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鷙鳥累百,不如壹鶚。
出自晉·陳壽《三國誌·吳書·呂蒙傳》。鷙鳥,兇猛之鳥。累百,成百、以百計。鶚,魚鷹。兇猛的鳥再多,也抵不上壹只魚鷹。因為魚鷹不僅兇猛,而且能夠捕魚。此以比喻修辭法形象地說明了壹個道理:普通的人才再多,也抵不上壹個傑出的人才有用。意謂人才在精不在多。
二、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出自晉·陳壽《三國誌·魏書·武帝紀》裴松之註引孫盛《異同雜語》。此乃漢末許子將評價曹操的話。孫盛《異同雜語》載其事曰:“(太祖)嘗問許子將:‘我何如人?’子將不答。固問之,子將曰:‘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太祖大笑。”揆之曹操的壹生作為與行事作風,應該說這是比較準確的評價。正因為如此,曹操才會大笑。
三、財須民生,強賴民力,威恃民勢,福由民殖,德俟民茂,義以民行。
出自晉·陳壽《三國誌·吳書·駱統傳》。恃,依靠。殖,生長。俟,等待。以,憑。國家財力要靠老百姓創造,國力的強大要靠老百姓的力量,國家有威風要靠老百姓眾誌成城的壯勢,國家的福澤要靠老百姓的努力培植,社會道德的提升要靠老百姓發揚光大,道義的推廣要靠老百姓予以踐行。
四、致治在於任賢,興國在於務農。
出自晉·陳壽《三國誌·魏書·楊阜傳》。致,送達、得到。任,任用。要想國家達到大治,就要舉賢任能;要想國家興盛,關鍵在於鼓勵從事農業、發展生產。這是 *** 楊阜關於治國安邦的見解,在中國封建社會可謂是真知灼見。因為舉賢任能,才能使政治清明,施政不會失當;鼓勵農耕,發展生產,人民才能溫飽,社會才能安定。
五、讀書百遍,而義自見。
出自晉·陳壽《三國誌·魏書·王肅傳》裴松之註引《魏略》。百遍,是虛指,指很多遍。此言書多讀幾遍,不必別人講解,其中的含義也能領悟得出來。這是中國古代強調通過多讀而領悟所學內容的教學方法,也有壹定的道理。
六、君非民不立,民非谷不生。
出自晉·陳壽《三國誌·吳書·吳主傳》。非,沒有。谷,谷物、糧食。生,生活、生存。國君沒有人民就無所立,人民沒有糧食就無法生存。此以民無谷不生作類比,強調“君以民立”的民本思想。君人者,以百姓為天。
七、民安土重遷,不可卒變。易以順行,難以逆動。
出自晉·陳壽《三國誌·魏書·袁渙傳》。安土,指故土。重,難。卒,同“猝”,突然。老百姓故土難離,不能突然讓他們遷移。順著民心辦事容易,逆著民意行動就難以奏效了。此言對於移民問題,當權者要照顧民眾的感情與生活習慣。違背他們的感情與習慣,就是拂逆他們的心意,那麽勢必就要失去民心,導致國家危機。
八、海以合流為大,君子以博識為弘。
出自晉·陳壽《三國誌·蜀書·秦宓傳》。大海因為匯合了眾多河流而變得廣闊無邊,君子因為學識淵博而胸襟闊大、誌向恢宏。此以海納百川為喻,說明君子應該博學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