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名言警句 - 描寫道家禪意的詞語

描寫道家禪意的詞語

1.關於禪意的詞語

禪世雕龍、鬢絲禪榻、禪絮沾泥、佛性禪心

八萬四千 本為佛教表示事物眾多的數字,後用以形容極多。

出處:《法華經·寶塔品》:“若持八萬四千法藏,十二部經,為人演說。”

百丈竿頭 佛教語,百丈高的竿子,比喻道行達到很高境界。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景岑禪師》:“百丈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辯才無礙 礙:滯礙。本是佛教用語,指菩薩為人說法,義理通達,言辭流利,後泛指口才好,能辯論。

2.關於“禪意”的詞語有哪些

1. 禪世雕龍

2. 鬢絲禪榻

3. 禪絮沾泥

4. 佛性禪心

5. 超塵出俗

6. 讀音釋義

1. 禪世雕龍[ chán shì diāo lóng ]:指文章世代相傳。

2. 鬢絲禪榻[ bìn sī chán tà]:鬢絲:指年老的人;禪榻:僧床。形容老人過的像僧人壹樣的清靜生活。

3. 禪絮沾泥[ chán xù zhān ní ]:比喻禪寂之心受到塵世煩惱的沾染。

4. 佛性禪心 [ fó xìng chán xīn ]:指佛教徒壹意修行、清靜寂定之心性。

5. 超塵出俗[ chāo chén chū sú ] :塵、俗:指塵世、人間;出:超出。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塵世。後多形容才德遠遠超過平常人。

6. 造句

1. 蘭香來無定處,綠蕊去未移時,想妳二人禪絮沾泥,當不復悔偷靈藥。

2. 那眾和尚見了武大這個老婆,壹個個都昏迷了佛性禪心。

3. 那眾僧都在法壇上看見了這婦人,自不覺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壹時間愚迷了佛性禪心,拴不定心猿意馬。

4. 看其楷書,有的古樸奇巧,超塵出俗,極有趣致,筆畫外柔內剛,下筆如切金削玉。

5. 既有對那些優遊山林,超塵出俗的高人隱士風範的期羨,又暗暗展示自己如隱士般清高雅致的風情,形神超越,物我交融,在這虛與實,真與幻,常與奇意境中用簡古沖淡的語句寫出了主客雙清的兩副形象。

3.形容禪意的成語有哪些

禪世雕龍,超塵出俗,禪絮沾泥,佛性禪心,百丈竿頭。

1. 禪世雕龍(chán shì diāo lóng ):釋義:指文章世代相傳。

2. 超塵出俗(chāo chén chū sú):釋義:塵、俗:指塵世、人間;出:超出。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塵世。形容才德遠遠超過平常人。

3. 禪絮沾泥(chán xù zhān ní):釋義:比喻禪寂之心受到塵世煩惱的沾染。

4. 佛性禪心(fó xìng chán xīn):釋義:指佛教徒壹意修行、清靜寂定之心性。

5. 百丈竿頭(bǎi zhàng gān tóu):釋義:佛教語,百丈高的竿子,比喻道行達到很高境界。

造句:

1. 蘇軾的文章萬古流芳,禪世雕龍。

2. 他真的是壹個超塵出俗之人,讓人欽佩。

3. 人生在世,我們都應該保留壹顆純真的心,而不應讓自己禪絮沾泥。

4. 自從他入了佛門,他壹直保有佛性禪心。

5. 即使是百丈竿頭,我們也應該有努力奮鬥,向前進步的沖勁。

4.表達“禪意”的成語有哪些

1、八萬四千[bā wàn sì qiān]:本為佛教表示事物眾多的數字,後用以形容極多。出處:《法華經·寶塔品》:“若持八萬四千法藏,十二部經,為人演說。”

2、辯才無礙[biàn cái wú ài]:礙:滯礙。本是佛教用語,指菩薩為人說法,義理通達,言辭流利,後泛指口才好,能辯論。出處:《華嚴經》“若能知法永不滅,則得辯才無障礙;若能辯才無障礙,則能開演無邊法。”

