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道家是先秦時期壹個重要思想派別,以老莊為主要代表。道家雖然未像儒學、佛教那樣成為日本的官方意識形態,但對日本文化的影響也是相當廣泛,道家思想亦潛入日本文化的深層,對日本人的審美意識、文化心理產生壹定的影響。道家與神道相融合,形成日本人崇尚自然、素樸。
近世以前道家思想在日本文化中的積澱。主要分“平安時代前”和“平安——室町時代”兩個歷史階段,從《憲 法十七條》、《古事記》、《日本書紀》、《懷風藻》、《萬葉集》等日本古代典籍,以及平安時代的僧人空海和室町時代的五山禪僧的作品等,揭示近世以前道家 思想對日本文化的滲透。這種滲透總體上並不深刻,但經過漫長的傳播過程,道家思想在日本文化中形成了較為深厚的積澱。
日本近世前期(17世紀末 以前),幕藩封建制度較為穩固,朱子學被奉為官學。中期以後,其封建體制危機日深,朱子學的權威逐漸喪失,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分化和多元的動向,道家開始 受到日本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關註、研究、吸收和利用,而道家思想在近世之前較深厚的文化積澱,則為其在近世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準備。
徂徠學派是江戶中期儒學的重要壹支,它在批判老莊道家的同時,也重視研究和吸收道家思想。這集中體現於其三個代表人物荻生徂徠、太宰春臺和服部南郭。荻生 在“古文辭學”的方法論上,吸收了《莊子》的“得意忘言”的思想;在作為其理論核心的道論中,他利用了《老子》“道”的哲學;在經世論上,則把《老子》的 “無為而治”作為“聖人之道”的重要補充。太宰春臺在經世論上更加重視《老子》的“無為”,提出並論證其為“衰世之治道”。服部南郭對道家的吸收,主要表 現於追隨《莊子》,提出“隱”的人生論。
道家思想對社會批判思想家的影響。安藤昌益是江戶時代農民反封建思想的代表,而與朱子學、徂徠學等儒學學派以及復古神道等有著 實質的不同。安藤雖然嚴厲地批判老莊道家為“不耕食”,但又借取了道家的思想觀念。在宇宙論上,安藤提出宇宙的本原是“萬萬壹真”、“活真壹氣”,與《莊 子》的“天地壹氣”、“道通為壹”的思想相通;在社會人生論和社會批判思想中,道家對其影響更為突出,他指出,聖人及其“私法”(“四民”的等級制和“五 常”的道德規範)是“惡盜之根”,這可說與《老子》“絕聖棄智”、《莊子》“聖人不死,大盜不止”的思想如出壹轍。他的“直耕直織,安衣安食,與天地同為 四時之行”的“自然世”,與老莊的“小國寡民”和“至德之世”極為相似,其以“自然世”與“法世”對立的社會批判理路,源於道家從“自然”的立場審視現實 社會的思維模式,而其“真人”的理想人格,亦來自《莊子》。
道家思想對經濟思想家和町人的影響。面對日本近世中期以後迅速發展的商品經濟,海保青陵以經濟思想家的身份,從 藩政的立場出發,加以肯定,形成了與農本主義相對的重商的經濟思想,“理”和“智”的思想是海保的經濟思想的理論依據。關於《老子》,海保認為,“老子乃 真儒”,《老子》是“生發智慧”之書。他吸收了老莊的思想,其“理”的概念,是基於對《老子》“道”的詮釋而形成的,具有《老子》“道”的“似無實有”的 特性,他的“智”,就是“從天理”而“不用己”,實為老莊之“無為”,而“生智”的方法,就是老莊之“虛”“靜”。在社會經濟論上,海保提出“循理而治” 的社會經濟管理原則,即“不自以為是,不人為造作,不管護過多”,采用“鼓舞之術”的激勵措施,即通過獎勵“使其自然悟之”、“不叱民不強行而行法令之 法”,達到使民“忘”的社會管理目標,吸取了道家“無為”“自然”和“忘”的思想,還引用《老子》的君民關系論論證他關於國家和民間財富流動平衡和稅收的 經濟理論。總之,海保對《老子》思想有重要吸收,並且加以發揮和改造。 隨著商品經濟迅速發展,日本“町人”(居住於都市的商人和手工業者)階層崛起,石田梅巖及其所開創的心學運動,是町人思想系統化和理論化的代表。石田肯定 老莊道家助人從“泥於聖人之言”而不知聖人之“實體”的迷惑中醒悟,並受其重意輕言、重實輕名思想的影響,強調在認識上“知心”、“得於心”,而反對“拘 泥於聖人之言”。
