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在哪裏?想想就很悠閑。淮南秋雨,雁從高寨來。
——魏《燕文》小發梳水坐寒塘看秋。國之心無窮,壹只大雁過南塔。
——趙薇《寒塘》大雁春秋遷徙,秋天,大雁似乎在掙紮著飛回老巢。這壹幕常常牽動著遊子的思鄉之情。所以詩人常常借鵝來抒發情懷,抒發深深的思鄉之情。2.中國古代有“經書滿足傳”的傳說。因為古代人很難和外出的親人溝通,所以讓鵝承擔“信使”的使命。比如:
雁來無據,夢難歸。離開恨就像春天的草,還活著。
——李漁
清平樂
郭艷很難過,但這是壹個老熟人。
——李清照《聲慢》3。大雁總是以“人”或“壹”的形狀遷徙,所以孤雁(破雁、孤虹、破虹)就成了詩人表達孤獨和漂泊的意象。比如:
風華正茂,舟中聽雨,江面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蔣捷的《於美人?6?1聽雨在浩瀚的河流和低壓的雲層之間,只有壹只孤雁在寒風中哀鳴,顯得那麽孤獨,渺小,無助。詩人借孤雁的意象表達了他在驚濤駭浪中漂泊的悲傷心情。
第二,月亮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沈浮。人們很自然地把人的喜怒哀樂和月亮的沈浮聯系在壹起。滿月讓我想起團圓,缺月讓我想起分離。然而人生總是分多離少,往往是月缺人,月圓人不圓。故人見月,易觸景生情,想起故鄉親人。最典型的是李白的《靜夜思》:
我的床腳閃著如此明亮的光。已經有霜凍了嗎?我擡起頭凝視月亮,低下頭,懷舊之情油然而生。也像李漁的《遇見妳歡》:
默默獨在西廂房,月如鉤,孤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為了離愁,心裏特別有滋味。這首詩是關於離別悲傷的。第壹部是關於風景的,第二部是關於抒情的。清秋的深夜,詩人獨自登上西樓。從《沈默》和《孤獨》中,我們可以看出他憂郁的深度和他的身影的孤獨。然後他擡頭看見殘月如鉤,既有現實意義,又有象征意義。試想,連月亮都不完整,世界團圓的希望何在?像鉤子壹樣的月亮會給詩人的內心增添多少孤獨和悲傷?
不僅如此,月亮還是遊子聯系家鄉的媒介。如果遊子是從家鄉放飛的風箏,月亮就是線。為什麽流浪者不會迷路?那是因為有月亮!月亮以它無限的光輝照耀著遊子,也照耀著故鄉。遊子擡頭看見了月亮,發出了許多美好的遐想:今夜,月下的故鄉,應該還是壹如既往的美麗和寧靜。老家的親戚都在幹嘛?如杜甫的《月夜》:
在遙遠的福州,她正看著月光,獨自從她房間的窗戶看著它,因為我們的男孩和女孩,可憐的小寶貝,太小了,不知道首都在哪裏。這首詩是詩人在長安的戰俘營裏寫的,表達了詩人對妻子和家庭的思念。詩人不是說他通過望月思念妻子,而是想象今晚是漳州的滿月,妻子獨自壹人在望月。雖然她有孩子陪著,但是孩子太小,不懂媽媽的心思,不能替她分憂。這樣就寫出了詩人對千裏之外的迷戀,充滿了悲涼和感慨,使他的詩歌走得更遠。3.爬山(爬樓,上臺)1。中國幅員遼闊,歷代文人墨客漂泊他鄉,消息不通。壹旦他們登上大樓,向遠處望去,家鄉桑葚的景色和親人的老面孔相繼浮現在腦海中,難免會從中走出來。所以,登高望遠,珍惜距離,是壹種普遍的感覺:
現在,當我爬上這座山來看妳時,我的心和大雁壹起高飛。悲傷往往是黃昏的心情,心情往往是秋天的氣氛。
——孟浩然《秋山送張武》昨夜西風雕碧樹,我獨上高樓望天涯。想發五顏六色的沒有尺子的文具,哪裏知道?
——晏殊《最近的花》
沒有心去攀登遠方,遠眺遙遠的家,回家的欲望難以聚集。嘆息多年,何苦久留!