3、超塵拔俗[chāo chén bá sú]:塵、俗:指塵世、人間;拔:超出。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塵世。後多形容才德遠遠超過平常人。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德行》劉孝標註引謝承《後漢書》:“徐穉,字儒子,豫章南昌人,清妙高跱,超世絕俗。”

4、超度眾生[chāo dù zhòng shēng] :佛教用語。用念經來使死人脫離苦海。也泛指做善事。出處:明·方汝浩《禪真逸史》第七回:“昨晚道場圓滿,正要回來,女眾們都勸我道:‘千難萬難出來壹次,夜間鐘法上放焰口超度眾生,極有功德,怎的不看看去?’因此在寺裏念了這壹夜佛。卻有甚事談論?”

5、此中三昧[cǐ zhōng sān mèi]:三昧:佛教用語,梵文音譯詞,意思是“正定”,即屏絕雜念,使心神平靜,是佛門修養之法。比喻這裏面的奧妙之處。出處:唐·李肇《國史補·中》:“長沙僧懷素好草書,自言得草聖三昧。”

6、頂禮膜拜[dǐng lǐ mó bài]:頂禮:佛教拜佛時的最敬禮,人跪下,兩手伏地,以頭頂著受禮人的腳;膜拜:佛教徒的另壹種敬禮,兩手加額,跪下叩頭。虔誠地跪拜。出處:清·俞萬春《蕩寇誌》第壹百十四回:“又添壹個青年女子,頂禮膜拜,行狀舉止,仿佛慧娘。”

7、遁入空門[dùn rù kōng mén]:遁:逃遁;空門:指佛教,因佛教認為世界是壹切皆空的。指出家。避開塵世而入佛門。出處:姚雪垠《李誌成》第二十八章:“天下重見升平,他自己決不留戀寶貴,功成身退,遁入空門做壹個與世無爭的人。”

8、返照回光[fǎn zhào huí guāng]:佛教語。指用佛性對照檢查,自我反省。出處:元·李壽卿《度柳翠》第四折:“等柳翠來時,擊響雲板,唱兩句道《雨霖鈴》:‘今宵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那其間返照回光,同登大道。”

9、功德圓滿[gōng dé yuán mǎn]:功德:佛教用語,指誦經、布施等。多指誦經等佛事結束。比喻舉辦事情圓滿結束。出處:隋·隋煬帝《入朝遣使參書》:“奉五月二日誨,用慰馳結,仰承衡嶽,功德圓滿,便致荊巫。”

10、極樂世界[jí lè shì jiè]:佛教指阿彌陀佛居住的地方。後泛指幸福安樂的地方。出處:《阿彌陀經》:“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5.描寫禪意的詩句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原本無壹物,何處惹塵埃?

出自於《六祖壇經》。

菩提本無樹:菩提是覺道,不是真有什麽樹。若有樹,那菩提就變成 物,而有所執著。菩提本來什麽也沒有,若說覺悟了,但覺悟其實它是無形無相的。

明鏡亦非臺:雖說心如明鏡臺,其實根本沒有個臺,若有個臺則又有 所執著,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哪有還要有個臺。

本來無壹物:本來什麽都沒有,即沒有壹個樣子,也沒有壹個圖,或 壹個形相,所以根本什麽也沒有。

何處惹塵埃:既然什麽都沒有,塵埃也無從生出了。就是無所住也.