道家思想對自然哲學家的影響。三浦梅園是日本近世相對超越了傳統學派界限的自然哲學家的代表,其哲學大量吸取了道家的思想。在 宇宙論上,他關於宇宙本原的“玄”的思想,即來源於老莊道家,特別是直接取自《莊子》。他把“玄”具體理解為“壹元氣之玄”,把宇宙的“聚散生化”歸結為 “壹氣之通”,發揮了《莊子》“通天下壹氣”的思想,而其關於宇宙規律的“條理”的哲學,也受到《莊子》“理”的思想的影響;在認識論上,三浦“達觀於天 地”的認識目標、“反觀合壹”的認識方法,都不同程度吸收了道家思想的內容,特別是,他關於萬物平等,批判人類以是非相爭,主張“是非之以天地”的認識標 準思想,可謂《莊子》“齊是非”之說的翻版。另外,作為壹個自然哲學家,三浦在人生論上也追隨《莊子》,追求“與夫造物同化”和“忘而通”的境界。 第六章以復古神道為例,討論道家思想對日本民族宗教的影響。神道是日本固有的民族宗教,復古神道是理論化程度最高的神道形態之壹,也是日本近世影響最大的 神道派別。復古神道采取激烈排斥外來文化的態度,主張在日本古代典籍中尋求“日本精神”。在復古神道的代表人物契沖、賀茂真淵、本居宣長等的思想中,明顯 可見對道家的吸收。契沖的思想中,就有《莊子》不為物累、追求“逍遙”的人生哲學和《老子》“貴柔”思想的印記,賀茂真淵明確肯定老子“唱順任天地,正合 於天下之道”,認為日本“古道”的產生和形成,完全是“自然”的,是“順任天地”之道,這壹思想與道家的“自然”“無為”基本壹致。作為“日本精神”的特 征,賀茂提倡“真心”、“貴柔和”的道德。他所謂“真心”,是得之於天地的本真、自然之心,這與《莊子》的“真”和“真性”無異,至於“貴柔和”的思想, 則顯然來自《老子》。作為復古神道的完成者,本居宣長排斥中國文化(“漢意”)最激烈,但還是受到道家思想的壹定影響。他承認老莊“自與神道相似者多”, 肯定其“厭惡智巧、尊崇自然”,他批判儒家名教禮制的偽善性,反對“人為巧智”和“貪名”,反對違背人的自然情感和欲望,即“真心”,其與道家的理論歸宿 雖不同,但其著眼點和方法是壹致的。
道家思想對日本近世文學的影響。日本近世文學中出現了眾多親近道家思想的人物和作品。松尾芭蕉作為江戶俳諧文學劃時 代的代表,在日本江戶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松尾提出“隨造化,與四季為友”,在思想內涵和語言表達形式上,都是以《莊子》“與造物者為人,而遊乎天地之 壹氣”的思想為摹本,《莊子》成為他人生和文學的精神支撐。道家思想對日本近世的通俗文學也產生了很大影響,佚齋樗山即是其代表。佚齋提出“莊子乃聖門之 別派”的莊子觀,試圖把《莊子》思想融入儒學系統。佚齋把《莊子》順從“造化”而“安命”思想解釋為安於“造化所成”之“天性”,進而解釋為安於社會性的 “職分”,這就使《莊子》的“安命”轉化為與現存社會制度協調壹致的思想觀念,反映了當時市民階層在現存社會制度下尋求都市生活的安定感的心理。
道家思想在日本近世文化發展中的作用及變化。道家思想在日本近世文化發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壹是作為建構自然哲學的理論依據。道 家特別是《莊子》特有的關於宇宙的基本思想,在三浦梅園的自然哲學中發揮著結構性的甚至主導的作用。“自然”、“真”和“道”這些道家特有的、具有深厚底 蘊的思想觀念,構成安藤昌益自然哲學的基調。二是作為社會文化批判的思想武器。老莊道家從“自然”的觀念出發審視現實社會的基本理路,構成安藤昌益社會文 化批判思想的基本框架,即從“自然世”的理念出發審視、批判和超越“法世”。道家提供了復古神道的文化批判模式,即批判儒學的“人為巧智”對人的“真心” 的扭曲,並提出回歸沒有人為的自然古道。在江戶時代,對道家思想的批判精神和思想的利用具有普遍性。三是作為政治經濟思想的重要內容。道家“無為而治”的 理念,進入荻生徂徠、太宰春臺等的政治思想中而成為其組成部分,並逐漸得到強化。在海保青陵的經濟思想中,“無為”則轉化為社會經濟管理的基本原則和策 略。四是作為人生的理想境界。《莊子》的“造化”、“遊”等思想滲透到日本近世文化的各領域和層面,構成了文人人生論的主要觀念。五是作為開發智慧的思想 資源。《老子》的“無為”、“虛”“靜”等思想,經過海保青陵從智慧之學角度的解釋,成為壹種產生智慧的發動機制。道家思想的文化作用壹直延伸到近代,對 日本明治近代化思潮也發生了影響。
道家思想在日本近世文化發展中有三個變化:壹是趨於隱蔽。在日本近世,道家思想未形成學派,其接受主體,也多不公開承認對道家思想的吸收,有的反而持激烈 的批評態度,其影響呈現隱蔽性。二是與儒家結合。道家思想在日本近世出現了與儒家結合,形成儒道合壹思想形態的變化。這既有社會歷史原因,也反映出日本文 化對植入的各外來文化的靈活態度。三是日本化。道家思想在日本文化中被“轉譯”,從而帶有日本特色,發生了“日本化”,如“自然”概念的變化。道家思想的 “日本化”,是其與日本文化的深層特質交融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