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名言警句 - 《人生五大問題》---樹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氣

《人生五大問題》---樹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氣

安德烈 · 莫羅阿,法國著名作家,近代文化名人,於 1939 年當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代表作品有長篇小說《布朗勃爾上校的沈默》,傳記《雪萊傳》《巴爾紮克傳》等,演講集錄《人生五大問題》。他的大量作品屬於法蘭西優秀文化之列,並被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地廣為傳播。他壹生精進藝事,認為 “藝術乃是壹種努力,於真實世界之外,創造壹個更合乎人性的天地”。

關於本書?

《人生五大問題》這本書從人的天然本性出發,揭示了婚姻、家庭、友誼在其演變過程中所建立起來的合理性。通過對各種人際關系沖突的分析,引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幸福,進而從而幫助人們樹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氣。其中文譯本由著名翻譯家、教育家傅雷先生翻譯,其優美流暢的文筆還原了書中的精辟分析和名言警句,令人讀之大受啟發。

核心內容?

本書的思想核心是:男女之間、父母與孩子之間、我們的願望和幸福之間,天然就是有矛盾沖突的。不斷的沖突、不斷的調和、不斷的平衡,才是婚姻與家庭的本質;反過來,婚姻與家庭所具有的制度和形式感,也保證了我們能獲得這樣的關系所帶來的益處。正因為如此,正視矛盾、接受矛盾而不是試圖逃避和消滅矛盾,才是我們享受婚姻與家庭幸福的辦法,才能讓我們活得更淡定,更快樂。

前言

《人生五大問題》在 20 世紀 30 年代被譯介到中國。書名取得很宏大,但它並不是很厚的壹本大部頭,而是壹本薄薄的小書,只不過討論的倒真是壹些人生大事:婚姻啊、家庭關系啊、幸福啊等等。

這些話題從古至今,已經有無數名人學者談論過了,甚至成為了專門的學科。但即使放到今天它們依然是常談常新。就拿家庭來說,網上隔三岔五就會出現關於 “原生家庭” 的討論:人們傾向於認為,原生家庭的文化氛圍、知識水平甚至情商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孩子的成長和未來前途。還有 “父母逼婚”,這也是不少影視劇熱衷於表現的。被 “逼婚” 的年輕人總覺得壓力很大,恨不得從此不要再回家。

家庭生活常常讓我們感到煩惱,但我們大多數人卻還在積極組建家庭。不僅如此,對於愛情、友情等人際關系,人類往往也是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人生五大問題》這本書正是從這壹點出發,揭示了婚姻、家庭、友誼在其演變過程中所建立起來的合理性。作為壹部教育著作,本書的主要目的就是通過對各種人際關系沖突的分析,引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幸福,進而樹立生活的信心和勇氣。

同樣是探討人生重大問題,有的書說教意味太濃,有的書則偏重社會學等學術分析、讓大眾很難理解。而《人生五大問題》這本書的出發點是人性,以聰明和幽默的方式來剖析我們人類的本能,不但引經據典找了很多名人名言來作證,並且結合了生活中的很多實例,讓人覺得很接地氣,容易產生***鳴。

更重要的是,本書的中文譯本是由著名翻譯家、教育家傅雷先生翻譯的。傅雷先生壹生翻譯了大量經典的法文作品,包括羅曼 · 羅蘭、伏爾泰等名家著作。他不僅在翻譯上擁有卓越成就,在教育方面也是獨樹壹幟。這本《人生五大問題》便是他送給戀愛中的兒子的禮物,希望他在面對愛情、婚姻和未來的人生時能少壹點人性的沖動,能從更宏大的視角來看待這些問題,並從中摸索到屬於自己的路。

總體而言,這本書的核心觀點就是:男女之間、父母與孩子之間、我們的願望和幸福之間,天然就是有矛盾沖突的。不斷的沖突、不斷的調和、不斷的平衡,才是婚姻與家庭的本質;反過來,婚姻與家庭所具有的制度和形式感,也保證了我們能獲得這樣的關系所帶來的益處。正視矛盾、接受矛盾而不是試圖逃避和消滅矛盾,才是我們享受婚姻與家庭幸福的辦法,才能讓我們活得更淡定,更快樂。