註釋 這首偈頌主要是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沒有壹切執著,也就是佛所說的意思:‘壹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 能證得。這個地方就教人沒有執著。這個偈子很契合禪宗的頓悟的理念。 是壹種出世的態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壹個 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誘惑,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這是禪宗的壹種很高的境界,領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了。

6.關於描述正道和無塵的禪意詩句

五言禪詩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壹物,何處惹塵埃。

東山西嶺青,雨下卻天晴。更問個中意,鵓鳩生鷂鷹。

牽驢飲江水,鼻吹波浪起。岸上蹄踏蹄,水中嘴連嘴。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密室開金鎖,閑步下松門。謾將無孔笛,吹出鳳遊雲。

雲開空自闊,葉落即歸根。回首煙波裏,漁歌過遠村。

鶴立松梢月,魚行水底天。風光都占斷,不費壹文錢。

饑來要吃飯,寒到即添衣。困時伸腳睡,熱處愛風吹。

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識得性,無喜亦無憂。

舊竹生新筍,新花長舊枝。雨催行客到,風送片帆歸。

遠觀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猶在,人來鳥不驚。

打鼓弄琵琶,相逢兩會家。君行楊柳岸,我宿渡頭沙。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說道春來好,狂風太放顛。吹花隨水去,翻卻釣魚船。

擊水魚頭痛,穿林宿鳥驚。黃昏不擊鼓,日午打三更。

黃昏雞報曉,半夜日頭明。驚起雪師子,瞠開紅眼睛。

曉風楊柳岸,春色杏花墻。暑雨琴棋潤,熏飈枕簟涼。

枯樹雲充葉,雕梅雪作花。擊桐成木響,蘸雪吃冬瓜。

碧落靜無雲,秋空明有月。林下道人幽,相看情***悅。

煙收山谷靜,風送杏花香。永日蕭然坐,澄心萬慮忘。

蕭蕭木葉落,湛湛露珠懸。嘹唳沖雲雁,淒清抱樹蟬。

興來美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

泥佛不渡水,神光照天地。立雪如未休,何人不雕偽?

7.帶有“禪意”的成語有哪些

佛口蛇心、佛面刮金、佛頭加穢、佛性禪心、青燈古佛

1. 青燈古佛

拼音: qīng dēng gǔ fó

解釋: 青熒的油燈和年代久遠的佛像。借指佛門寂寞的生涯。

出處: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壹壹八回:“可憐繡戶侯門女,獨臥青燈古佛旁!”

舉例造句: 想我智能年方二九,難道真將我的青春獻給青燈古佛不成?

2. 佛口蛇心

拼音: fó kǒu shé xīn

解釋: 佛的嘴巴,蛇的心腸。比喻話雖說得好聽,心腸卻極狠毒。

出處: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二十:“諸佛出世,打劫殺人,祖師西來,吹風放火,古今善知識佛口蛇心,天下衲僧自投籠檻。”

舉例造句: 我面貌雖醜,心地卻是善良,不似妳佛口蛇心。

3. 佛面刮金

拼音: fó miàn guā jīn

解釋: 在佛的臉上搜刮金子。比喻從不該侵犯的地方或從有限的壹點油水中竭力搜刮、掠取。

出處: 宋·劉克莊《盜以蔡端明墓壹首,和竹溪韻》:“英魂久向茲埋玉,佛面今為汝削金。”

舉例造句: 不是我們爭嘴,堪恨妳這廝們無道理,佛面刮金。

4. 佛頭加穢

拼音: fó tóu jiā huì

解釋: 比喻不好的東西放在好東西上面,玷汙的好的東西。

出處: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七:“崔相公入寺,見鳥雀於佛頭上放糞,乃問師曰:‘鳥雀還有佛性也無?’師曰:‘有。’崔曰:‘為什麽向佛頭上放糞?’師曰:‘是伊為什麽不向鷂子頭上放?’”

舉例造句: 我每日簿書案牘,荒於筆墨,怎敢佛頭加穢。

5. 佛性禪心

拼音: fó xìng chán xīn

解釋: 指佛教徒壹意修行、清靜寂定之心性。

出處: 《水滸傳》第四五回:“那眾僧都在法壇上看見了這婦人,自不覺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壹時間愚迷了佛性禪心,拴不定心猿意馬。”

舉例造句: 那眾和尚見了武大這個老婆,壹個個都昏迷了佛性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