秒。”現在對於老孫來說,保持13秒的水平,在這個新的平臺上尋求突破,是他目前的任務。“其實我還有很多訓練方法沒有完全用上。”孫海平的話是保留的。“很多新的訓練方法沒有在劉翔身上試驗過,效果有好有壞。但理論上應該是有幫助的,實踐中需要時間去尋找協調和平衡。”我打了個比方。劉翔在力量訓練中做深蹲練習時,可以輕松舉起180斤的重量。從教練的眼光來看,劉翔的能力不止於此,但孫海平知道自己的徒弟有能力扛190到200斤,但為了保護劉翔不受傷,我從不讓他沖擊身體的極限。“如果在備戰奧運會的時候提到力量訓練,讓他沖到190,200斤,那麽劉翔的極限力量又可以上去了。這壹塊是尚未發掘的寶藏。”
因為因傷停跑70天,劉翔把自己的專項素質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相比之下,他花在專項訓練上的時間要少得多。"特殊訓練也是壹個潛在的空間."孫海平解釋說,“現在劉翔的訓練水平就像有壹只手可以舉起來壹樣。有特殊素質的舉起來有點困難。這時候如果下面有另壹只手扶著他,兩只手用力的話,擡起的速度會有很大的不同。”孫海平認為,特殊訓練是只需要從下面舉起來的手。“從明年開始,我計劃加強他的特殊訓練。現在壹周只有壹兩次,明年我會增加到兩次。這樣就把專項素質和專項訓練結合起來,使之步調壹致。其實我們訓練的規律也是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是壹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同時,隨著劉翔的成長,到奧運會那年也就25、6歲了。體力的逐漸增長,體能的逐漸提升,會讓他達到競技水平的壹個巔峰。”
“那時候,劉翔將是壹座嶄新的高樓!”孫海平又笑了。這位和藹的中年男子雖然臉上經常掛著點什麽,但對自己的運動訓練事業總是有足夠的信心去舒展眉頭。
【秘籍】快慢肌肉轉化
人體有400-600塊肌肉,200多塊用於體育鍛煉。雖然這些肌肉在外觀上基本相同,但實際上卻大相徑庭。早在17世紀中期,就發現兔子骨骼肌有的顏色是紅色,有的是白色,並發現肌肉的顏色與運動能力有關。19世紀80年代,首次通過電刺激證明紅色的肌肉收縮緩慢而持久,而白色的肌肉收縮迅速但容易疲勞,並提出骨骼肌纖維可分為紅色肌肉和白色肌肉兩種。此後,人們壹直從組織學、生理學、生物化學、組織化學等方面進行研究。,並對動物骨骼肌纖維的結構、功能和代謝特點有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壹般認為,紅色的肌纖維不壹定收縮緩慢,但根據收縮功能將肌纖維分為“慢肌”和“快肌”更為恰當。65438-0976年,國際著名生理學家、解剖學家科斯特爾系統研究了不同田徑項目運動員腓腸肌纖維的百分組成,發現優秀短跑運動員的快肌纖維約占70%,優秀長跑運動員的慢肌纖維約占70%。中跑者介於兩者之間。後來有學者在檢測股外肌時也得到了同樣的結果。因此,在速度和耐力運動員的腿部肌肉中,哪種肌纖維占優勢,就成為這種運動員取得優異成績的先決條件之壹。
孫海平指的是介於快肌和慢肌之間的壹種肌肉亞型。他在訓練中發現,如果亞型肌肉用快速力量訓練,就會轉化為快速肌肉;另壹方面,如果低負荷或者耐力訓練,就會變成慢肌,對劉翔的跨欄有負面作用。
每壹雙鞋都講述著它的主人的故事。
在記者於6月65438+10月31日前往位於俄勒岡州比弗頓的耐克總部直擊耐克為劉翔設計跑鞋的全過程之前,今年第九期《國家地理》雜誌剛剛發表了壹篇“為什麽每雙鞋都講述了壹個故事”的專題文章。《國家地理》雜誌的主編克裏斯·約翰斯深情地回憶了他目睹耐克的第壹位簽約運動員史蒂夫·普利方坦沖刺歷史性照片時的感受。“我仿佛聽到觀眾在喊,‘獵物,獵物!’“約翰對普雷方丹的感情是如此之深。壹方面是普雷方丹瞬間沖刺,創造了美國三英裏跑的全國紀錄。壹方面,他距離普雷方丹的家鄉160公裏。第三方面,普雷方丹在1975年去世時,因為訓練時出了車禍,年僅24歲...
