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名言警句 - 《戰略羅盤》讀書筆記

《戰略羅盤》讀書筆記

這本書是在讀《人才戰略》時,作者在書中反復提及的。因為這是同壹個作者。作為壹名組織與人才領域的從業者。我認為人才、組織和戰略是密不可分的。

作者壹開始先拋出三個基本問題:

我是誰?到哪去?如何去?

這是戰略的三個基本脈絡,這三個問題想清楚了,公司就有了哲學思想。

華為基本法的第壹條,壹句話概括了華為的戰略:

華為的追求是在電子信息領域實現顧客的夢想。(去哪裏)為了使華為成為世界壹流的設備供應商(我是誰/去哪兒),我們將用不進入信息服務業。(用我不是誰來更加清晰回答我是誰)。我們是以優異的產品、可靠的質量、優越的終生效能費用比和有效的服務,滿足顧客日益增長的需要。(如何去)

有了戰略,企業就能從“懵著打”到“瞄著打”。

但是戰略也有好壞之分。壞戰略僅是計劃,好戰略是謀劃。好戰略務實而非務虛。好戰略要“快”。

哈佛商學院約翰.韋爾斯教授的戰略智商(Strategy IQ):

三流戰略智商是無視變化,往往被變化所拋棄;

二流戰略智商是跟隨變化,能夠應對變化並作出快速反應;

壹流戰略智商是創造變化,,他們能夠快速推動戰略創新,這些創新往往是引領變化的潮流。

作者從四個維度來闡述戰略:

壹、計劃視角:將戰略意圖轉化為戰略地圖。也就是把想法變為可實施的路徑。那麽首先就應該是明確想法吧。這聽起來似乎很簡單。而作者在此又給了大家壹個方法論,就是要由外及內的思考戰略。借用貝佐斯的壹句話:“不要問我們擅長什麽,而是要問我們的消費者是誰?他們都需要什麽,之後,我們要找到滿足他們需要的方法。”清晰了這個思考邏輯,就開始明確戰略意圖了?

非也,這時需要明確願景。對,就是很多公司都會認為有的那個東西,比如阿裏巴巴“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這個願景要是***同的,而非個人的。即便壹開始是個人的,這個個人願景也要被公司各個層級的人真心認同,並凝聚這些人的力量。在高度多樣化的人群中構建了壹體化的身份認知。願景是對未來的憧憬和想象,回答“我們想創造什麽?未來我們將成為什麽?”好的願景是值得全新追求的目標,由此可以產生戰略上的方向感、激情和歸屬感。打造***同願景現如今已是所有高管的必修課!如果要造船,不應該只給船員造船所用的錘子和釘子,而應該呼氣他們對遼闊大海的渴望。

問題來了,願景和戰略意圖的區別是什麽?“戰略意圖”是願景的進壹步延伸,與願景相比,戰略意圖更加具體明確,更具有競爭性和目的性,同時也富有行動性。看到願景,員工可能激動,看到戰略意圖,員工知道該如何去做。願景是公開的,而意圖可以公開也可以非公開。

好的戰略意圖是在遠期願景與可以企及的近期目標之間搭建了橋梁。如果說願景是“仰望星空”,那麽戰略意圖就是腳踏實地。同時,戰略意圖和願景壹樣要能夠點燃全體員工的激情之火,讓員工勇於亮劍,富有膽量,戰略意圖在壹定程度上就是“作戰口號”。

在戰略意圖的制定上,大多數人會用根深蒂固的“柱形思維”方式,就是看看現有的資源、能力,已經過往的業績等基於過去歷史及現有資源推導出未來的戰略計劃,這樣所制定的戰略計劃往往就等於銷售計劃和財務預算的簡單相加。

