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牧野壹戰,商紂自焚,壹個新興的王朝出現了,它就是中國歷史上統治時期最長達到八百年之久的周朝!然而歷史上習慣於將周朝以平王東遷為界壹分為二,東遷之前稱為西周,之後則為東周。西周時期社會局勢相對穩定,國土逐步擴大,經濟文化亦有所發展。西周從文王到幽王,僅僅歷經十三君王,時期雖短,卻仍造就了壹段燦爛輝煌的文明。
周初形勢
周康王的黃金時代周康王在位時期更是國泰民安,舉國上下壹片繁榮景象,堪稱周朝史上的黃金時代。然而這黃金時代的到來卻不是康王壹人之功,而是歷經了幾代人的不懈努力終於換來的。周康王自然更是明白這壹點,才會有了這個如此重大的祭主儀式。周宮裏壹片忙碌景象,祭祀儀式就要開始了,所有人都很緊張,生怕出了什麽差錯,壞了康王的好心情。
兩個端著祭品的奴隸邊快步急走邊小聲討論著
"唉,妳說,這祭主儀式年年都有,為何今年會如此隆重?"
"具體為何我也不知道,主子的想法豈是我等人能明了的,不過我猜想可能與這次大王出行有關,妳看,大王自回宮之後笑容就壹直掛在臉上!"
"經妳壹提醒,我倒想起來了,前幾日和大王的馬夫壹塊喝酒時,聽他說大王此次便裝出行行為極其古怪,看見農民揮汗勞作的景象會興奮得滿臉通紅,看見市場上買牛之人和賣牛之人商討價錢也莫名的高興,口中念念有詞。"
"這些不都是挺正常的景象嗎?咱早已見怪不怪,大王何以如此高興?"
"不明白,噓,不要說了,夫人走過來了......"
祭主儀式終於開始了,周康王接過仆人手中的點燃的香,跪下,望著臺上壹排祖宗靈位,心潮澎湃,閉上眼睛沒有說話,心裏卻已開始感言
"列祖列宗在上,我大周第四代傳人姬釗不負祖宗厚望,盡心盡力治理我們的國家,沒有讓它有絲毫的衰敗。如今,農耕制已經普及,青銅不再只是王公貴族的擺設,連農作都已用上青銅農具了。奴隸買賣市場、牛馬買賣市場也都壹片繁榮景象,看著他們討價還價我很開心,這正說明我們的子民正過著安寧的生活啊!不僅如此,我們大周的國力也日益強大,這幾年和外族的戰爭,我們勝仗連連,那些蠻夷再也不敢侵擾我們大周了!當然,我知道這種局面不是我壹個人的功勞,離不開列祖列宗您們的辛苦鋪墊,我定會加倍努力,絕不葬送這般宏偉基業!列祖列宗在天有靈,請壹定給予庇佑,保佑我大周世世代代永遠昌盛下去!"
磕過頭上過香,接下來就要分別向每位先人上香。深吸壹口氣,康王站起身來到周文王的牌位之前,從仆人手裏接過三只香,再次閉上了眼睛,
"曾祖父大人,謝謝您為我大周奪得天下所做的鋪墊,若不是您勤政愛民,我周族定不會發展到可與商朝相抗衡!子孫後代永記您的所為,請繼續保佑我大周繁榮萬代!"
......接著是周武王,"
祖父大人,感謝您勇武果斷,帶領族人推翻暴紂,若不是您,天下蒼生恐怕還在那無道的商朝統治之下受盡折磨,怎會有這等安居樂業之景。子孫後代永遠感激您!"
......到了周成王牌位之前,康王再也忍不住,濕了眼眶,曾祖父和祖父畢竟沒有直接接觸過,而父親卻是看著自己長大的啊!
"父親大人,兒臣沒有丟您的臉,時刻以您為準,自認為也做到了如您壹般愛國愛民。您制定的法規制度時至今日仍被我推崇,雖刑罰壹直未用,卻也是它發揮作用的反證,若不是您敢於制定規則管理國家,懲治罪惡之徒,起到威懾作用,現今就絕不會如此太平。父親大人,兒臣會永記您的教誨,也同樣教育我的後代,讓我大周壹代更比壹代強!"
祭主儀式結束了,西周的命運卻沒有止步,然而也沒有像周成王所預料的那樣永遠昌盛下去,畢竟賢王並不是每代必出!
