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名言警句 - 元·鄭濤《旌義篇》家風家訓_名言名句_經典語錄

元·鄭濤《旌義篇》家風家訓_名言名句_經典語錄

元·鄭濤《旌義篇》家風家訓_名言名句_經典語錄

元鄭濤《旌義篇》。

1.立祠堂壹所,以奉先世神主。

建立壹座祠堂,以供奉前代祖先的神位,出外和歸來都要稟告。

在二分二至的節氣及每月初壹、十五,都要參拜神位。

平常的節日要獻上時鮮果品,四季祭祀的儀式要遵循文公制定的家禮辦事,但要在仲月十五日舉行,儀式完畢,還要再行會拜之禮。

除了四時祭祀之外,不能隨便祭祀而去祈福。

凡是遇到親人的忌日,孝子要身穿素衣進行祭奠,不作佛事,剪紮紙錢、紙馬壹類事也壹並杜絕。

這天不得喝酒、吃肉、聽音樂,晚上要住宿在外。

立祠堂的目的是為了回報祖先的根本,嫡系長子應認真管好灑掃及檢查房門等事。

祭祀用的祭器、祭服,不許另做他用。

祭祀重在孝敬,以盡報答祖先的誠心。

如有人行禮時不恭敬,出現隨便離席,以及站立不直、伸懶腰、打哈欠、打嚏噴等壹切失態的舉動,督過就要提出來懲罰他,如果督過不說,大家就要壹起來懲罰。

這是壹段研究古代家族舉行祭祀活動的寶貴史料。

從這段文字我們知道:古代大家族建立祠堂的目的,是為了供奉祖先牌位,舉行家族祭祀活動。

祭祀活動分普通祭祀和親人忌日祭祀兩種。

普通祭祀又分朔望祭祀和四時祭祀兩種。

朔望祭祀是每月初壹、十五都要到祠堂擺上時鮮果品,祭禮祖先;四時祭祀是每年春分、秋分和夏至、冬至四個節氣都要到祠堂去祭祀祖先的儀式,日期定在二月、四月、八月、十壹月,舉行完儀式後還要行拜會之禮。

親人忌日祭祀,壹定要突出肅穆和安靜,禁止壹切奢華和喧鬧,孝子甚至要夜宿在外。

祠堂裏備有專門的祭器,祭服,由嫡長子負責管理祠堂。

祠堂祭祀有供奉的對象、固定的地點、時間和儀式,其實就是中國本來所獨有的壹種最普遍的宗教文化。

我們知道,鄭濤所處的時代,正是蒙古族統治中國的元朝時期,這個十代同居的龐大家族並沒有因外來文化的侵擾而改變自己的文化習俗,仍然頑強執著地保全和延伸著傳統風俗文化;漢民族的悠久的傳統文化並沒有在少數民族統治下受到改變和遭到滅絕。

這表明:文化代表壹個民族的積累起來的生存智慧,是不能隨便改變和滅絕的!

2.朔望.家長率眾,參謁祠堂畢.出坐堂上。

每月初壹、十五,家長帶領眾人參拜祠堂後,家長就出坐在堂上,擊鼓二十四下,命令壹個子弟大聲朗讀:聽聽聽!

做兒子的壹定要孝順他的父親,做妻子的壹定要尊敬她的丈夫,做兄長的壹定要友愛他的弟弟,做弟弟的壹定要恭敬他的哥哥。

聽聽聽!

不能因循私情而妨害大義,不能因為懶惰而荒廢了那些正事,不要放縱奢欲而觸犯刑法,不要聽信女人挑撥離間而傷害了家庭和氣,不要招惹兇橫的是非而擾亂家門,不要沈迷酒色而惑亂性情。

如果犯上了其中壹點,既損害妳的德行,又毀壞妳的信譽。

顧念這些祖訓,實在關系著家運的興廢,再三強調,妳們要深以為戒。

聽聽聽!