這本書的作者莫羅阿是法國著名作家,以傳記寫作聞名於世,同時也是個不折不扣的 “金句王”。因為在他的不少小說和傳記作品、包括在這本書中,他都寫出了很多關於愛情友情與人生的金句,句句都可以被摘錄下來當座右銘。比如他談家庭:“在家庭中,統治著生活的是最庸俗的壹般人。正如壹個家庭散步時,是走得最慢的腳步統治著大家的步伐。” 再比如談婚姻:“不少幸福的婚姻,在數年之後已變成真正的友誼。凡友誼中最美的形式,如尊敬、如精神溝通,都具備了。”

值得壹提的是,在傅雷先生的譯本中,優美的文筆精準傳達了書中的觀點,名言警句更是比比皆是,壹邊讀壹邊劃線估計妳都忙不過來。

好了,介紹完這本書的基本情況和作者概況,那麽下面,我就為妳來詳細敘述書中內容。本書既然叫《人生五大問題》,顯然是討論了五個方面的問題,分別是:婚姻、父母和子女、友誼、 與經濟機構、幸福。

其中,婚姻、親子、友誼的確是我們生活中比較重要的幾種人際關系,但 “政治機構與經濟機構” 這個話題看上去卻不屬於人生重大問題。實際上,作者在這個部分特別分析了社會政治與經濟之間互相影響的關系,由此引導我們從壹個更宏大的視角去看待人生幸福的可能。

而本書的最後壹章專門討論了 “幸福”,這可以看作壹個總結性的部分:當我們已經看清楚婚姻、親子、友誼、政治經濟等事物的本質之後,就可以來學習壹下具體的辦法,將這些東西都整合起來,讓自己變得更幸福。

從本書的整體內容結構來看,婚姻及親子話題古已有之,而且與我們生活的結合緊密,更受現代人關註,相對而言是本書較為重點的內容。另外再加上本書帶有總結性質的 “幸福” 話題,我在這裏主要為妳講述的是三個重點內容:

第壹個重點,人類天性偏愛自由,男女之間差異堪比火星和水星,但為什麽我們依然需要婚姻?

第二個重點,為什麽我們總在反叛家庭又回歸家庭?家庭對於我們而言究竟是怎樣的存在?

第三個重點,“不幸” 與 “幸福” 真正的差異在哪裏?我們是否可以通過壹定的 “練習” 來增加自己的幸福感?

第壹部分

好,我們就先來看看第壹個重點內容:我們為什麽需要婚姻?

我們從很小的時候就被告知,上學上班、結婚生子,這是每個人都要度過的人生流程。人人都要結婚,這是天經地義的事。而作者在第壹個篇章裏就開宗明義地告訴妳:結婚並不是理所當然的。也就是說,人的本性並不需要婚姻。

作者羅列出了壹系列歐洲名人及學者談到的 “不宜結婚” 的理由。其中壹個很明顯的理由就是,兩性之間之所以會互相喜歡,基礎就在於心靈的愛欲和身體的肉欲,而這些欲望天生是會變化的。今天因為壹個微笑而愛上妳,明天可能因為壹句刻薄的話而討厭妳。那麽我們為什麽要用婚姻的誓言去束縛自己的本性?

婚姻會束縛本性,所以不要結婚。韋小寶就曾用這樣的理由來為自己娶七個老婆辯護,現代社會裏有不少花花公子也常常會將類似的話掛在嘴邊。但在本書中,作者並沒有對此加以道德評判。因為本書的討論出發點是人的天性。

除了剛才那個不結婚的理由之外,還有觀點認為,結婚會減少男人的勇氣和力量。中國民間有 “妻管嚴”“耙耳朵” 之類的俗話,就是說男人結了婚之後會被女人管住,凡事都聽老婆的話。西方教會也會規定教士們保持單身,他們認為單身更能給予壹個男人力量。

在擺出這些反對結婚的理由之後,作者亮出了他的態度:的確,這些對婚姻的攻擊都挺有道理的,但是數千年來,婚姻依然頑固地存在。這說明婚姻有其存在的理由,並且這理由更強大。這個理由就是:美好的愛情讓男女互相欣賞、願意廝守在壹起,但如果沒有任何制度去支撐他們的相愛,這種關系很容易就會分崩瓦解。

對於這壹點,作者還是從人的天性出發來分析。每個人天生就是自私的,會利用其他人來保障自己的舒適和安全。如果任由大家這麽自私下去,天天打架,這日子也不要過了。所以我們需要與之相反的本能來對抗這種自私,這就是性愛的本能和母性的本能。當壹個男人和女人相愛了,這就發揮了性愛的本能;當男女同房,女人生下了孩子,這孩子便帶來壹種母性的本能。如果三天兩頭因為壹點點矛盾鬧分手,這兩種本能就沒辦法持續地得到滿足。所以婚姻既滿足了我們的本能,鍛煉了我們的忍耐力、包容心,也讓男女之間最初的美好關系得以長久維系下去,這正是婚姻誕生並且延續下來的重要原因。