有興必有衰,有榮必有敗
壹個王朝除了有為賢君,當然亦有作怪昏君。這周成王是天真了壹些,以為後世都會如他及他前幾代壹般勵精圖治,把他們所創造的盛世永遠的延續下去,然而他沒料到他的後代子孫會出現如周厲王,周幽王那樣的敗家子,把這家業敗得是慘不忍睹!其實在周厲王登基之前,西周便已出現了疲軟之態,外族入侵,諸侯相較,內憂外患已嚴重威脅著大周命運。偏這周厲王不明事理,以為貴族不滿百姓抱怨之聲都可用暴力平息。
他壹生所做的昏庸之事有兩件:壹是任用奸臣做相,采取專利政策,以各種理由向諸侯和民眾征稅,使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二是采取高壓政策,限制民眾的言論自由,派專人監視,壹旦發現有人發表不滿言論,即刻將其殺害。
這些都加劇了國內的各種矛盾,為西周日後的悲劇埋下了伏筆。周厲王時期留下的名言有兩句,壹是百姓埋怨生活辛苦的民謠"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汝,莫我肯顧。逝將去汝,適彼樂土。"二是召公向厲王的諫言"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如此這般換來的結局只有壹個,那就是百姓暴發了"國人暴動",將周厲王趕下臺,流放到彘,最終任其慘死在彘。
周成王像
周厲王雖然昏庸無比,趕他孫子周幽王還是差了壹大截,以至於連昏君的極致——亡國之君這稱號都被孫子撈了去。知道周厲王的人不壹定很多,但周幽王定是萬人皆知,單看這名氣就知道祖孫二人誰更昏。周幽王就是那位歷史上出名的為博美人壹笑而丟掉天下的傻男人!從夏朝到商朝到西周,從妹喜到妲己到褒姒,似乎每個亡國之君都是好色之徒,亡國皆因紅顏禍水。
其實何嘗不是他們自己的原因,單把罪責怪在女人身上,實在是冤枉了各位紅顏。想這褒姒不愛笑是為天生,是那幽王自己想出用點燃烽火臺烽火壹招來逗她壹笑,把國家視為兒戲的是不懂事的周幽王,又不是褒姒命令他必須得這麽做,把亡國之罪安在褒姒身上實在是冤了她了。
若和夏桀商紂相比,周幽王實在是最差勁的壹個。雖都是昏庸無道的亡國之君,夏桀和商紂至少本人還十分有才,頂多是恃才傲物,經歷了榮耀才變得驕傲,變得放縱,貪圖享受與美色,疏了國事,丟了國家。只有這幽王,本身沒什麽才能,天生壹個敗家子,又貪圖享樂,錢不夠用就加重賦稅,拼了命的從諸侯和百姓身上剝削,引起天下眾人的不滿。
那夏桀商紂縱然寵愛妃子,也只是滿足她們的物質需求,拿剝削來的錢財為她們修築宮殿,建造酒池等,斷不會像傻子幽王這般拿諸侯開涮,用救主心切的眾人來換取美人壹笑!到最後,同樣是被圍攻,不論多少,夏桀商紂身邊總有衷心護住之人為他們拼命護駕,單有這幽王,失去所有諸侯的信任,任那狼煙萬丈沖天卻也再沒有壹個諸侯前來救駕。幽王慘敗,連如夏桀般逃跑的狡猾都沒有,更不用說商紂般自殺的勇氣,楞是活活讓入侵的犬戎給殺死,寵愛的妃子也被奪了去。真是壹個窩囊廢,千年難得壹見的傻男人,西周不拜在他的手上,實在是找不出第二個人了!
經過如此壹劫,周朝從此壹蹶不振,幽王的兒子平王繼位時,諸侯們已不把周朝放在眼裏,只是表面上還把周天子尊稱為王;外族的入侵頻率更是大大提高,周朝重城不停遭侵擾洗劫,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早已哀聲載道。周平王沒有辦法,只得將都城遷離,東遷到了洛邑,從此西周結束,開始了諸侯各自爭霸的東周時期!
周厲王像
功勛卓越的賢臣,臭名昭著的奸臣除了君王,歷史同樣不會忘記那些功勛卓越的賢臣和臭名昭著的奸臣。對於西周,我們談過君王,亦該歷數賢臣。在此,僅列舉最具代表性的三位西周功臣。
在西周初期,最出名的賢臣應該是姜向,即"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中所提到的姜太公了!姜尚算得上是晚年得誌的典型,直到七八十歲才被周文王識得,並封為國師,大展才華。從文王到武王,姜尚衷心輔佐兩代君王,教導他們如何施政,如何固權。可以說,在周替商事件中姜尚是幕後操縱者和幕前實施者的完美結合者,絕對是周朝最重要的開國元勛。地位和商朝的開國元勛伊尹相似,因而人們也習慣於將他們合稱為"伊呂"。此外,姜太公在軍事等多個領域皆有建樹,被儒、道、法、兵等諸家追認為本家人物,號稱"百家宗師"。
姜太公釣魚
然而在西周史上被尊為最忠心的賢臣還另有他人,他就是周公旦。周公旦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且不論他在武王時期就壹心輔佐哥哥伐紂,單看他對成王的壹片衷心就足讓他流傳千古。
成王繼位時,年紀尚幼,商朝舊部積極謀劃復辟,年輕的周朝遭遇到第壹次危機,周公為國家著想,親自掌權替成王管理政事。誰知竟招致管叔等人誤解,認為他是想謀權篡位。管叔等人聯合商紂之子武庚叛亂,討伐周公。周公用時幾年終於平定這次叛亂,保住了周室天下。待到成王長大成人,周公就將政權還給成王,仍在其身邊輔佐。誰知成王聽信謠言,懷疑周公的衷心,想要害周公,逼得周公只能逃往他處。然而周公旦非但沒有記恨成王,反而時刻掛念成王的身體,聽說成王身體有樣,還將自己的指甲剪下扔進河裏,向河神祈求把成王所有的疼痛都轉移到自己身上來。這等衷心實在認世人感動。最終誤會解除,成王親自將周公接回,以禮相待,甚至在其死後還將他埋在文王的墓旁,周公的衷心終於得到了最大的肯定!