聽完之後,眾人都行拱手禮,然後分東西兩行坐下,家長再讓弟子恭敬地朗讀壹遍關於孝悌的故事,聽完後大家壹起行禮而退。

這是古代大家族每月初壹、十五進行祠堂祭祀時進行家教的具體內容,也或許是古人設置朔望祭祀的主要目的。

這種家教的內容簡單、明了,且配上孝悌故事進行烘托、渲染。

如此反復強化、不斷督促,使人容易記住和消化、操作,而且,這種教育具有很強的組織性、紀律性和經常性,且在祭祀的氛圍裏進行,更增強了感染力和宗教般的神聖感,是壹種進行品德教育的十分有效的教育模式。

這種教育模式在形式和效果上與現代的學校教育和宗教手段相比至今毫不遜色。

如果失去對這些道德原則進行宣傳和強化的特殊組織,失去這種組織創造的特殊氣氛,道德建樹的無序和道德水平的滑坡也就可想而知了。

3.每旦,擊鐘二十四聲,家眾俱興。

每天早晨,敲鐘二十四聲,全家人都要起床。

再敲四聲,開始洗漱。

再敲八聲,所有人全部進入有序堂。

家長坐在中間,男女分開坐在左右兩邊。

命令壹個未成年的孩子朗讀對男女的訓辭。

男訓辭是:家庭的興衰,都取決於積善還是積惡。

什麽是積善?在家就孝順父母友愛兄弟,處事就要講仁義忠恕,凡是做有助於人的事情都是積善。

什麽是積惡?依仗自己的勢力來逞強稱霸,侵占他人的財產而使自己富足,凡是有昧良心的事都是積惡。

《易傳》說積善的人家壹定會留下吉慶,積不善的人家壹定會留下災殃。

所以,真愛子孫的人給子孫留下善行;不愛子孫的人給子孫留下惡根。

天理昭然,每個人要認真思考。

女訓辭說:家庭的和睦與否,都取決於女人賢良不賢良。

什麽是賢良?對公公和婆婆要孝順,對丈夫要恭敬,對妯娌要溫和,對子孫要慈愛,類似這些都是賢良。

什麽是不賢良?淫邪嫉妒,恃強欺弱,搬弄是非,任性自私,類似這些都屬於不賢良的行為。

天道很近,善招福,淫招禍,作為女人,不能不有所畏慎。

朗讀完畢,男女壹起起身向家長行禮,再分左右兩行互相行禮,然後退出,不發出任何聲音。

男子就餐於同心堂,女子就餐於安貞堂。

如有不到,由家長處置。

這是古代鄭氏家族早晨活動的家規,也是古代大家族的早會風俗實錄。

早晨,全族人都聽鐘聲同時起床、同時集會、同時就餐,其形式與現在的學校生活和部隊生活十分相近。

如果學校生活和部隊生活的組織性和紀律性是壹種合法存在,那麽,就不應該把古代大家族生活的組織性和紀律性隨便指斥為約束人性的封建禮教。

古代大家族每天把族眾聚集到壹起舉行的壹個重要儀式就是:宣講使人趨善抑惡的家規,這種行為是在以家庭為單位承擔起道德建設的社會職責。

可以說,中國古代家族在傳承文明和社會道德建設方面的重要作用功不可沒,也應該永載史冊。

只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隨著大家族的逐壹解體和小家庭全面獨立,古代大家族的生活場面已經變成了不可復制的越來越遠的歷史煙雲。