——柳永《巴生贛州》2。往高處爬,在山頂或高臺上,其實是無邊無際的空間和永恒的時間的交匯。面對無邊無際的太空,人們會越來越真切地感受到個體被置於天地之間的渺小;面對永恒的時間,人們會越來越痛苦地感受到生命的短暫。這種個人的渺小感和生命的短暫,會激發人們迫切地追問自己的人生價值。而追問的結果往往是:人生如寄,青春稍縱即逝,壯誌未酬,法華已生。所以,爬山很容易導致沒有滿足自己的天賦,沒有付出自己的抱負的悲傷。最有代表性的是陳子昂的《幽州城樓》:
沒有人能看見古代國王的古代智慧,只有那些看不見來世的智者能看見。只有無邊無際的宇宙,無邊無際,止不住充滿悲傷的淚水。野心勃勃的因指出陳的缺點而屢遭攻擊。這首詩寫的是他登上舞臺俯瞰。前兩句講的是過去和現在,寫的是時間的長短。第三句,寫“天地”,即太空的浩瀚。第四句寫的是大背景,站著壹個因為無用而感到孤獨和悲傷的詩人形象。詩人迎風落淚,慷慨悲涼,贏得了後世無數才子的強烈共鳴。四、落花(落紅)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春天的逝去,美好生命的逝去,青春的雕零,朋友的離去甚至壹切美好事物的逝去。美好而鮮活的生命的消逝,壹定會引起人們心中陣陣的悲傷。如杜甫《遇李龜年順流而下》:
看到的房子是很平常的事,但崔以前聽說過幾次。不曾想,在這江南風景區;正是落花的季節,能遇見妳這個老熟人。這首詩表面上描寫的是見面的驚喜,實際上是感慨萬千。這當然體現在今昔對比中,也全部集中在“落花時節”四個字上。回想當年,杜甫和他的朋友們正值青春年少,意氣風發,誌存高遠,唐朝也是如日中天。如今詩人朋友歷經艱難,生活在江南。他們已經到了人生的“落花季”。唐朝“安史之亂”後,河水日漸衰微,也到了“落花時節”。人生經歷的感受和家國之恨壹起湧上心頭,何樂而不為呢!5.日落(日落)1。夕陽和西山自然給人壹種沒落和蒼涼的感覺。比如:
夕陽,無限美,只近黃昏。
——李商隱《樂遊墓群》夕陽外,西方寒鴉數,流水繞孤寨。
——秦觀《滿婷坊》夕陽塔,在殘破之聲中,徜徉江南,見了吳鉤,拍了欄桿,無人肯登。
——辛棄疾《水龍隱?6?1登健康宴館2。受古代農業文明的影響,人們長期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這必然會對我們這個民族的心理產生壹些深刻的影響。具體來說,人們心中有壹個根深蒂固的觀念:太陽下山就該回家了。追溯中國古代詩歌的源頭《詩經》,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種情感的誕生軌跡:
雞在喧囂中生活,到了晚上,牛羊下來。君子在役,何樂而不為呢?雞回窩了,太陽快落山了,牛羊也下山轉圈了,丈夫出征卻回不了家。這怎麽能不讓人懷念呢?另壹方面,出門的人看到太陽落山,鳥兒歸巢,農民結束了壹天的工作開始回家,別人家屋頂的炊煙已經裊裊,暮色蒼茫(今夜我將投宿何處?).....這種情況讓人想家!夕陽不僅給人衰落感和蒼涼感,也是鄉愁的象征,兩者往往融為壹體。如馬致遠的詩《天凈沙?6?1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老路瘦馬。夕陽西下,腸斷人在天涯。夕陽不僅給整首歌的意境增添了壹層蒼涼,也暗示著夕陽已經到來。黃昏,鄉愁開始。這已經滲透到我們民族文化和心理的深層,所以具有永恒的情感力量。六、布谷鳥布谷鳥古代神話中,蜀國(即王迪)國王杜預被迫讓位給他的朝臣,隱居在深山裏。他死後,他的靈魂變成了壹只布谷鳥。因此,古詩詞中的杜鵑就成了蒼涼和悲傷的象征。比如李白的《聽說王昌齡左遷,龍表堯有此信》:
