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行政監督,就要回答為什麽要對政府進行監督?既然腐敗是公***權力的非公***運用,監督就是對公***權力運用的監督。權力本身並不會腐敗,而且權力離開了壹定的機構和人員也不能運行,而人的價值觀念、思想態度、道德品質都會對權力的使用產生影響。政府掌握著公***權力,要想對它進行監督,必須有壹定的制度和體制作保障。下面將從權力、人性、政府利益和社會主義民主等方面對行政監督的必要性做壹理論分析。
(壹)權力與行政監督。權力是人類普遍存在的壹種影響力,即對人們的意誌和行為能夠施加影響的能力。權力具有腐蝕性,這種腐蝕性根源於權力的下述特征。
第壹,權力的強制性。擁有權力的人可以利用手中掌握的資源,如政治、經濟、文化等,對那些資源的需求者發號施令。兩者形成命令——服從的關系,這種關系就是強制性關系的表現。
第二,權力的工具性。權力的存在主要是為了滿足人類某種利益和需求,這種利益和需求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精神的,既可以是合理的也可以是不合理的。人們追求權力、掌握權力和使用權力,不是為了權力而權力,而是把權力當作滿足自己的需求,維護和增進自己的利益或實現自身價值的壹種工具。也就是說,在很大程度上,權力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第三,權力的商品性。就是說權力具有商品的某些屬性,如價值、使用價值、能夠用來交換等。現代社會,大多人的權力都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後天的奮鬥獲得的,人們在獲得權力的過程中都要付出壹定的、甚至是巨大的代價,這就使得權力具有價值。權力的使用價值指權力對人的有用性,能給人帶來利益,既有價值又有使用價值,這就使得權力可以用來交換。
第四,公***權力的內在矛盾性。公***權力除了具有上述權力的壹般特性外,還存在內在的矛盾性。因為公***權力來自於社會,社會民眾是公***權力真正的主人和所有者;然而,公***權力又超脫於社會,具有很強的獨立性,代表社會掌握和使用它的機構和人員具有很強的主觀性。所有權和使用權的分離使得實際掌握權力的機構和人員有可能為了集團或自身的利益去損害或剝奪社會的利益。
正因為權力具有強制性、工具性和商品性,在運用過程中能給掌權者帶來地位榮譽和各種利益,才使得人們競相追逐和爭奪。同時,權力本質上是壹種支配他人的力量,權力意誌植根於統治和控制他人的欲望之中。這決定了它具有無限擴張的傾向,壹旦超出了壹定的界限,就會侵犯其他權力。權力對掌權者具有本能的和自發的腐蝕作用,導致對社會公***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損害。英國歷史學家阿克頓有壹句名言:權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權力與腐敗的內在聯系。從事物的性質來說,要防止權力濫用,就必須以權力約束權力。但是,權力只是腐敗產生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權力是否導致腐敗,離不開對權力載體的人的分析。
(二)人性與行政監督。促使權力發生異化的因素不是別的,正是權力主體的私欲。如果公***權力的掌握者和行使者沒有任何自利的動機或自利的傾向,行政監督就沒有存在的必要。而事實上,人性並不總是善的。麥迪遜曾說:“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是天使統治人,就不需要對政府有任何外來的或內在的控制了。”可以說,人壹半是天使,壹半是魔鬼。在人性假設上,就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即“人性本惡”或“經濟人”、“人性本善”或“道德人(社會人)”。人性中具有兩種潛在的傾向,即自利傾向和利他傾向,這種人我們稱之為“利益人”。“利益人”既關心自己的利益,也關心別人的利益。當自己的利益和別人的利益相壹致時他會成為利己和利他的統壹體;當別人的利益和自己的利益不壹致時,他會權衡利弊,根據現實條件做出理性的選擇。因此,在存在可能引起公***權力變異的情況下,在進行制度設計、考慮到人性假設時,應做到“道德人”和“經濟人”並重:把“道德人”的實現看作是壹個漸進的、長期的過程,同時立足於“經濟人”的假設。