4.家長總治壹家大小之務。

家長統管壹家大小事務,要讓子弟分職管理具體事項,自身要嚴格堅守禮法,以便管理下屬。

下屬有事,必須向家長咨詢稟報以後再去做,不能私下借物,不能私自將財物贈予他人。

家長要專門以致公無私為本,不得徇私和偏心。

如果家長有過失,全家人要隨時予以指正,但壹定要懷著恭敬和孝順之心,不傷和氣;如果家長不能勝任其事,就派緊挨其後的人來輔助他。

作為家長,要以至誠之心對待下人,壹句話不能亂說,壹件事不能胡來,這才符合古人身教的意思。

遇事的時候,不能對細小的事情過於用心以顯示自己的精明,也不能對糊塗事更加糊塗而昏暗不明,要以寬大的胸懷容人,永遠把壹家人當成壹個人來對待。

另外,還要設置兩個專門管事的人,選拔那些剛健、正派、公正、賢明、有治家的才能且能為眾人表率的人來擔任這個職務。

且不論年齡大小、不限年月,凡是家中壹切大小事務都要交給他們辦理。

每天晚上要把當日事了卻清楚才可以睡覺。

如有違犯,家長就要商議懲罰他。

每天晚上聚會的時候,管事的人就要與眾人壹起商議,哪壹天該做什麽事,逐壹記錄在案。

上半月記錄的事情,下半月就去施行,下半月記錄的事情,再下個半月就去做,這樣就不至於使事情延誤和滯塞;那些要急速辦理的事情不受此限。

還要選擇壹個端正、嚴明、公正且能服眾的壹個人,來監理各種事務(年齡在四十歲以上才行,但必須兩年輪換壹次)。

發現善事要公正地說出來,發現不善的事也要公正地說出來。

如果知道卻不說,或者說出來與事實不符,眾人就到祠堂去告發他,擊鼓聲討他然後另換他人。

監視處理事務,在稟告祠堂之後,召集家眾到有序堂,先拜長輩四拜,然後擊鼓細說家規,讓眾人認真聽。

監視要負責糾正全家人的是非,由他來掌管治家的規範準則。

家族的盛衰都系於此處,不能因有所顧忌而不說。

對長輩的過失要敢於犯顏直諫,如果長輩不接受建議,就要和悅地再次規勸。

對下輩要教育他們懂得人倫大義,他們不聽從就要進行責罰,再不聽從就打。

還要建立勸懲簿,讓監視掌管,每月記上功過,作為揚善去惡的警戒,如果有人阻止,就以不孝論處。

再制作兩塊牌子,壹個刻勸字,壹個刻懲字,牌子下面空出壹截,以便貼上紙帖。

什麽人有什麽功,什麽人有什麽過,記上勸懲簿,還要用紙寫好貼上牌子,掛在集會行禮的地方,懸掛三天才能收起來,以便起到獎懲的作用。

這段文字具體介紹了古代大家族在治家管理方面的機構設置。

在這種組織機構中,由家長統管全局,家長要具有大公無私、遵守禮法、謹言慎行和能率先垂範的品格;家長以下,再設兩名典事具體經辦各種事務,當天事當天清,壹個月的事提前半個月安排籌劃;另外再設壹名監視負責對全家大小事務進行監督,上至家長、下至族眾的行為都在他的監督範圍之內。

監視的職責要突出公正和正直的特點,如果知而不言或言而不實就是失職。

家長如果有錯,就由監視直諫和舉家***諫來處理;典事有錯,就由家長懲罰;監視有錯,就由眾人在祠堂告發乃至更換;家人有錯,就有家長和監視進行處理。

這就形成了壹個分工明確、管理嚴明且環環相扣的動態管理機制。

這種古老的家族管理機制不比現代企業機構設置遜色多少,把這種組織機構運用到轉移風化上來,是中國古代大家族對社會道德建設的壹種貢獻和獨創。

5.子孫器識可以出仕者.頗資勉之。

子孫的才幹和見識能夠做官的,應該極力資助鼓勵。

當官後,就要廉潔奉公、勤於職守,不要走上貪汙腐敗的道路而辱沒家法。

官職任期已滿就要離職交接清楚,不能過於留戀,也不能依仗自己的權位而妄自尊大,在宗族中驕橫。

仍然要統壹遵守家族規範,違犯者將以不孝論處。

子孫如有當官的人,應該從早到晚切實以報效國家為要務,撫恤百姓,確實如同慈母保護兒子壹樣。

對申訴告狀的人,壹定要懷有憐憫和惻隱之心,壹定要調查清楚其中的實際情況,不要苛刻和虐待他們;更不能在財物上收取百姓的壹絲壹毫。

如果在任衣食不能自給的,公堂就出手資助並勉勵他。

他的俸祿如果有盈余,也應當交給公堂,不能私下交給妻妾去爭相購買華麗的服飾,從而引起他人的不滿。

違犯者,天災就要降臨到他的頭上。

子孫在外做官,如果有犯貪汙罪的,在生就在譜圖上刪除他的名字,死後也不允許進入祠堂(如果是遭他人誣陷就不在此列)。

鄭氏家族積極支持有才識的子孫進入仕途,報效國家;但要求他們壹定要廉潔奉公,勤政為民。

甚至寧肯采取家族私下補貼的方式,也要讓當官的子孫保持官風的廉正。

如果有掌權的子孫因貪汙而致罪,家族將對他作出生則除名、死不入祠的嚴厲制裁。

這說明古代大家族在自覺為維護官員的廉政作風創造出堅強有力的社會環境。

這就充分顯示出中華傳統文化的壹個最重要的卓異之處,即能夠讓普通讀書人和家族傳統普遍形成了這樣的***識:官員的貪汙腐敗是醜惡的和可恥的!