對於這壹點,也有人表示,滿足戀愛生子的本能,並不壹定需要婚姻啊?我也可以今天愛這個,明天愛那個,放縱不羈啊。作者對此也做出了分析:那種無節制的縱欲,本質上是壹種機械重復的快樂,長久以往會讓人產生厭倦和無聊感。

不僅如此,愛情本身還具有 “排他性”,戀愛男女中的壹方如果濫交,很可能會招來對方的嫉妒和反抗,從而讓兩人的戀愛關系無法繼續下去。在當今世界上,壹夫多妻制遠遠少於壹夫壹妻制,這就是壹個明證。

也就是說,作者認為婚姻之所以延續下來,是因為滿足了我們性愛和生育的本能。但實際上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婚姻所帶給我們的滿足早已不僅僅是生理層面上的,更多的是精神層面上的,比如追求***同的理想和誌趣;同時也包括壹定物質層面的因素,比如集合雙方家庭之力,讓下壹代更好成長等等。這樣看來,作者的這個觀點是具有壹定時代局限的。

接下來作者進壹步指出,建立婚姻其實並不難。換句話說,在不考慮財產等外部條件的情況下,我們其實很容易就能找到壹個合適的伴侶。但這似乎和我們的體驗相悖。不管是在影視劇中還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或許都聽過大齡未婚的人這樣抱怨:我們不是不想結婚,就是遇不到合適的人啊,沒有***同語言啊,就是不喜歡啊,怎麽辦?

而作者對此的觀點是:只要兩個人的家世背景、受教育程度、智商情商都差不多,就算壹開始沒有愛情,後來也會慢慢產生的。對於很多人強烈追求的所謂 “靈魂的***鳴”、“***同的語言”,作者也提出了壹個看上去有點不可思議的結論:我們人類,尤其是女人,並沒有那麽在乎精神思想上的交流。最初決定兩個人是不是能走到壹起的,多半都是外表的吸引,也就是性的吸引。正因為如此,要構建壹個好的婚姻,其實只需要有大致相當的個人條件、足夠真誠的態度和壹顆包容忍耐的心就足夠了。

但事實上,門當戶對的個人條件、真誠的態度和包容的心,往往可以成就壹樁婚姻,卻未必能成就幸福的、好的婚姻。對於男女雙方而言,性的吸引只不過是愛情的開端,在漫長的歲月裏,要想婚姻持續下去,還需要有心靈上的溝通和理解,需要平等的精神交流和對話。如果雙方的教育背景、性格脾性相去甚遠,要實現這壹點就比較難,婚姻也就難以為繼。這樣看來,作者此處的觀點並不符合現代社會婚姻的實際狀況。

在現代人的理念裏,自由婚姻的基礎壹定是愛情,而在作者看來,愛情大部分源於我們的想象和感受,或許跟被愛的那個人有點關系,但關系不大。在很多文學作品中,其實都能看到這樣的現象。比如奧地利作家茨威格在他的名作《壹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中就曾表達過,我愛妳,與妳無關。我愛妳,這是我自己的強烈感受,和妳是不是愛我、妳是不是足夠優秀沒什麽關系。世界名著《亂世佳人》中的女主角斯嘉麗,壹直以為自己愛的是英俊帥氣的男主,到最後才發現,她愛的不過是她想象出來的男主。

所以作者得出的結論就是,婚姻所需要的那些主觀因素,比如 “合適” 啊、“喜歡” 啊等等,其實都可以在雙方長期的交往中被構建出來。所以婚姻沒有那麽難,婚姻也值得妳擁有。事實上,作者的這壹觀點放到現代來看未必能引起***鳴,畢竟在我們大多數人、尤其是年輕人的心裏,愛情壹定是構建婚姻的前提。不僅如此,構建婚姻所需要的物質條件也越來越苛刻,在大城市裏要結個婚,有車有房已經成為起碼的門檻。正因為這樣,結婚在今天來看,並不像作者說的那麽容易。

但值得註意的是,在大齡單身青年越來越多的當下,作者提出的壹些觀點的確具有啟發性。比如他犀利地指出,我們有時候並非為了愛不肯將就,而是沒有遇到符合我們顏值要求的人;我們壹味追求所謂的***同語言,不過是不想花功夫去和對方壹起學習和成長。婚姻是否真的如我們想象的那麽難?本書提出的看法可以供妳參考。

第二部分

好了,上面為妳講述的就是第壹個重點內容:我們為什麽需要婚姻?因為婚姻讓男女之間的相愛得以持久延續,讓我們的性愛本能和母性本能都得以滿足。結了婚,就算建立了家庭;再生了娃,這個家庭就更完整了。這就說到了接下來的第二個重點內容:家庭對於我們而言到底是怎樣的存在?