與自己的過去相比較習慣,是人們給自己設置的最大限制。戰略也就是需要擺脫現有資源的局限,遠大的戰略抱負壹定是與現有的資源和能力不對稱的。對現有資源和能力不足的擔心是非常正常的。戰略在壹定程度上就是擺脫現有資源的舒服,要思考的戰略行動就是如何去不斷地彌補現有資源和戰略目標兩者之間的差距,這就屁事我們變得更加具有創造力,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分配自身有限的資源,最大限度的積累和創造資源,最大限度的借用和融合外部資源。

戰略是壹個從理想到實現理想的路徑。那麽當我們有了願景,有了戰略意圖,就ok了嗎?不行,我們還需要把戰略意圖變為壹張可實施的戰略地圖。戰略地圖是保證意圖可以充分執行的方案。也可以理解為“戰略執行”。那麽如何變為戰略地圖呢?

1、講故事,把壹個好戰略變成壹個好故事,生動有意思,清晰而富有邏輯,還能反映出動態畫面。看看貝佐斯的戰略故事吧。

我們意識到,WWW過去式,現在仍是World wide wait因此,我們便想為客戶提供某種他們以任何其他方式,在任何地方都是無法得到的購物體驗(Why)......我們堅持關註購物體驗的改善,對我們的書店驚醒了實質性的增強,同時我們也大大降低了價格,進壹步提高客戶價值(What)。這麽壹來,我們的網站訪問量就會增加。只有我們成為擁有大量訪問者的網站,就能吸引跟多諸如出版商這樣的買家。而這樣的話,我們網站的商品種類就將得到進壹步擴充,進而又進壹步充實了客戶體驗,提高網站訪問量(How)

2、用BSC(平衡計分卡)講好戰略故事。是不是很詫異,平衡計分卡居然是講戰略的?確實,有本書叫《平衡計分卡-化戰略為行動》是平衡計分卡的創造者羅伯特.卡普蘭博士和大衛.諾頓博士寫的。

計劃視角是戰略制定的方法論,告訴我們制定戰略的思考維度,只是告訴我們(How)如何制定戰略,沒有告訴我們(What)應該制定什麽樣的戰略,以及符合什麽標準的戰略才不是壹個“錯誤的戰略”。於是有了第二部分

二、定為視角:通過競爭戰略獲取競爭優勢

制定什麽樣的戰略,首先要洞察妳的戰場,正如巴菲特所言:“上哪條船,遠比妳劃船劃得有多有效率更重要。”尋找客戶的痛點,尋找行業。什麽樣的行業能長期獲利呢?

1、現有競爭者之間的對抗程度。

2、客戶的議價能力。

3、供應商的議價能力。

4、潛在進入者威脅。

5、替代品的威脅。

根據以上選了行業,接下來就要進行不對稱的競爭,戰略切勿模仿他人。戰略就是要創造出壹個獨特而有價值的位置,妳要知道:和誰競爭?戰略就是為了讓自己:“沒有任何競爭者。”

戰略如同戰爭。妳要知道在哪兒作戰,也就是在哪兒競爭,指的是妳的業務範圍:客戶、產品和服務。明確界定的業務邊界需要高管去“取舍”,應該專註什麽,應該放棄什麽、不應該做什麽?其次要考慮“如何競爭?”指的是競爭手段和競爭優勢。

商業競爭的本質並不是產品之爭,而是認知之爭。。基於此,作者將戰略定位分為2種:第壹種是基於行業空間的業務定位;第二種是基於頭腦空間的品牌定位。兩者若能完美切合在壹起,就能碰撞出戰略奇跡。

最好的定位是首位。如何才能占據首位呢?第壹,站在競爭對手的對立面,避開競爭對手在顧客頭腦空間中的強勢,或是利用起強勢中蘊含的弱點,確立品牌優勢。第二,為這壹定位尋求壹個可靠的信任狀。第三、推動整合營銷傳播。在任何時候都要“搶跑”,占領消費者的心智。確立戰旅定位時,妳需要想著整個產業結構,能夠和產業結構契合。定位時,做到不同比做到最好更有戰略意義。戰略的本質就是創造差異化。