(三)政府利益與行政監督。政府作為社會公***管理的核心主體,是否有自身的利益即政府利益?是否總是追求公***利益?公***選擇學派認為政府也是“經濟人”,存在自利性,也會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政府壹旦形成其內部的官僚集團,便會有自身的利益,這可能導致政府失靈。我國也有很多學者承認政府利益的存在。“政府也是‘經濟人’,有其自己的利益追求,只不過我國的社會制度和社會性質要求政府利益和公***利益保持同壹方向。”但作為國家體現者的政府和政府官員,則是具體的,並且他們在社會中扮演著多重角色,因而必然會代表和追求多重利益。
政府利益的存在對公***利益的影響有多種情形。
(1)如果政府利益的方向與公***利益的方向保持壹致,則政府利益的追求和公***利益的追求就會相互促進;
(2)如果政府利益和公***利益的方向不完全壹致,由於自身利益的考慮,政府可能放棄維護和增進公***利益的最佳選擇,而做出對政府更有利的選擇,這會部分地減損公***利益,但仍不失為壹種總體最優無法實現時的壹種次優選擇,而且“適度合理的政府利益能夠轉化成為推動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動力,具有積極效應。”
(3)如果政府利益突破必要的約束和界限,沿著與公***利益背道而馳的方向進行,這必然會從根本上損害公***利益,這主要表現為政府機構的自我擴張和膨脹、地方利益和部門利益的擴張、大量的政府“設租”和“尋租”行為及官員腐敗等。
正因為政府利益的客觀存在,而且政府在追求自身利益的過程中有可能濫用公***權力,從而使得政府行為有可能偏離公***利益的方向,因此從這個角度看,對政府進行監督也是非常必要的。
(四)社會主義民主與行政監督。社會主義制度下,國家的壹切權力屬於人民,為了防止權力的濫用,就應該動員人民對權力的行使進行監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協商制度都是有效的行政監督形式;各種群眾監督、輿論監督也對政府權力起到了很大的約束作用。
三、加強行政監督理論措施
預防和抑制公***權力腐敗是壹項系統工程,可以從物質化、精神化和制度化三個視角進行思考。從物質化的視角來看,作為國家行政機關的公職人員,他們首先是人,需要生活甚至體面地生活。如果長期連基本工資都拿不全,連基本的生活水準都難以維持,怎麽能夠指望他們節制“經濟人”欲望而保持廉潔。有不少人十分欣賞像新加坡、中國香港和西方壹些國家“高薪養廉”的成功經驗。從我國現實條件出發,相對提高政府公職人員的福利待遇,實行適薪養廉,擡高腐敗行為的風險成本,這是反對權力腐敗的物質基礎。
從精神化的視角來看,人的精神世界具有相對對立性,世界觀和人生觀、正義感和責任感、法律意識和道德觀念,不是虛無縹緲的,它們附著在公***權力人身上,融入政府官員的思想,培育著公職人員的免疫能力,這是反對權力腐敗的內在力量。人們難以想象壹個沒有正義感或正義感不強、缺乏良知或道德感低下、沒有廉恥心或漠視榮譽的人,能夠守住公***權力行使的道德底線。從理論上講,上述物質化視角應屬行政激勵的範疇,精神化視角應屬行政倫理的範疇,這裏暫不作深入討論。
從制度化的視角進行探討。關於制度,鄧小平有兩個著名論斷,壹個是“教育很重要,但法制更靠得住”。另壹個是“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做不成好事,制度好可以使壞人做不成壞事”。這兩個論斷深刻揭示了制度在防腐反腐中的有效性。通過制度防止和消除權力腐敗,已經成為各國政府的明智選擇。在制度層面上探討如何防止和抑制公***權力腐敗的問題,其實質可轉化表述為:如何通過制度化安排,對公***行政權力進行有效地制約和監督。對於這個問題的解決,是人類政治社會恒久的努力,現行各種行政監督制度正是人類長期歷史實踐的沈澱所凝聚的制度力量。
近年來的各種組織、機構進行的調查都顯示腐敗已經成為我國面臨的最嚴重的、最受人們關註的社會問題之壹。造成這壹問題的原因很多,人性的某些缺陷和權力的腐蝕性是腐敗的可能誘因,制度和體制的不健全使腐敗由可能變為現實,而監督的缺失和乏力則使腐敗呈愈演愈烈之勢。就我國目前的反腐敗形勢而言,最要緊的是加強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