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證明,讀書是壹條重要的成功之路,很多人通過讀書達到了人生的巔峰,但這條成功之路偶爾也會出事,張金生就是那次事故的受害者。
單說張金生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不太了解,甚至不知道,但如果在他的名字前加上“北大博士”、“失業18年”、“需要養老”這些前綴,估計很多人會用略帶諷刺的語氣說:“他!被坑被坑的北大博士生。”
張金生“北大博士生”的頭銜從最初的光環變成了現在的牢獄之災,讓他成為了別人眼中的失敗者。這場悲劇是如何發生的,需要我們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反思。
讀萬卷書,行萬裏路。
陸遊在《冬夜讀書示子》詩中說:“紙上得之,太淺,不知如何。”它警示我們,從書本上學到的知識是比較簡單的,要想真正透徹地理解事物,必須親身實踐。張金生悲劇人生的最大原因是理論脫離實踐。他雖然才華橫溢,卻不能運用到實踐中去,解決問題,壹文不值。
他出生在壹個貧窮的家庭,他的父母是農民。雖然家庭條件不好,但他的父母努力賺錢供張金生上學,想著通過學習改變他的命運。張金生也不負眾望,努力學習。18歲,成為他們家鄉第壹個大學生,考上了湖南醫科大學。大學期間,他沒有懈怠,依然堅持努力學習。努力是有回報的。在他的努力下,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並被分配到天津的壹家醫院成為壹名醫生。
我以為生活會順利進行下去,湖南醫科大學的優秀畢業生壹定會在崗位上大放異彩。令人驚訝的是,學校裏的高飛飛並不能勝任醫院裏的工作,張進怕血,不敢做手術。
雖然我有著深厚的理論知識,但在現實面前卻不能動彈。張金生當醫生已經三年了,現實讓他很沮喪。為了逃避,他決定繼續學業。經過三年的學習,他獲得了北京大學的碩士學位,然後繼續攻讀博士學位。
閱讀是張金生的穩定階梯。他只是要壹步壹步往前爬,卻沒有意識到讀書成就了他,也傷害了他。
有句話說得好,“有知識不能用,猶如犁田不播種”。張金生的問題不是他沒有知識,而是他不會實踐。即使多讀書也只是浪費時間和金錢。
不知道怎麽和別人相處
早在2500年前,亞歷克斯·多德就說過:“人是群居動物。”人總是生活在群體社會中,沒有社會關系我們就無法獨立存在,這就需要我們學會與人相處,正確處理社會關系。
當張金生畢業後進醫院時,他的同事評價他古怪、不合群。他與周圍的人格格不入,既不能處理好與同事的關系,也不能改善上下級關系,直接導致他三年的醫生生涯苦不堪言,郁郁寡歡。
沒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妳再厲害,別人也不會認可和尊重妳,反而會覺得妳孤傲自大,這對於生活在貧困群體中的人來說是很痛苦的。即使成功了,妳的生活和身心也不會快樂。
自負的
“自負是壹座無底的墳墓,足以埋葬任何偉人和智者”,而生活給予極度自負者的唯壹禮物就是無盡的絕望。張金生之所以在18年失業,成為低保戶,在家靠父母幫忙,就是因為他自負。
雖然沒有讀完博士,拿到博士文憑,但在他心裏壹直認為自己的學識足以和那些拿到博士學位的人分庭抗禮,所以當他來到蘭州壹家醫院,月薪只有1000元,連博士期間的5000元補貼都沒有的時候,心裏極度不平衡。
當時他並沒有為了生計放棄這份工作,但女友的譏諷卻成了他自負的導火索——女友當面指責他說:“就妳!有錢人的零花錢比妳工資還多,醫生還沒讀完就來這種地方工作。”自尊心受到傷害的張金生壹氣之下辭去了工作,準備另找工作。
但他自以為學識淵博,又有北大博士頭銜,對壹些工資低、待遇差的工作根本不在乎。他的目標是那些“體面”的工作。但致命的問題是,他沒有才華,沒有成績,沒有企業或公司看上他。
受自負的影響,張金生壹直沒能找到壹份滿意的工作。他身心俱疲,自暴自棄。他開始了18年的閉門生活。他所有的生活費都是父母支持的,每天呆在家裏無所事事。他曾經為了逃離職場生活,選擇在學校讀書。現在他為了逃避失意的現實,在家裏大吃大喝,這已經成為人們的恥笑。
張金生的自負最終傷害了他自己。他成了低收入家庭,需要國家政府的幫助才能維持生計。
這麽多年來,他的父母在他身上花了很多時間和金錢。他們以為在北大培養壹個博士生就能改變貧困生的命運。沒想到最後他們壹無所獲,還得擔心他的生活。到了老年,他們出去掙錢養活他。難怪網友說他對爸爸媽媽不忠。
張金生的人生悲劇告訴我們。好好學習是“死路壹條”。現在社會上有很多高分低能的人。他們壹般都持有高學歷文憑,卻沒有與之相匹配的能力。壹方面,他們不滿足現狀,不接受相對低薪的工作。另壹方面,他們不能勝任高科技工作,這導致許多像張金生壹樣的失業者。
另外,不要把“會讀書”和“學歷高”作為成功的唯壹標準。成功僅僅依靠閱讀是不夠的。他還需要有良好的態度,知道如何與他們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