在討論婚姻的時候,作者著重指出了人類婚姻本身具有的矛盾性:渴望自由卻又需要婚姻。而在對於家庭的討論中,本書同樣清楚地展示了這種矛盾,也就是: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每個家庭都擁有兩種特質,壹種是有力的保護,壹種是特別的煩惱。有意思的是,這兩種特質往往是同時讓妳感受到的。

正如大家在生活中感受到的,妳的父母家人總是在無私的愛妳,不因為妳貧窮或富有,他們就是愛妳;而很多家庭裏的年輕人卻總想著要對抗父母,要逃離家庭。他們當然能感受到父母的愛,但仍然想逃。這就是家庭帶給我們的矛盾感。

讓我們先來看第壹個方面,家庭給予孩子的有力的保護。這種保護最初和最重要的來源就是母愛。對於新生兒來說,母親就是他全部溫暖和安全的來源;而對於母親來說,孩子也是她所有快樂和慰藉的去處。他們彼此之間是非常忠誠的愛護關系。這種完全無私、無害、帶著強烈的溫柔和保護的愛,是家庭溫暖的重要來源。

因為感受到了這種溫暖,家庭對於我們而言就有了壹個重要作用:讓我們完全放松,展現出自己的本來面目。

什麽是本來面目?當我們走出家庭,我們是工人、醫生、律師、職場白領,我們總是在扮演壹些角色,展示某種態度和做法。當我們與家庭之外的人交流時,我們要註意言行舉止、註意溝通方式、註意社交禮貌…… 簡單來說,我們必須得 “端” 著,以各種各樣的方式將自己塑造成某種樣子,掩飾自己的本來面目,扮演各種在社會中的角色,從而更有利於我們在社會中的生存發展。

而當我們待在家裏的時候,因為和父母的關系已經足夠熟悉,並且家庭給予我們的氛圍是無條件的愛和包容,所以我們可以在累的時候不發壹言,直接回房睡覺;我們可以僅僅和父母坐在壹起看電視,或者各做各的事,而不需要考慮如何找個話題,讓氣氛不冷場。

壹句話,當我們回到家,我們感到很自由,卻又不孤單。

當然妳也可以說,作者提到的這種家庭的自由與放松,在我們這個時代已經有所變化了。比如過年的時候我們總會聽到年輕人吐槽說不願回家。因為回去以後要面對來自父母和親戚的各種 “逼問”:工資多少、有對象沒有、什麽時候要娃…… 過於泛濫的關愛變成了無形的壓力,反而讓回到家的孩子感到喘不過氣來。

但也正是這個變化,說明了壹百年來家庭並沒有實質上的變化,印證了本書接下來要提到的家庭的另外壹個特質,那就是特別的煩惱。很顯然,家庭並不總是讓我們感到開心的,那麽煩惱來源於何處?

本書認為,家庭之所以令我們感動煩惱,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 “平凡化”。意思就是,雖然家庭會讓孩子們感到自由無拘束,雖然父母會無條件愛他們的孩子,但也正因為這種 “無條件”,讓父母也看不到孩子的獨特之處。

舉個例子,當壹個孩子第壹次在學校登臺演出時,父母往往都會去捧場。而且無論孩子演得如何,他們都會熱烈地鼓掌;而當這個孩子上了大學,頭壹次在專業論壇上發表演講,家裏的老祖母可能也會去充當聽眾。雖然祖母壹點也聽不懂,卻仍然會為這個孫子深感自豪。

父母為妳鼓掌,老祖母為妳驕傲,不是因為他們真的喜歡妳做的事情,不是因為他們真的懂妳,而只是因為妳是他們的孩子。

正是這樣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們所做的壹切都顯得平凡普通,沒什麽特殊的價值了。畢竟,只要孩子和父母家人之間的血緣關系不變,孩子永遠都能輕易獲得家人的愛和寬容。