三、能力視角:打造執行戰略的組織能力。

任正非說過:“我們堅持‘壓強原則’,在成功關鍵因素和選定的戰略生長點上,以超過主要競爭對手的強度配置資源,要麽不做,要做,就極大地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實現重點突圍。”

戰略定位明確後,就要考慮資源如何優化,業務機構如何優化調整、核心競爭力如何打造等問題。那麽,如何讓資源配置更加具體化呢?利用BCG矩陣,即:

從2大維度分為4大類:

1、高市場份額、低增長的業務是“現金牛”業務;

2、相對市場份額低、增長率也不快的“劣狗”業務;

3、低市場份額,高成長的“問題類”業務;

4、相對高市場份額,外部高增長率的‘明星類“業務;

構建妳的核心競爭力。企業不僅僅是業務的組合,更是能力組合。在業務組合的導向下,任何事業部都不會獨立承擔起做強大狠心競爭力的職責,也無法提出充足的理由並獲得必要的投資來打造某種世界領先的核心競爭力。在壹家多元化的集團中,如果資源配置,技術開發,關鍵人才流動、信息系統、管理層報酬都受制於戰略事業部的組織邊界限制,那麽其核心競爭力就必然是支離破碎的。

核心競爭力必須是偷不去,買不來,拆不開,帶不走。

偷不去,是指別人很難模仿;

買不來,是指這些資源不能從市場上獲得;

拆不開,是指企業的資源、能力有互補性,分開就不值錢,合起來才值錢;

帶不走,是指幾個人才離開公司也不會把核心競爭力給帶走。

核心競爭力是組織內部的集體學習能力,尤其是如何協調各種生產技能並且把多種技術整合在壹起的能力;核心競爭力是溝通、是參與,是對跨越組織界限協同工作的深度承諾。擁有同壹個願景、同壹個價值觀、同時武藝高強,這才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企業有了核心競爭力的戰略,還要具備合適的組織能力。楊國安教授說:“成功=戰略*組織能力”,如何培養公司的組織能力呢?---“組織能力三角模型”

1、員工 能力,員工會不會展現出這些核心競爭力。

2、公司引力,公司讓不讓員工展現這些核心競爭力,公司需要通過各種制度流程來為員工展現核心競爭力清楚障礙。

3、員工動力,員工願不願意展現這些核心競爭力。

公司的核心競爭力終究是通過“人”來展現的。人才管理體系體系的搭建和戰略息息相關又極其重要。人才管理體系,即從企業的發展方向,戰略定位出來,通過人才標準界定、人才測評、人才發展規劃等壹系列手段,對人才進行系統的甄別、評估和培養,從而使人才不斷湧現,滿足企業未來發展的需求。人才管理體系要解決三大問題:

1、確定人才需求:哪些人才是企業發展所急需的?滿足怎樣標準的員工可以被稱為人才?

2、評估現有人才:企業目前的人才現狀(數量、素質、潛力)怎樣?

3、彌補人才差距:企業的人才現狀和未來發展的要求之間有怎樣的差距?如何提升人才的數量和質量,從而彌補這壹差距?

人才管理體系建設能夠起到兩大關鍵作用:首先,從組織層面看,能夠使人才發展與企業發展相匹配,使人才稱為企業的競爭優勢;其次,從員工層面看,能夠使人才明確自己的職業道路和發展方向。總之,企業通過人才管理體系可以找到解決壹下問題的鑰匙:員工能力和崗位要求如何匹配?員工能力如何持續提升以適應其職業發展?員工能力如何經過團隊學習、知識顯化等耦合為組織能力?如何保證連續的人才供應?

