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治水必躬親》
原文:
治水之法,既不可執壹,泥於掌故,亦不可妄意輕信人言。蓋地有高低,流有緩急,瀦有淺深,勢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詢不窮其致,是以必得躬歷山川,親勞胼胝。
昔海忠介(海瑞)治河,布袍緩帶,冒雨沖風,往來於荒村野水之間,親給錢糧,不扣壹厘,而隨官人役亦未嘗橫索壹錢。必如是而後事可舉也。如好逸而惡勞,計利而忘義,遠嫌而避怨,則事不舉而水利不興矣。
譯文: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執壹端,不知變通,拘泥於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隨意輕易相信別人的話。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慢有快,水停聚的地方(池塘)有淺有深,河流的形勢有彎有直,如果不經過觀察和測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實情況,如果不經過訪問,征求意見就不能徹底摸清情況。因此必須親自登山涉水,親自辛勞不怕吃苦。
從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時候,穿著輕裝便服。冒著風雨,在荒村亂流中間來來往往,親自發錢糧給民工,不克扣壹厘錢,並且隨同的官員差役也沒有橫行勒索壹文錢財。必須要像這樣以後事情才能辦成功。如果貪圖安逸,害怕辛勞,計較私利,忘記公益,遠遠地躲開嫌疑,避免抱怨,那麽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不能辦好了。
2、《王景治河》
原文:
永平十二年,議修汴渠,乃引見景,問以理水形便。景陳其利害,應對敏給,帝善之。又以嘗修浚儀,功業有成,乃賜景《山海經》、《河渠書》、《禹貢圖》及錢帛衣物。夏,遂發卒數十萬,遣景與王吳修渠築堤,自滎陽東至千乘海口千余裏。景乃商度地勢,鑿山阜,破砥績,直截溝澗,防遏沖要,疏決壅積,十裏立壹水門,令更相洄註,無復潰漏之患。景雖簡省役費,然猶以百億計。明年夏,渠成。帝親自巡行,詔濱河郡國置河堤員吏,如西京舊制。景由是知名。
譯文:永平十二年,天子商議治理汴渠的事,就召見王景,詢問治水地理形勢和便利條件。王景陳述治水的利害,靈敏迅速,皇帝很欣賞。又由於他曾經治理過浚儀,就賜給他《山海經》、《河渠書》、《禹貢圖》以及錢幣布帛衣服物品。夏天,朝廷終於征幾十萬軍隊,派王景和王吳修築渠道和河堤,從榮陽到千乘海口有壹千多裏。王景於是測量地形,打通山陵,清除水中沙石,直接切斷大溝深澗,在要害之處築起堤壩,又疏通引導阻塞積聚的水流,每十裏修造壹座水閘,使得水流能夠來回灌註,不再有潰決之害。雖然王景節約工程費用,但花費還是以百億計算。第二年夏天,水渠建成了。皇帝親自巡視,下詔書要靠黃河的郡國設立負責河堤的官員,壹如西漢的制度。王景由此知名。
堯舜時,九河不治,洪水泛濫。堯用鯀治水,鯀用雍堵之法,九年而無功。後舜用禹治水,禹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疏通河道,因勢利導,十三年終克水患。
2. 《河水》 文言文翻譯滄州南面壹座寺廟靠近河岸,大門倒塌在河中,兩個石獸壹起沈入河底。
經歷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錢重修寺廟,在河中尋找兩個石獸,最終沒找到,以為它們順流而下了。搖著幾只小船,拉著鐵耙,尋找了十多裏,沒有痕跡。
壹個講學者在寺廟裏教書,聽了嘲笑說:“妳們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這不是木片,怎麽能被大水帶走呢?石頭的性質又硬又重,沙的性質又松又輕,埋在沙裏,越沈越深。
沿著河邊尋找它們,不也荒唐嗎?”大家信服它是正確的言論。 壹個老船夫聽了這話,又嘲笑說:“凡河中落入石頭,應當從上遊尋找它們。
石頭的性質又硬又重,沙的性質又松又輕,水沖不走石頭,它的反作用力,壹定在石頭下面迎面沖擊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沖越深,到壹半的地步,石頭必定倒在坑穴裏。
像這樣沖擊,石頭再轉移。不停地轉移,於是反而逆流而上了。
到下遊尋找石頭,固然荒唐;在原地尋找它們,不是更荒唐嗎?”按照他的話,果然在幾裏外尋到了石獸。那麽天下的事,只知其壹,不知其二的例子很多,難道可以根據壹個方面的道理就主觀判斷嗎? [編輯本段]字詞解釋: ①滄州:今河北省滄州市。
臨:靠近。河:指黃河。
幹:岸邊。 ②山門:寺廟的大門。
圮:倒塌。 ③閱:經過。
歲:年。余:多。
④棹:船槳。這裏作動詞用,劃船。
曳:牽引。鈀:通“耙”,整地的農具。
⑤木柿:木片. ⑥湮:埋沒. ⑦顛:顛倒,荒唐. ⑧河兵:水手. ⑨嚙:咬.這裏是沖刷的意思。坎穴:洞坑。
⑩臆斷:主觀判斷 11已:停止。