《國家地理》壹篇專題文章的開篇文字是,“每壹雙鞋講述了主人公的生活狀態、性別、民族、種族、宗教、職業和政治。”耐克為中國田徑賽事旗手劉翔設計的跑鞋,講述了他自己的故事。
耐克以生產跑鞋起家,其創始人菲爾·奈特年輕時是壹名優秀的中長跑運動員,因此耐克對田徑運動員有著特殊的感情。早在2002年,耐克就看到了他的潛力,並與他簽約。耐克與劉翔合作的第壹步是向他提供最新的耐克跑鞋樣品,在劉翔的使用過程中逐步完善,直到完成個性化設計。從2002年到現在,劉翔的跑鞋經歷了六個版本,第六個是劉翔將在多哈亞運會上展示的全新跑鞋。
從款式上看,所有的跑鞋都很相似,無非是流線型設計,看起來像跑車,但真正的內涵只有運動員自己清楚。
比爾·鮑爾曼(Bill Ballman)是耐克的第壹位運動鞋設計師,也是耐克的兩位創始人之壹。他是俄勒岡大學的田徑教練,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幫助選手超越自我上。其中壹個主要內容就是設計跑鞋。為了找到跑鞋的膠水和溶劑,鮑爾曼在實驗室裏待了很長時間,學生們總能聞到鮑爾曼身上的焦油味。
耐克現在的運動鞋設計過程不再是刀耕火種的階段。耐克為簽約運動員服務的第壹步是邀請運動員到耐克總部的實驗室。壹個帶有八個子鏡頭和十個動態傳感器的攝像頭,會檢測運動員腳部的所有數據,包括左右腳的長度和寬度、腳趾的寬度、足弓的高度、大腳趾和小腳趾之間的角度等。,從而實現為制鞋測量腳的準備。每年5月底,尤金田徑精英賽在俄勒岡州舉行,這是耐克簽約運動員走進耐克實驗室的時間。今年的尤金精英賽於5月28日舉行。劉翔以13秒21奪冠後,5月29日在耐克的實驗室裏待了壹天,完成了測試最新跑鞋的任務。
作為耐克品牌創新部總監,Michael Donaghu也是主要負責2008年奧運會耐克鞋類產品研發的總指揮。湯種本人就是壹名運動員。在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讀大學期間,他兩次入選NCAA常青藤聯盟中長跑最佳團隊,加入耐克後,他開發了多項美國專利技術。耐克也有很多比湯種水平更高的運動員,比如上世紀80年代的美國長跑運動員阿爾貝托·薩·拉紮爾(alberto Sa lazare),退役後在耐克負責營銷。所以耐克內部運動會有很多接近世界紀錄的成績也就不足為奇了。
在掌握了劉翔腳型的基礎數據後,唐中多那修帶領的研究團隊會仔細分析劉翔比賽的錄像,分析劉翔的每壹個技術特點。劉翔跑鞋最大的特點就是劉翔的跑鞋比同類跑鞋更輕更硬,釘鞋的位置也是根據劉翔跨欄的落地習慣和鞋底的落點量身定做的。在最硬的鞋板下,耐克只為劉翔跑鞋安排了10個鞋釘,有效降低了阻力,而劉翔的競爭對手艾倫·約翰遜的鞋釘比劉翔還多。在鞋面的選擇上,劉翔的跑鞋壹直使用人造革。考慮到亞運會期間多哈天氣幹燥炎熱,耐克為劉翔的跑鞋安排了纖維網布,增加了透氣性。鞋底、鞋板、鞋面的關鍵設計完成,剩下的就是跑鞋的個性化處理了。劉翔喜歡在鞋面上貼膠帶。壹方面有助於固定腳背。另壹方面是劉翔賽前有心理準備的標誌:“紮緊膠帶,我準備好了!”在劉翔跑鞋的設計過程中,膠帶的位置變化次數最多,為了劉翔的舒適。此外,由於劉翔跟腱受傷,劉翔跑鞋的鞋底也經過了特殊處理。
出現在多哈亞運會上的劉翔跑鞋,會以紅色為主色調,前腳會閃亮銀色。在鞋幫上,劉翔跑鞋還會顯示中國地圖、長城和劉翔的特殊會徽,從而講述劉翔的完整故事。
當然,劉翔跑鞋的每壹個部件都要劉翔本人認可。為了完成劉翔跑鞋的設計,耐克在耐克中國公司上海總部專門任命了壹名項目協調員,隨時聽取劉翔的意見。耐克的理念是,“用最好的裝備幫劉翔贏。”
多納休對劉翔跑鞋的研發費用守口如瓶。然而,在1994美國著名記者唐納德·卡茨(Donald Katz)撰寫的《JUST DO IT》壹書中,披露了耐克在12周內產品開發和測試的總支出為2260萬美元,相當於耐克每周200萬美元的研發支出。現在時間飛逝12年,市場競爭將大大增加耐克的R&D費用。
普雷方丹有壹句名言,“很多人在跑,看誰跑得最快,而我在跑,看誰的野心大。別人問我為什麽選擇跑步,我壹般都會這麽說。”這句名言用在劉翔身上也很貼切,因為劉翔下壹個展示自己遠大抱負的地方就是多哈。這句名言同樣適用於耐克。至於什麽樣的野心,大家都知道。
參考資料:
/question/27282964.html?si=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