在容易的容易的秋天之後,布谷鳥鐘,我聽見妳經過五條溪流。我把悲傷的思念托付給月亮,希望陪妳到夜郎的西邊。
布谷鳥是壹種鳥。寫第壹句就是眼的場景,在蕭瑟的自然景色中傳達離別和悲傷的感覺。三四句話以呵護明月的豐富想象表達了對朋友的無限懷念和深深同情。宋鶴柱的《秦娥的記憶》;
夜深人靜的時候,中庭正好閃耀著梨花雪月;梨花雪月,傷心欲斷,杜鵑哭血。
夜半時分,月光灑在院中雪白的梨花上,布谷鳥在哀鳴,讓人更加思念親人,感到心酸。詩人通過描寫悲傷的景色來表達他們深深的鄉愁。其他如“孤亭春寒,斜陽暮中杜鵑聲”(關《走在沙上》),“子規夜半還泣血,不信東風喚不回”(淩《送春》)等,都是用布谷鳥的哀鳴來表達自己的悲涼或思鄉之情。7.燕子燕子是深受詩人喜愛的意象。燕子的到來往往意味著春天的到來。詩人喜歡用燕子來表達他們的喜悅。比如杜甫絕句:“泥融燕,沙暖鴛鴦眠。”白居易錢塘春遊:“數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但燕子雙飛,常被用來烘托離人的寂寞,如顏姝《蝶戀花》:“檻菊悲煙蘭泣,簾輕寒,燕子飛去。明月不恨苦,斜微影穿朱虎。”顏道濟《臨江仙》:“落花獨立,雨燕齊飛。”八、古人認為蟬餐是高貴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蟬的高潔來表現自己的高潔品格,如余士南的《蟬》:“泣飲時,露清,聲稀。不是秋風讓妳不敢大聲說話。”羅在獄中的吟誦:“他的飛行沈重地穿過迷霧,他純凈的聲音淹沒在風的世界裏。誰知道他是否還在唱歌?誰還會聽我的?? "然而,蟬在秋天後不會活很久。壹些秋雨過後,蟬會發出幾聲斷斷續續的呻吟,生命危在旦夕。所以,心寒就成了悲傷的代名詞。如唐代羅的《詠蟬》開篇兩句:“西地蟬鳴,南冠客思深。”在沈默中歌唱,使自己在監獄中深深想家。宋代詩人柳永開篇:“寒蟬悲,長亭晚,陣雨初。”在直接描寫離別之前,“悲戚”的感覺已經充斥了讀者的內心,醞釀了壹種可以觸摸離別的氛圍。《寒蟬鳴我這邊》(三國曹植《王彪作白馬》)等詩也表達了這種感情。九、烏鴉烏鴉是壹種不吉利的鳥,常用來表示壹種灰暗的情況。如《丹陽送魏參軍》:“丹陽國禮送舟,君不知對方秋。傍晚江南望江北,西方寒鴉飛來水。”張繼《楓橋夜泊》“霜夜,江楓漁火眠。”10.鷓鴣鳥和鷓鴣的意象在古詩中也有特定的內涵。鷓鴣的歌聲讓人聽起來像是“我離不開哥哥”,非常容易勾起旅途艱辛、充滿離別的聯想。如“秋日斜陽蒼茫草明,鷓鴣遠人”(唐代李群玉《聞鷓鴣在九子坡上》),“江夜愁,山深聞鷓鴣”(辛棄疾《菩薩蠻?6?1書江西造口壁)等。,詩中的鷓鴣不是純粹客觀意義上的鳥。
11.菊花菊花雖然比不上國色天香的牡丹,但也比不上價格百倍的蘭花。然而,作為傲霜之花,它壹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有人贊美它堅強的性格,有人欣賞它清高的氣質。屈原《離騷》:“晨飲木蘭露,暮吃秋菊失美。”詩人以飲露食花來象征其品格的高潔。唐元珍《菊花》:“秋叢似道士,越圍越斜。不是花中偏愛菊花,而是這花更無花。”表達了詩人對堅定和高尚品格的追求。其他如“寧可捧香於枝頭而死,不可吹於花間”(鄭松小思《冷菊》)、《孤東裏濕露,泥沙照前金》(宋範成大《重陽後兩菊》)等詩句,都是用菊花來表達詩人的精神品質,這裏的菊花無疑成為詩人人格的寫照。
