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凱
(貴州省水利廳水利旅遊管理中心)
在大自然中,城鎮作為人類主要聚居地,同時也成為人類文明的發生、傳承和發展地。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重要城鎮,基本上皆依江河而布局,江河成了發生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於是“母親河”這壹偉大的稱謂便承載了人類對江河的愛戴和感恩之情。
今天人類對水的認識多重於水科學,形形色色的水工程滲透到人類生產生活的每壹個角落,這些水工程為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改善生活水平、提高水安全、推動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於是水科學的重要性、普及性備受全人類的關註。本文重點探討和回顧中華民族在將自己視為自然界中渺小的壹員,如何與自然同在、與自然融為壹體的“天人合壹”的思維方式的發生和對水文化、水哲學的認識。
資源枯竭、環境汙染、溫室效應……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這些備受人們關註的問題是伴隨著短短的近百年來的工業革命而來的,是伴隨著西方唯利是圖的資本經濟及其以建設適應西方工業社會的政治制度所導致的人的異化與發展而來的。
這不是工業革命的本身,也不是什麽主義所固有的,而是與思想發生的源頭和壹個民族用什麽滋養人性的靈魂有著密切關系。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燦爛的文明。向來視自己為自然界渺小的壹員,與自然同在,與自然融為壹體,並深悟自然之道,以自然的法則作為人類的法則,將自然的規律作為人類***同遵守的“法律”,這是中華民族思想發生的源頭,這是中華文明之根。而西方將自然作為對立的客體,作為消費品,發展生產力的目的在於提高對消費品的消耗能力,用以滿足人需求。用戰爭掠奪來的財富不斷美化自己的家園,並通過發展生產力,以不斷提高消耗世界其他地區資源的能力。
資本本身沒有錯,關鍵在於駕馭者的靈魂。受盡了淩辱之後,我們提出“跑步前進”,剛剛起步就幾乎消耗掉幾千年來所留下的生態環境。
人類的終極目標究竟是什麽,不是發展生產力,也不是什麽主義,應該是人類的永生、幸福和快樂,應該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和諧”是中華民族在幾千年前就已為全人類所創造的寶貴財富,我們應該重拾這壹偉大的智慧,繼續造福全人類。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智慧和思維的源泉。人作為自然界的產物,只有以大自然的規律作為人的思維方式,並按自然規律、自然法則行事,我們才能與宇宙相永恒,與天地同在,與日月同輝。這就是中華民族“天人合壹”的核心理念,也是中華民族的宇宙觀和世界觀。
“天人合壹”不是壹種形態,也不是追求的結果,更不是壹種方法,而是壹種思維方式,也就是人們日常所說的融入自然、依附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與宇宙渾然壹體。
“人定勝天”本來只是壹種精神,壹種勇氣。人們卻將它作為壹種方法,結果我們付出了沈重的代價。
世間萬物各行其道,各成其事,構成壹派和諧***生、此消彼長的和諧景象,不需要誰來監督和激勵它的運行。
日月星辰,按宇宙的規律恒定地自我運轉,它給人以“自強不息”的智慧,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力量之源。
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博大、厚重,她生養萬物,不離不棄,這種“厚德載物”的胸懷成為中華民族的壹種人生態度和“天下”的責任感。如同佛家禪言:“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我們的古人稱之為天道。替天行道,為天下人謀福祉,這是我們古人對全人類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何等之偉大。
有了精神,有了態度,我們還需要有更符合自然規律的思維方式和方法來引領和指導人類社會和諧地前行。