在作者看來,這成為很多年輕人想要逃離家庭的關鍵原因。因為他們渴望彰顯自己的價值,讓自己的所作所為顯得獨特。

家庭的煩惱讓年輕人想要逃離,而面對孩子的叛逆,父母也會感到焦慮和手足無措。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這種尷尬關系難免讓人感到沮喪,由此就帶出了另壹個與之相關的話題:作為父母,應當如何面對孩子的成長?以及這種成長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

對於這個問題,本書提出了壹個在當時看來十分先進、現在看來也毫不過時的觀點,那就是:父母應當放手讓孩子去闖,去經歷屬於孩子自己人生應該遭遇的困難和挑戰。

實際上,父母總是喜歡以過來人的身份給予孩子種種告誡,殊不知這些告誡對於年輕人都是耳邊風。如果他們自己不去走走那條路,不去摔得鼻青臉腫,不去體會那種痛苦,他們也就無法真正獲得教訓。這就像不去嘗嘗梨子,怎麽知道梨子的味道?

在分析了家庭所具有的雙重特點,以及父母對孩子應有的態度之後,作者總結了好的家庭應當是什麽樣的。他認為,壹個理想的家庭,就是在孩子小時候給予他溫暖的愛、平等的看待;在孩子長大以後給予他適當的建議,而不是強制的逼迫。

至於孩子們總是想要在壹定年齡逃離家庭這件事,他想逃就讓他逃吧。“逃離” 來源於本能,來源於他們想要證明自己的能力、追尋自己的渴望,是自然而然的;而逃離之後的回歸也是自然而然的,因為他們在社會上扮演各種角色,總會有疲倦的時候。只有回到家中,他們才能摘下面具、重新成為自己。這也正是家庭對於我們的意義。

第三部分

好了,上面為妳講述的就是本書的第二個重點:家庭對於我們而言到底是怎樣的存在?家庭給了我們非常珍貴的自由和放松氛圍,是我們在其他地方得不到的;但同時,家庭無條件包容我們,反而導致我們逃往外面的世界,去實現自我的價值。這是兩個相反相成的特質,也就是家庭對於我們的意義。那麽,結了婚、成了家,我們就真的就能獲得幸福了嗎?下面,就讓我來為妳說說本書最後壹個重點:人生的 “幸福” 到底能否通過練習來獲得?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來看看另外壹個問題:我們為什麽常常感到不幸福? 如果壹個人整天躺在病床上,總是忍饑挨餓,他肯定很容易產生不幸的感受。而實際上,無論是在作者當時所處的時代,還是我們現在的時代,有太多人早已經度過了溫飽階段,但還是常常感到不幸。這樣的不幸往往來源於其他的情形:比如欲望的不滿足、自己的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巨大鴻溝、內心的沖突與糾結、對未來的莫名擔憂、生活的無聊和煩悶等。作者指出,這些 “不幸” 其實並非真正的不幸,只是妳所 “感到” 的不幸。他認為真正的不幸只有兩種,就是貧窮與疾病,因為那是威脅到妳生存的。

也就是說,不幸和幸福,說到底只是我們的壹種心理感受,而且這種感受往往是被我們 “創造” 出來的,並不是客觀原因造成的。既然如此,我們就可以通過壹定練習,讓 “不幸” 的感受轉變為 “幸福” 的感受。

作者結合古人的智慧和他自己的洞察,提供了五個讓人生更幸福的秘訣。所謂 “秘訣”,其實也沒有那麽神秘,這些做法的根本目的就是促使妳進行壹次自我的反思,讓妳看到生活中習以為常的很多事正是造成自己煩悶不幸的根源,而壹些微小的改變就可能帶給妳美妙的幸福感。

第壹個秘訣就是,不要總是回想過去的事。要往前看,不要老是往後看。有些人總喜歡反復去想那些已經無法補救的事,對著已經打翻的牛奶哭泣,這樣做除了增加妳的不幸感,壹點用處都沒有。

在此基礎上,作者提出了第二個秘訣:既然過去的已經過去了,與其壹味地傷心哀嘆,不如重新開始新的嘗試。妳只有真正開始行動,才會感受到精神上的快樂。比如妳有了壹個創業的點子,妳把這個點子到處說給朋友們聽,這樣的興奮和快樂只能持續壹時,很快就消退了;而當妳腳踏實地開始創業,把這個點子壹步步變成現實,那種持續的成就感將壹直激勵妳,最終演變成創業帶給妳的幸福感。

接下來說到第三個秘訣,為了人生的幸福起見,妳得選擇壹些合適的夥伴。生活夥伴,事業夥伴,旅行夥伴都可以,總之妳得跟壹些誌同道合的人待在壹起。我們的老祖宗早說過了,道不同不相為謀,和壹些不理解妳、不願意支持妳的人混在壹起,只能徒增自己的煩惱而已。