清·李淦《燕翼篇》家風家訓_名言名句

清·李淦《燕翼篇》家風家訓_名言名句

清李淦《燕翼篇》。

1.伯仲叔季.乃雁行之次序也。

伯仲叔季,是兄弟間排行的次序。

至於伯父、叔父,要加上父字才能加以分別。

現在人只稱家伯、家叔已經錯了;甚至還有不稱排行就直接稱字的,這就無禮到了極點。

即使對堂兄弟間的伯叔,也只能稱其排行而不可稱其字。

只有對出了五服的族人,才可以在叔上加字。

學生這個詞,是老師對弟子、尊長對卑幼的稱謂。

現在我們鄉裏弟子對老師、卑幼對尊長,也這樣自稱,難道不是超越本分的狂妄行為嗎?這樣稱呼,那老師和尊長又如何自稱呢?假如都互相自稱為學生,不是都成了同輩嗎?為了禮待父輩,應該自稱名或小侄,對老師宜自稱門生或稱名。

對於壹般的尊者,應該自稱晚生;對於壹般的年長者,應該自稱晚弟或小弟,沒有自稱學生的說法。

現在的人只稱壹個字,動不動就對人稱翁稱老,既有諂媚之失,又讓我們鄉裏同輩和晚輩,模糊而沒有區別,壹概以兩個字稱呼,又流於粗野。

翁老壹類的稱謂,用來稱時下顯貴的人倒還可以,不能用來稱呼剛剛認識的朋友。

對於同輩,應該在字上加兄,對於晚輩就可以直接稱字。

對於堂侄,就要加上他們的排行。

對於女婿和外甥,就直接稱女婿外甥。

這樣,尊卑上下的稱謂秩序井然。

對兒女親家,我鄉壹律稱為眷弟、親翁,這就使姻親與壹般鄉鄰沒有區別。

且如外縣的兒女親家,都用姻弟為正確稱謂,互相稱為老姻翁或老親家。

對其父輩就稱太親家或太姻翁,對其兒輩則稱為親翁,不像我鄉混同稱謂沒有分別。

世風不古,導致了千古禮治之邦的人倫稱謂的日趨混亂和簡化。

作者所做的正是為了規正人倫稱謂,其實是壹項整肅民俗文化的工程。

鬥轉星移,時過境遷,作者當年精心糾正的壹些稱謂在今天也已經過時和淡遠了,這雖沒有給人們帶來多大困難,但本民族民俗文化缺乏應有的尊重和保護,也終究是壹件憾事。

2.國法稽之古制所定,斬衰三年,齊衰壹年。

國法是依據古制來決定的,斬衰要穿三年,齊衰要穿壹年,即使是九月、五月,喪服也不能離身。

所以壹切不合法的事,就無從做出。

後世在斬衰服上加上縫邊,已經錯了。

古人麻衣雖然脫下,白布還是不敢換掉,壹切吉慶的事都不能參加。

現在人在服喪期間凡是吉慶的事都要參加,甚至還穿上彩色的絲綢衣服。

還有人丟下父母的靈柩而去求官,丟下父母的喪事而去為人做媒,還有喝喜酒及看戲劇演出的。

三年服喪,不過徒有其名了。

至於大功和小功等喪服,有的人幹脆不穿了。

唉,這是什麽法度,還講什麽禮儀呀?我實在弄不懂。

北方人在孝帽之上,還要加上白布裹頭,即使會客也不摘下。

父母三年的喪期服滿,就不能再穿喪服了,但父母的棺材還未下葬,就不能脫下喪服。

現在的人雖然父母的棺材還沒有下葬,但三年喪期已滿,就已經脫下了喪服,到下葬時又重新穿上斬衰,有這樣的禮儀嗎?正妻的兒子及諸多兒子為庶母服喪,國制規定要穿壹年齊衰並配以用杖的喪儀,去替父親尊敬她,表示哀悼之情。

現在人卻穿喪不滿期,或滿期卻不用杖,難道合於禮儀嗎?