我們古人將自然界的構成分為五大屬性,即傳統所說的五行(金、木、水、火、土)。其實古人是想借自然界中的五大屬性來作為人類的五大智慧,並以這五大智慧作為人與人、人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相處的智慧。只有遵循這五大智慧,才能達到天人合壹的境界,才能實現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和人與自然的和諧。
“金”代表剛強的智慧,“木”蘊含生長的智慧,“土”是承載萬物、生養萬物的智慧,“火”代表激情、轉化和升華的智慧,“水”的智慧更為博大精深,並成為中華文明的主要源頭。
縱觀古今中外,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人口的發展、發達程度,基本上與離江河湖海的程度有著內在的關聯性。沿海國家比內陸國家發達,沿海、沿江、沿河城市比山地城市發達。
我國許多發達城市基本上沿黃河、長江、珠江等大江大河布局,基本上形成了以大江大河串起來的城市群。
由此看來,水主宰著人類不同地域的發展走向、發展方式和發展程度。根源在於它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並影響著歷朝歷代的執政理念。2011年,中央1號文件旗幟鮮明地提出,水是治國安邦之大事,並號召全國人民大搞水利建設,保護水環境,珍惜水資源。“十二五”將是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治水的高潮時期。以水定幸福,以水定安全,以水定生產,以水定發展,水貫穿了整個社會文明、經濟文明和政治文明。當然,這些主要都是從物質的角度來關註民生,關註社會和國家的安全。人民幸福的落腳點在“和諧”,謀求和諧的生活,構建和諧的社會,必須以和諧的理念為指導,以構建和諧文明為目標。就人類社會自身而言,前無古人,那麽,誰是我們實現和諧文明的道德標桿和智慧典範。
自然界中,最能活化環境的兩大要素“風”和“水”,其中水至上至深至聖,只有水才能使環境生命化、活力化。科學家探索宇宙生命,以尋找水為主要標誌。長期以來,由於人類生存、生產、生活對水的物質需求及防治水患災害的需要,研究水科學成為無數自然科學工作者的重要任務,本文重點是論述水的哲學、水的智慧。
在中華文明中,據說最早有記載的,應該是“河圖”和“洛書”,許多人稱之為玄學的典籍,本人認為其實它應該是古人在試圖征服黃河和洛水的過程中積累下來的精神財富。也許是創作者深知自己人微言輕,為使這壹財富永傳後世,就其來歷附加上了神秘的傳說。由“河圖”和“洛書”演進而成的學術體系——《易經》及諸子百家的經典,已成為中華民族乃至全人類的精神財富,滋養著東方哲學的成長和發展,成為中華民族乃世界的精神食糧,有朝壹日將會滋養全人類。“河圖”主要重點解決宇宙事和物之間固有的關系,“洛書”重點以水的智慧解決人與人、人與社會及自然之間的關系。
所以說,水的哲學、水的智慧是中華文明的源頭和文明的精髓。
從“洛書”的數理模型可以看出古人的極高智慧,描繪了怎樣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相互間的關系。
傳統數理中,1最小,9最大,10代表完美、和諧及最佳狀態。從“洛書”的數理模型可以看出,對角線3個數相加均為“15”,都有“5”的影子。如果棄掉中間的“5”時,即在無“5”的狀態下,對角線相加剛好是“10”。也就是說,在無“5”的狀態下,才是最完美、最和諧的,才會達到最佳狀態。在1~9中的順序排列中,1最小,9最大,5居中。九宮格中在以“5”為中心的狀態下事物難以完美(都有“5”的影子)。在這裏“五”即“吾”,“吾”即“我”,也就是說,在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只有在 “無我”的狀態下,才能達到最完美、最和諧和最佳的狀態。
所謂“無我”,不是自己不存在,而是不要用自己的觀點和行為強加於人和事,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前提,克服凡事以我為中心的處事方法……
在自然界中,只有水才能做到“無我”的這種境界,因為“無我”而“我”無處不在。“水”無形、無色、無味。因為它“無形”,所以它才能越過千重高山,穿行萬裏深淵,矢誌不移,終歸大海;因為它“無色”,所以它才能成就五彩繽紛的色彩;因為它“無味”,它才能成就各種味道。水能應各種環境的變化而即刻變化,古人稱之為“變易”。
以“水”的“無我”為核心理念的“洛書”數理模型所演變而成的中華民族的最高哲學經典——《易經》成為群經之首、萬經之王,幾近統領中華文明的發展和繁榮,成為中華民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之源。