第四個秘訣對於女性來說可能特別重要,那就是,不要去想象那些還沒發生的災禍。女人天生比較缺乏安全感,無論是未婚的單身女子,還是已為人妻或為人母者,都容易莫名其妙地擔心未來。

要註意的是,本書作者並不是說,我們不應該去為未來做計劃、做準備,而是指出,我們對於未來的大多數想象其實是沒有根據的,並且是誇大的。整天沈浸在這些類似 “幻覺” 壹樣的想象中,而忽略了當下的生活,就有點得不償失了。

關於幸福的最後壹個秘訣,其實是說給那些已經覺得幸福的人聽的。作者認為,如果妳現在已經覺得很幸福了,千萬不要忘了讓妳感到幸福的那些好品德。比如妳壹貫勤懇工作,終於實現人生目標或事業有成,成為人生贏家,此時妳就應當繼續保持對工作的勤懇態度,而不應該變得狂妄自大。否則,好運可能變成厄運,幸福也可能轉化為不幸。

總結

好了,說到這兒,這本書的內容就聊得差不多了。下面,來簡單總結壹下為妳分享的內容。

首先,我們說到了,兩性之間在思想和生活方式上充滿了差異和沖突,但這些問題在無婚姻的自由狀態中依然存在。而婚姻既滿足了我們 “異性相吸” 的本能,又能幫助我們更深切真實地了解另壹個性別,同時鍛煉自身的意誌和包容力,所以婚姻關系的出現和延續帶給了我們最重要的愉悅,也就是精神上的快樂。

其次,我們說到了,所有家庭都同時擁有美好的溫暖和可怕的壓力這兩方面的特質。這使得我們對家庭的態度也是二合壹的:壹方面,我們從家庭中得到無條件的愛,這種愛卻也讓家人看不出我們特別的價值,所以我們總想逃離家庭;另壹方面,我們在社會中擔任各種職務,扮演各種角色,只有回歸家庭才能真正恢復自己的本性,因此我們又需要回歸家庭。

最後,我們說到了,無論妳是貧窮或富有,無論妳處在人生怎樣的階段,都可以通過壹定的 “練習” 來獲得幸福感。這種練習的核心要點就是:不要太執著於過去,不要去想象尚未發生的災禍,同時要勇於行動、不要讓事情停留在口頭上。

除此之外,在 “論友誼” 這壹章中,作者指出,是靈魂與性格的相契合造就了友誼。而友誼和婚姻都壹樣,必須要有壹定的意誌才能維持下去。夫妻、父母和朋友,***同構成了人類社會文明的基本組織。在談到政治與經濟對人生的影響時,作者認為,相比婚姻家庭制度的穩固性,政治經濟制度則是搖擺不定、持續變化的。但也正是這樣不斷的沖突,推動人類社會不斷進步,推動大眾的財富理念、自由觀念不斷更新。

我們不妨再來看看關於它的壹點爭議。在本書的第壹篇章 “論婚姻” 中,作者對男女本質的不同進行了闡述,其中透露出來的觀點,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典型的 “直男癌” 思維。

作者莫羅阿認為,女人天性傾向於愛和家庭,而男人則專註於外界和行動。如果女人想要支配男人或是改造世界,這女人便很可怕;反之,如果壹個男人想要停留在家庭的安樂窩裏,不思進取,他也就不是個男人了。

先別急著對這樣的說法大發雷霆,實際上,它們並不是莫羅阿獨有的。即使在提倡男女平等的當下,這樣的觀點依然在我們大多數人心中根深蒂固。比如我們往往會認為,壹個壹心撲在工作上的女人是 “女漢子”,壹個願意為妻子洗衣做飯的男人不像個 “男人”。

為兩性打上不同的性別標簽,這其實是壹種本能,並延續至今。它幫助我們理解人性,當然也在壹定程度上束縛了兩性在現代社會的發展。正因為如此,我們才需要去正視這種男女之間清晰的標誌及其與現代社會的沖突,在兩者不斷的搖擺中去追求壹種寬容和平衡。

當然,以絕對的方式來區分兩性,實際上就是以人為的手段去遏制人性,在社會文明不斷進步的今天早已是不合時宜的了。女人也可以上陣殺敵,男人也可以照顧孩子,這只與個人的性格和選擇有關,而不應當作為僵化的教條和規則被固定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