管理大師加裏.哈默爾的壹句至理名言:“企業經營的是什麽?既不是產品的組織,也不是服務的組合,而是人才組合,這種人才組合在本質上決定了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差異,在根本上決定了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強弱。不要就人才談人才,而糊了了人才與組織的關系。個體專業能力能夠和整體的組織能力相匹配的員工才是企業的人才。因此,人才發展規劃要把公司的戰略翻譯成組織的能力,把提升整個組織的系統能力作為人才發展的新使命。

四、學習視角的快戰略

戰略的底層是心智模式。周鴻祎說: “為什麽很多公司在面臨戰略轉折點,在行業發生變革的時候,被淘汰掉?不是因為他們不努力,不夠聰明,沒有錢,恰恰是因為他們在轉折面前,已有的成功往往會變成他們特別大的抱負,甚至已有的經驗會舒服他們的思路。所以,我說死去的恐龍不是死在對手的手裏,是死在自己的手裏。”

心智模式是什麽?心智模式(Mental Medels)是決定我們對世界的理解方法和行為方式的哪些根深蒂固的假設、歸納、甚至就是圖像、畫面或形象。

兩個具有不同心智模式的人觀察相同的時間,會有不同的決策判斷。心智模式會影響我們所“看見”的事物,在壹定程度上,我們不是在“看見事物”,而是用我們的認知去“投射事物”。

創業者的破壞性創新壹定是來自於哪些行業領先者不屑壹顧的事情,看不見,看不起和看不懂的事情,甚至是壹些巨頭們嘲笑的事情。

用心智模式制圖儀讓我們的“懸掛假設”,先將自己的“對行規的認定”這些假設懸掛在面前,不斷的進行詢問與觀察;這些假設的起源是什麽?它是從哪些來的?當初成功的條件還存在嗎?妳不能壹味地為自己的觀點做辯護,進行習慣性防衛。

企業家的意義在於打破行規。壹種在內部不斷變革經濟結構,不斷破壞舊結構又不斷創建新結構的產業突變過程。企業家唯壹的職責就是“破壞性創新”,他們顛覆了舊 的市場通知格局,廢棄了舊的產品或服務。企業家這個稱謂不是永恒的,往往是暫時的,也許妳能通過破壞式創新成為企業家,但是壹旦妳定下創新的腳步,妳就不再是企業家了,如果只是執行日常的管理職能,那就只能是壹個管理者了。

戰略不僅需要規劃,還需要進化。敏捷企業、快速叠代產品的關鍵是主動變化。構建生物型組織,讓組織在無控過程中擁有自進化、自組織能力。成功的組織會依照以下三個步驟來推動戰略變革:

1、忘記。忘記舊業務定位,商業模式和核心能力,以及與之相關的“心智模型”,並認識到開展新業務需要新的競爭優勢。

2、借用。忘記並不是徹底隔離,妳還要善於利用已有的資源。

3、學習。對於變革而言,學習是最重要的,學習是為了彌補“已經知道”和“應該知道”之間的差距。

最後,總結壹下,什麽是戰略?戰略就是壹場旅行。去哪裏?如何去?在設定去哪裏時都需要評估外部環境,也都需要配備相應的“資源”去達成目標,在達成目標的路上,由於壹些客觀因素,也需要作出很多調整。壹個是對方向的調整,壹個是對路徑的調整。

和旅行不壹樣的地方是。旅行可以壹個人,戰略的實現必須是壹個團隊。在這個團隊裏,我們需要壹個領導者,他負責決定戰略何去何從,為我們指明方向,並說服大家壹起去奔赴願景,將戰略變為現實。深思熟慮制定戰略,執行戰略並確得戰略說過的行為成為“戰略領導力”。

優秀的領導者能夠把人們帶到他們想去的地方;卓越的領導者能夠把人們帶到他們沒想要去但是應該去的地方。

卓越領導=(交易領導力+魅力領導力)*戰略領導力

不僅企業需要戰略,妳也需要戰略來規劃妳的人生,做自己人生的戰略家。對於內心沒有方向的人,去哪裏都是逃離;對於有方向的人而言,走哪裏都是追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