喪儀順時而變且日趨簡化,是壹種不可抗拒的歷史規律。

作者力圖恢復古制,不過是壹種逆時而動的可貴的努力。

今天再讀這段文字,只能把它當成壹則認識古代喪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料了。

3.唐祭者.謂合眾親友,之奠分而大舉祭也。

唐祭的儀式,是把眾多親友祭奠的份額集中起來進行的大型祭祀活動。

我鄉參與祭祀的人,大多壹拜而去,未免太簡單。

郡中的三獻禮儀,都是讓親友分班進獻祭品,依次魚貫而上,或許能夠體現祭奠的氛圍。

另外,讀祝文要請專門的禮生,高聲朗讀,壹句壹停頓,讓人們都能聽懂。

不像我鄉用少年子弟讀祝文,聲音模糊在喉嚨裏,讓人們聽不清楚。

祭祀聚會開宴,也是在禮儀上應該做的。

例如:郡中都讓親友自己開會討論,明確日期,輪流操辦,張榜公布。

諸如留客送賓,兼辦堂中各種事務,不要祭主費心,席位也不會過多虛設。

我鄉只選兩三個卑幼的人專門送客,至親和至交來到,漠然無人問理。

附近都是坐在堂中的客人,大家似乎都是前來吃飯喝酒的,導致正人君子以上門入席為恥。

白白浪費了辦喪人家的錢財,又有什麽用處呢?至於宗族中人全部集中來到,也絕對沒有去做回拜和幫忙料理的事務,卻深深地坐在內室,只管大吃大喝,也讓人感到他們十分無趣;還有當場縱談嬉笑的,就更是大錯了。

至於喪事的豐儉程度,要衡量家中財力,不可不夠,也不能太過頭。

元·許衡《與子師可》家風家訓_名言名句

元·許衡《與子師可》家風家訓_名言名句_

元許衡《與子師可》。

《小學》、四書,吾敬信如神明。

《小學》和四書,我對它們恭敬並堅信得像對待神明壹樣。

從妳孩提時代起,就開始給妳們講解、學習,希望妳能從中有所收獲,其他書即使不看,也沒什麽遺憾。

現在已經過了十五年了,妳還不能背誦,問到其中壹些思想意義,妳也不知道;這是我所以深深憂慮的原因。

高凝最近到我這裏來,我聽他說妳肯於自我勉勵,比前壹段時間更好,我內心非常歡喜,不知道是否果然如此?韓遵道現在也在這裏,他的言談、思想境界都出於《小學》、四書、《四書或問》及《朱子語類》,而背誦起來非常熟練,乃至累積幾萬句還沒有窮盡。

這也是他堅定踏實、自強不息,才能這樣。

我的長處,就在於相信這幾部書,我的短處在於被虛幻的名聲牽制住,以至於到了今天。

今天的勢頭,值得憂慮不足為依靠呀!妳應當繼承我的長處,改掉我的短處,妳要真的能夠堅定、踏實,真的能自強不息。

我雖是顯赫富貴,完全可以遺禍於妳,千萬要深思這個問題。

鋪陳見解就要專門攻讀《孟子》,《孟子》像泰山壹樣高峻,可以催人振作精神並改掉偷懶無恥的毛病。

高凝也要同妳壹起互相輔導。

至元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許衡是為忽必烈建立立國規模的元初學者,他對《小學》、四書是如此傾心崇拜,並把它視為教子成材的智慧寶典。

這說明中原文化並未因蒙古族統治而滅絕,它仍然對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充分反映出中華傳統文化具有廣闊的包容性和持久的生命力。

可惜,當今的中國人對這些寶貴的文化典籍已經感到比翻譯過來的西方文化典籍還要陌生。

也許有人說,只有拋棄這些已經陳舊了的封建的文化,中國才有可能走向今天這樣的現代化。

其實,中國社會在邁向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道德滑坡,正是丟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園的結果。

如果在引進西方文化的同時,也發揮出傳統文化已經積累起來的力量,中國社會的發展將顯得更加穩健。

名句作為警示自己的句子,希望以上《元·鄭濤《旌義篇》家風家訓_名言名句_經典語錄》內容對您有所幫助,如果還想獲取更多名句內容可以點擊 成長傷感語錄經典語錄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