周公旦
與周公類似的還有同為武王弟弟的召公奭。武王伐紂,召公亦功不可沒。周朝建立後,召公雖不像周公那樣留在周朝都城輔佐君王,但他身在燕地心在周,支持周公攝政,幫助周公平定武夷三叔之亂,實則也是在盡自己的力量保住周室天下。另壹方面,他在自己的封地勵精圖治,深得當地貴族百姓的愛戴,實則也是為社會穩定做貢獻!
周公、召公不僅衷心愛國,他們的後人也秉承先人教誨,愛國愛民。昏君周厲王被放逐之後,起亂的百姓連厲王的兒子也不放過,是當時的召公用自己的兒子換下了日後的周宣王。國不能壹日無主,此時的周公和召公商量之後決定***同執政,史稱"周召***和"。***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中國歷史就是從這壹年開始有了明確且連續不斷的紀年。等到宣王長大成人,周公和召公就將政權還給了宣王,並輔佐他振興周室。 西周離不開這些忠臣,歷史更不會忘記他們!
橫向與縱向的結合
西周的政治制度主要表現為兩種相輔相成的制度,分別是分封制和宗法制。這種政治制度為周朝所獨創,貫穿於整個周朝的發展歷程,是這種制度促進了西周的發展和繁榮,也是這種制度導致了西周的衰敗,甚至後來東周時期各諸侯國各自爭霸也是這種制度實行的必然結果。
分封制的創始人正是周朝的開國君主周武王,武王伐紂,建立周朝之後,為了鞏固王權,犒勞同姓兄弟,安撫古帝王之後,避免他們叛亂,獎賞開國功臣等多方面的原因,決定將國土劃分為各個諸侯國,分別封賞給同姓族人,前帝王之後和開國功臣。這些諸侯國都要服從周朝的統治,尊周天子為王,但可在自己的諸侯國內享有特權,獨立統治管理。分封制並非只在武王時期使用,他貫穿了整個西周,後代周天子亦不斷增加諸侯國數目。尤其是在周公攝政和成康時期,為了使王權集中,天子大肆封賞同姓族人,以求擁護周天子,***同抵抗外族侵略。
分封制是西周王朝鞏固統治的重要措施,他既保證了周天子的統治地位,又滿足了各奴隸主貴族對權利的欲望及追求,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穩定了社會局勢。同時,各諸侯專心發展自己的諸侯國,小國的繁榮也帶動了大國的繁榮,可以說周朝初期的繁榮是這種分封制的功勞。
這種制度以宗族血緣關系的親疏為基礎,與國家制度相結合,既維護了王室貴族的世襲統治,又解決了同宗之間的權利分配。其基本原則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分封制圖
在宗法制下,大到國家小到家庭,都是以"大宗""小宗"來分配權利地位。具體來說:對於整個國家,周朝天子是"大宗",繼承其王位的是其嫡長子,視為"宗子",庶子和庶兄弟則分封為諸侯,視為"小宗"。在單個諸侯國內,諸侯本人是"大宗",繼承其位的也是嫡長子,視為"宗子",庶子和庶兄弟分封為卿或大夫,視為"小宗"。
在卿或大夫家族內也以此為據層層分配,形成政治上的隸屬關系。異姓貴族則通過聯姻的方式納入宗法關系。如此壹來,全國上下就形成了以周朝君主為核心,由血緣親疏關系不同的各諸侯國為外圍的森嚴的等級制度。如果說分封制是從橫向確定了中心國與諸侯國貴族間的等級秩序,那麽,宗法制就是從縱向的角度,以宗族傳統觀念為基礎使權利層層向下分配,從而使這個貴族間的等級制度得以穩固。
宗法制圖
結語:
分封制和宗法制作為周王朝的統治基礎,有它有利的壹面,如在初期保證了周室的團結統治,使周朝繁榮發展。但隨著人類的不斷繁衍,矛盾也逐漸顯露出來。隨著壹代代的往下傳,周王室與各諸侯國之間的血緣關系越來越淡,關系也越來越疏遠。某些諸侯國發展迅速,國力甚至可比周王室,他們更是不滿足只做壹個小小的隸屬國,於是,東周之後的諸侯爭霸不可避免的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