以“水”的“無我”智慧為核心理念的“洛書”數理模型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哲學智慧,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進步的重大貢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石。任何個人作為和諧社會的個體,需要用水的智慧和品德滋養我們的靈魂,以個體滴水的文明匯成江河,成就海的偉大。
人類社會如同大自然壹樣,復雜多變,險境重重,我們還需要用水的更多智慧推動社會實踐,促進人類更加和美、更加幸福。
無形的智慧:水因為沒有自身固有的形狀,所以,它才得以適應各種有形的環境,因為無形而到處都有它的身影。就人的性格而言,可以理解為“隨和”,先有“隨”而後能“和”。壹個人,如果在任何時候都以我為中心,將自己固有的個人觀點強加於人,堅持自我利益至上,人生的路只會越走越窄,最終寸步難行,我們應以水為榜樣,實現海納百川之誌。
處低的智慧:水往低處流是其永恒的法則。正因為水能處低,永遠將自己置於最低的位置,所以萬澗並發,百川歸海。海之所以偉大,正是因為它能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這就是處低的智慧。
利它的智慧:“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已是耳熟能詳的千古哲言。“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這是中央1號文件的開篇之言。水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資源、關鍵資源和戰略資源,是地球生命系統不可或缺的最關鍵的因素。不管水的地位多高、作用多大,它成就妳所要成就的,它支配著多少利益的存在,可它從未占有它所創造的任何利益,它從未占有它所創造的任何價值和福祉。
自強不息的智慧:流水從未停止過成為海的腳步,為了奔向大海,歷經各種復雜環境,克服無數困難,沿途成就無數精彩的生命,創造無數的奇跡,這壹切源於自強不息的精神。人要做到這壹點是很難的,我們絕大多數人靠的是法律的約束和制度的規範,並在嚴重的功利思想下,勉強地做出壹點成績,甚至迫於生計而無奈地工作。縱觀古今,成大事者,無不是有壹種自強不息、鍥而不舍的精神。
以軟柔克剛的智慧:“滴水穿石”成為千古勵誌名言,細微之處展現了水的剛強。我們不能忘記雄偉壯麗、風姿綽綽、氣象萬千的地形地貌和千奇百怪的地下溶洞,除了地質構造本身,若
沒有形形色色的冰川和流水是無法形成的,特別是喀斯特地形,這些都是以柔克剛的智慧所創造出的偉大奇跡。文化看似柔弱無形,但它可以緊緊地凝聚壹個民族並使之強大,作為壹種軟實力,是成為壹個國家強大的基石。古往今來,不少的千軍萬馬還不如壹介說客,“以柔克剛”的例子在《孫子兵法》中比比皆是。
成人之美的智慧:在大自然中,水的種種作用,基本上可以說都是在成人之美。“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已經高度概括。至於人類社會所稱的洪澇災害,其實這是大自然的規律,只是我們違背水科學或者說對這壹自然規律認識不夠,重視不足的原因。
包容的智慧:水的“無我”境界其實最能體現其包容性,它能調整自己以適應各種客觀環境,還要無條件地接納來自外界的種種因素。
流水的自我循環,不斷地潔凈大自然的環境,帶走城市垃圾。它是人類生產、生活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清潔體系。許多被人類或自然所拋棄的臟東西,它都可以接受,並默默“帶走”,任勞任怨,無怨無悔,這是聖賢才具備的高貴的品德。其實,現實生活中,只要客觀存在的,我們都不應回避,都應予以認可和接受,可以用水的智慧對其予以改變或改造。
審時度勢、順勢而為的智慧:由於水具有“無形”、“無我”的品格,使它在自然中無時無刻都能審時度勢,順勢而為。隨時隨地審慎外部的客觀環境,調整自我,以適應環境,與外部環境***生***榮。
水的智慧無窮無盡,可以根據需要,不斷地發掘。人類作為自然界的產物,更應該懂得並尊重、遵從自然的規律。水既然作為生命之源,其智慧的基因應該成為人類智慧的基石;水的智慧,水的品德應該成為全人類的君子風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