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春燕 王植定
作文水平是學生觀察能力、分析能力、表達能力的綜合反映。長期以來,廣大語文教師從不同角度、以不同的形式探索小學作文教學的路子,也取得了壹些成果。令人遺憾的是,許多的作文教學改革始終徘徊在“為作文而作文”的空間裏。為此,我們進行了以綜合實踐活動為載體的“小學綜合性作文學習”的實踐,積累了壹些素材。現在我們就從以下幾方面來討論綜合性作文學習問題。
壹、綜合性作文學習的基本類型
所謂的綜合性作文學習,是指充分開發和利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活動性作文資源,生成以綜合實踐活動內容為主要題材的新型作文學習方式。根據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和方式,結合作文學習的特點,我們把綜合性作文學習分為實際應用類、問題探究類和活動體驗類三種基本類型。實際應用類作文強調作文的實踐性和應用性,要讓學生的習作在生活中得到應用;問題探究類作文就是針對某壹問題,主動地去探索、去研究,然後得出某種結論,最後寫出總結報告;活動體驗類作文就是讓學生親身經歷、直接參與某項活動或勞動而獲取作文材料的活動方式,這種活動方式可以是群體的,也可以是個別的。
二、綜合性作文的特點
綜合性作文強調在實踐活動中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變單壹的課堂上的作文教學為開放型的、多渠道的寫作訓練。這種新型的作文教學方式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目標的多元性。傳統的作文教學是以培養發展學生的作文能力為主要目標,而以綜合實踐活動為載體的綜合性作文教學是把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來設計,其根本目標是學生綜合能力得到提高,並且特別註重學生自身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內部情感結構能得到同步和全面的發展。
2.內容的實用性。習作訓練中的活動內容不再局限於每單元壹次的訓練項目,而可以推廣到社會實踐、現實體驗、想象創造的大舞臺中。豐富多彩的內容既能滿足不同發展水平、不同興趣愛好的學生需要,又能使每個學生在獲取習作直接體驗的同時,得到認知、情感的發展;使他們的視野得以拓展,習作的動機得到激發,可以自發地寫其所想。
3.形式的多樣性。在習作訓練中可視學生年級的不同,時限的不同,單元習作訓練重點的不同而設計多種多樣的活動,沒有統壹僵化的形式,壹切以學生的實踐體驗為前提,以學生發展為目標。形式的多樣性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問題情景,學生的思維在問題情景中得到激活。
4.體驗的獨特性。在以實踐活動為載體的習作訓練中,通過學生親自參與的看、聽、講、做,學生體驗到真正情感的萌發,自然在習作中表情達意就顯得情真意切、生動可信。
5.過程的自主性。自主性是活動的最突出的本質特點,也是先決條件。在活動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獨立自主地或小組自主地設計活動計劃及步驟,並由自己或小組逐步實施完成,然後自主地作出評價。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習作訓練,而是自主地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自擬目的、計劃,有步驟地開展活動,在互相激勵、互相啟發的融洽氣氛中完成習作。
三、綜合性作文的學習模式舉例
根據綜合性作文的基本類型與特點要求,可設計出豐富的學習模式。限於篇幅,我們把主題學習模式稍做介紹。
1.主題深化式。圍繞壹個實踐活動主題展開,分成若幹階段,將主題逐步推進、深化。這種方式強調活動之間的銜接。
[例壹]學習小英雄周啟傑
尋找英雄-----贊頌英雄-----學習英雄
小英雄周啟傑是我縣橫溪鎮人,今年夏天為搶救同村落水兒童而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全縣開展了向“小英雄周啟傑學習”的主題活動。活動分為三個部分:(1)“尋找英雄”階段,讓學生到報紙上、家長中搜集描寫周啟傑的有關文章、故事,並將收集到的材料整理成壹篇發言稿(可以是故事、詩歌、小品、讀後感等);(2)“贊頌英雄”階段,讓學生將自己收集到的成果通過講故事、朗誦、小品表演等形式來贊頌英雄;(3) “學習英雄”階段,讓學生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事做起,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向英雄學習。學校紅領巾廣播站開辟了“我向周啟傑哥哥學習”專欄,每天都播送學生學習周啟傑的文章。通過這壹系列的活動,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激發了學生愛英雄、愛家鄉的情感。
2.主題輻射式。圍繞壹個主題,確定與主題相關活動內容,與主題相關的這些活動之間是並列的、獨立的,不存在先後的邏輯順序。
[例二]話說“中秋”
中秋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我國人民有祭月、賞月、吃月餅、敬老、猜謎、對對子等習俗。古往今來,人們留下了許多美麗的傳說、詩歌、散文、兒歌等,成為我國獨有的中秋文化。圍繞“中秋”這壹主題,我們開展了系列活動,由學生自由組合分為六個組,每組承擔不同的任務。如 “中秋來歷”讓學生去收集有關中秋的傳說,“月到中秋”讓學生說說自家過中秋的情況,“我愛月餅”讓學生了解月餅的來歷、調查市場上月餅的種類、設計月餅或月餅廣告語,“中秋雅趣”讓學生“猜燈謎”“對對子”,“佳節祝福”則讓學生設計壹張賀卡,向親人傳遞祝福。通過這壹系列的活動,增強了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意識和能力。
3.主題立體推進式。就是確定壹個主題,並將它分解成若幹個子主題,子主題還可以分解成若幹個次子主題,這樣形成壹個多層系統,讓學生從中自由選擇壹個子主題或次子主題,自行完成。
[例三]
“我愛家鄉”是壹個比較大的主題,我們將這壹主題逐步分解,形成12個專題,然後以4~5人為小組,選擇壹個專題進行探究,並圍繞自己選擇的專題進行習作訓練。如仙居歷代名人小組的同學,在收集了相關資料的基礎上,還編寫了快板: “仙居名人真不少,項斯、張儉、吳時來……個個才藝不壹般,下面讓我來介紹。項斯為人很聰穎,好學善詩出了名。張儉為人很善良,為國為民得贊揚。吳時來,也不錯,為官清廉抗倭寇。翁森文才頂呱呱,學生桃李滿天下。血性男兒呂師囊,上萬軍馬保平安。雕刻大王吳子熊,名揚海外人人知。百裏山川出賢才,仙居名人真不少呀,真不少!”在活動中,學生的合作精神、創新能力和小組之間的競爭意識都得到了進壹步培養。
4.主題平面展開式。讓學生在壹個時期圍繞壹個主題活動,進行記敘、說明、抒情和實際應用的系列作文訓練,這種訓練有先後順序,像是壹條從低到高的直線。
[例四]
在綜合性作文訓練中,活動與習作同步進行,作文訓練成為了活動的組成部分。我們以組織“野炊活動”為主題,第壹次引導學生出壹份通知,把“野炊活動”的時間、地點、參加的人員都告訴全校同學。完成了第壹次習作,教師又引導學生,可這樣的活動需要家長的支持,要家長支持什麽呢?我們必須寫壹份“告家長書”,於是就進行了第二次的作文訓練。接著,又繼續引導:在活動前,同學們該做哪些準備,活動該如何進行,所以我們還得擬壹份活動計劃,這又進行了第三次訓練。活動結束後,老師又引導大家根據活動過程為學校紅領巾廣播站寫壹篇通訊報道稿,並選擇合適的稿件向廣播站推薦。當學生在廣播裏聽到自己寫的稿子時,心裏別提有多高興了。這種類型作文訓練,讓學生感到作文是生活的需要,寫作文不是為了到老師那裏領個分數,而是壹種工具,壹種交往的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