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二者威儀住持有則德。謂行住坐臥四威儀也。大乘八萬。小乘三千。為住持之楷模。整六和之紊緒。出三界之梯蹬。越苦海之迅航。拯物導迷莫斯為最。但以金容匿彩正教陵夷。傳授澆訛師於己見。致使教無綱紀。濫挹淳流。得失齊舉。妄參真凈。故令初學觸事成非不依經律。混亂凡情。自陷陷他。甚可悲矣。
3、問據其所說則壹塵之上。理無不顯。事無不融。文無不釋。義無不通。今時修學之徒。雲何曉悟達於塵處。頓決群疑。且於壹塵之上。何者是染。雲何名凈。何者為真。何者稱俗。何者名生死。何者名涅槃。雲何名煩惱。雲何名菩提。雲何名小乘法。雲何名大乘法。請垂開決聞所未聞。
答大智圓明。睹纖毫而周性海。真源朗現。處壹塵而耀全身。萬法起必同時壹際。理無前後。何以故。由此壹塵虛相能翳於真即是染也。由此塵相空無所有。即是凈也。由此塵性本體同如。即是真也。由此塵相緣生幻有。即是俗也。由於塵相念念遷變。即是生死。由觀塵相生滅相盡空無有實。即是涅槃。由塵相大小皆是妄心分別。即是煩惱。由塵相體本空寂緣慮自盡。即是菩提。由塵相體無遍計。即是小乘法也。由塵性無生無滅。依他似有。即是大乘法也。如是略說。
4、見先哲於羹墻,慎獨知於衾影。
5、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6、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墳盡是少年人。
7、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8、昔日寒山問拾得曰: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雲: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妳且看他。
9、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
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無禪無凈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10、萬境本閑,唯心自鬧,心若不生,境自如如。
11、退步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心地清靜方為道,原來退步是向前。
12、天地之間,自然有是,雖不即時暴應,善惡會當歸之。
13、當自端心,當自端身,耳目口鼻,皆當自端。
身心凈潔,與善相應。勿隨嗜欲,不犯諸惡。
言色當和,身行當專。動作瞻視,安定徐為。
作事倉卒,敗悔在後。為之不諦,亡其功夫。
14、不計眾苦,少欲知足。專求白法,惠利群生。
誌願無倦,忍力成就。於諸有情,常懷慈忍。
和顏愛語,勸諭策進。恭敬三寶,奉事師長。
15、故有窮乞、孤獨、聾盲、喑啞、癡惡、尪狂,皆因前世不信道德,不肯為善。
其有尊貴、豪富、賢明、長者、智勇、才達,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積德所致。
16、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17、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18、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
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
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淩弱,各得其所。
19、其心潔白,猶如雪山。忍辱如地,壹切平等。
清凈如水,洗諸塵垢。熾盛如火,燒煩惱薪。
不著如風,無諸障礙。法音雷震,覺未覺故。
20、改往修來,灑心易行。自然感降,所願輒得。
21、直念去
彌陀教我念彌陀,口念彌陀聽彌陀,
彌陀彌陀直念去,原來彌陀念彌陀。
22、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
人人有座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23、真誠、清凈、平等、正覺、慈悲
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
24、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
25、學道猶如守禁城,晝防六賊夜惺惺。
將軍主帥能行令,不動幹戈定太平。
26、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27、都攝六根,凈念相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