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裏,有壹件親身經歷的事,讓我感到特別慚愧。整整壹年過去了,這段經歷始終在我腦海中縈繞,不肯離去,每次觸碰到這段記憶,都讓我的心隱隱作痛。
那是在壹年前,我們旅遊來到壹個遙遠的北方小鎮,晚上我們租住在壹家家庭旅館。
第二天壹大早,陽光燦爛,心情格外愉悅。我信步來到街上,只見到壹位老大娘在勞動,把壹個簡易小推車上的柴火木棒壹根根地拿下來,再往身邊那高出她身體兩倍的大柴火堆上扔。那裏人把柴火棒子叫半子,幾乎每家門口都會有這麽壹個大半子堆。
正好我在等人,就上前與她聊了起來,她壹邊幹著活,壹邊與我有壹句沒壹句的聊天。當我問她您這麽大年齡為什麽還要幹這種活時,她停下了活計,向我講述了她的故事。
她說:“我8個孩子,現在和小兒子壹起住,小兒子現在外出打工不在家,我就自己生活,出去撿點半子好燒炕做飯。”問壹下她的年齡,得知她已是年逾80的人了,壹聽這話,壹種同情油然而生。
她沒有把我當成壹個陌生人,竟然打開了話匣子:“我的娘家在山東,19歲時鄰居給我介紹了壹個對象,就是這兒壹個林業工人,比我大10歲。那年我就跟著鄰居家人來到了這個離家幾千裏的林區。不想來到後才得知,鄰居介紹的那個人,哪是比我大10歲,是大20歲。”
她停頓了壹會兒又說:“我嫁給了他,生了8個孩子。不是,是12個孩子。”聽到這裏我正在納悶,為什麽是這樣的?
緊接下來,她的話給了我答案:原來她把那4個孩子生下來就送人了,其中還有壹對雙胞胎。開始的時候,她還知道把孩子送給了誰家,後來這幾個人家都陸續搬走了,她也不知道現在都搬到哪裏去了。
“妳說,我現在又是糖尿病、心臟也不好,前兩天閨女回家拿了壹筐雞蛋,我吃了幾個就受不了了。”
“現在就我這個樣兒,我那幾個送了人的孩子,誰還能回來找我?”我聽到這話,猛地心顫抖了壹下。今生,如果還能見到這幾個孩子,是壹個母親多年的渴望呀!那幾個被送人的孩子能知道此時遠方壹位母親的思念嗎?如果知道,他們能壹無反顧地回來看望他們這位病痛纏身的生母嗎?
這時壹種憐憫,壹種同情同時湧上我的心頭。突然,我想到了中央電視臺的大型公益尋親節目《等著我》,可當時只考慮老人的子女並沒有壹個在家,而終於沒有說出口。
沒有親口告訴這位思兒心切的老人《等著我》節目可以讓她找到自己的孩子,成了我的遺憾與心痛。因此,我現在常常在責備自己,為什麽沒告訴她,有壹個《等著我》的節目可以幫到她、為什麽我沒有問她的姓什名誰?
這讓我想起當年已近90歲的母親曾經告訴過我壹個自己壹生的遺憾,就是她年輕時急於趕路的途中看到壹個婦女扒在墳頭哭的時候,沒有上去拉她壹把,好好勸勸她。
母女的遺憾如出壹轍。沒有因為自己沒得到好處而遺憾,而是因沒有及時幫助別人而遺憾。這可能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吧!
我早就暗暗下了決心,如果我還能找到那位老人,她還能等著我,我壹定會告訴她、並幫助她通過中央電視臺《等著我》大型公益節目來找到她的幾個孩子,讓她的夢想成真。
我把這個故事講述給大家聽,壹是提醒自己今後如果遇到別人有困難就壹定要伸出援手,盡壹已之力幫助他。二是希望大家遇到需要幫助的人時,也能伸出援手。
凡事將心比心,是幫助別人的動力。如果摔倒的是自己的父母,我們能漠視嗎?不能。如果被傷害的是自己的親屬,我們能漠視嗎?也不能。幫助親人是本分,幫助別人也是快樂。
拉布呂耶爾有句名言:“最好的滿足就是給別人以滿足。”幫助別人,也是幫助自己。今天您幫到別人,可能明天我們也需要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