十二、梅花梅花是在寒冷中最先開放,然後引出盛開的花香,所以梅花和菊花壹樣,壹直被詩人所推崇和贊美。宋代詩人陳亮的《梅花》:“壹花先驟變,萬花後香。”詩人抓住了梅花最先開的特點,寫出了敢為天下先,不怕挫折的品質,這不僅是詠梅,也是在贊美自己。王安石梅花:“遠識非雪,因有幽香。”詩中既描寫了梅花因風而遠散的原因,又含蓄地表現了梅花的純潔潔白,收到了好香好色的藝術效果。陸遊名句《詠梅》:“散成泥,碾成塵,唯有芬芳依舊。”梅花是用來形容壹個人被摧殘的不幸經歷和不願隨波逐流的高尚情操。元代王冕《墨梅》:“不要誇其好色,只留空氣清新幹爽。”也是梅花體現了它不甘隨波逐流,淺薄而深刻。十三、松樹松樹是抗擊霜雪的典範,自然是人們贊美的對象。李白《贈書奉黃裳》:“望君松,但慎勿桃李。”魏總是奉承有權勢的人,李白寫詩勸他做壹個正直的人。三國時的劉真送給弟弟:“不患寒,松柏有性。”詩人用這句話鼓勵他的堂弟要像送松柏壹樣忠貞,在任何情況下都要保持高尚的品質。14.荷花因為“荷花”和“惜”同音,古詩詞中有很多關於荷花的詩詞來表達愛情。如南朝樂府《西州曲》:“南唐秋采蓮,蓮過頭頂;低頭去拿蓮子,蓮子綠如水。”“蓮子”的意思是“小早川憐子”,“綠”的意思是“清澈”。這裏既有真實的,也有想象的,意思是雙關的。諧音雙關的修辭手法,用來表達女人對所愛的男人深深的向往,以及愛情的純潔。金《四十二子夜歌》中的三十五首:“霧露蓮,蓮不清。”霧中的露珠隱藏了荷花的真面目,荷葉看得見卻不是很清楚。這也是諧音雙關的壹種方法,寫壹個女人隱約覺得那個男人愛她。15.印度河是荒涼和悲傷的象征。如王昌齡《秋長信詩》雲:“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夜不卷霜。熏玉枕無彩,長臥聽南宮。”它是關於壹個被剝奪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女孩。在壹座荒涼寂寞的宮殿裏,她獨自躺著,聽著宮漏。詩的第壹句以井邊壹棵黃葉梧桐開頭,烘托出壹種蕭瑟清冷的氣氛。任原許在思《雙引水仙?6?1夜雨:“壹聲葉秋,壹點芭蕉壹點愁,夢過三夜。“用梧桐葉落,雨水打芭蕉,寫下妳所有的心事。其他如“壹葉壹聲,空階滴水至光”(唐雯聽雲《更漏》),“梧桐更瀟瀟,直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慢聲》)等等。
其他-
因為雪懷念貴族,花懷念美景,所以冰雪的潔白、清澈、冰冷,往往被用來表現心靈的忠誠和高尚的品格。如柳宗元的江雪:“百山無鳥,千徑無足跡。壹只小船,壹件竹鬥篷,壹個老人在冰冷的河面上釣魚——雪。”張孝祥的《念奴嬌》?6?1過洞庭湖:“我該記得,山川多年在水面,我壹個人,肝肺都是冰天雪地。“捶衣聲(或捶練聲)是壹種充滿家庭生活色彩的聲音,常用來表達情侶或戀人之間的相思之情。如李白的《子夜吳歌》:“壹輪明月高懸京城,萬錘洗濯。秋風吹著我的心,永遠吹向玉門關。"李漁《兒戲序》:"深院靜,小院空,冷砧斷續,風斷續。但夜長人不眠,音月來幕。“此外,還有壹種比喻姑娘對梅子成熟的留戀,如“回望門口,卻聞梅子”(李清照《墊江唇》);用浮雲比喻漂泊的遊子,如“我要在浮雲中想起妳,所以在夕陽中想起我”(李白《送友人》);鴛鴦指恩愛夫妻,如“成功了為什麽不放棄生命?寧為鴛鴦不為仙”(唐·魯《古意長安》);丁香指的是悲傷或者情結,比如“自從南浦別,我壹直擔心看到丁香結”(唐牛喬的《感恩》)等等。夠詳細嗎?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