3. 描寫"水"的古文上不天則下不遍覆,心不地則物不必載。太山不立好惡,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小助,故能成其富。故大人寄形於天地而萬物備,歷心於山海而國家富。上無忿怒之毒,下無伏怨之患,上下交樸,以道為舍。故長利積,大功立,名成於前,德垂於後,治之至也。(《韓非子·大體》 )
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厭人,故能成其眾;士不厭學,故能成其聖。 (《管子·形式解》 )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論語·雍也》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論語·子罕》)
徐子曰:“仲尼亟稱於水,曰:‘水哉,水哉!’何取於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茍為無本,七、八月之間雨集,溝澮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孟子·離婁下》)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觀水有術,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誌於道也,不成章不達。”(《孟子·盡心上》)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老子》第八章)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老子》第六十六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第七十八章)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 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孫子·虛實篇》)
4. 《河水》 文言文翻譯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執壹端,不知變通,拘泥於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隨意輕易相信別人的話。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慢有快,水停聚的地方(池塘)有淺有深,河流的形勢有彎有直,如果不經過觀察和測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實情況,如果不經過訪問,征求意見就不能徹底摸清情況。因此必須親自登山涉水,親自辛勞不怕吃苦。
從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時候,穿著輕裝便服。冒著風雨,在荒村亂流中間來來往往,親自發錢糧給民工,不克扣壹厘錢,並且隨同的官員差役也沒有橫行勒索壹文錢財。必須要像這樣以後事情才能辦成功。如果貪圖安逸,害怕辛勞,計較私利,忘記公益,遠遠地躲開嫌疑,避免抱怨,那麽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不能辦好了。
5. 請問贊美水的文言文有哪些呢冰寒於水 不服水土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杯水車薪 白山黑水
白水鑒心 巴山蜀水 跋山涉水 背水壹戰 不通水火
抽刀斷水 春風沂水 出水芙蓉 車水馬龍 出山泉水
殘山剩水 啜菽飲水 尺水丈波 臣心如水 吹皺壹池春水
打落水狗 滴水不漏 滴水成冰 滴水穿石 淡水交情
登山臨水 鬥升之水 簟紋如水 風起水湧 芙蓉出水
反水不收 覆水難收 風行水上 高山流水 火耕水耨
黃河水清 河水不洗船 洪水橫流 洪水猛獸 渾水摸魚
混水摸魚 海水群飛 交淡若水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鏡花水月
蛟龍得水 救民於水火 井水不犯河水 積水成淵 近水樓臺
近水樓臺先得月 積土為山,積水為海 落花流水 落花有意,流水無情 流年似水
廉泉讓水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流水朝宗 流水落花 綠水青山
流水桃花 流水無情 木本水源 牛不喝水強按頭 逆水行舟
(本文摘自《百度文庫》)
6. 孟門山文言文要全文的《孟門山》原文:
河水南徑北屈縣故城西,西四十裏有風山。風山西四十裏,河南孟門山,與龍門相對。《山海經》曰:“孟門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黃堊涅石。”《淮南子》曰:“龍門未辟,呂梁未鑿,河出孟門之上,大溢逆流,無有丘陵、高阜滅之,名曰洪水。大禹疏通,謂之孟門。”故《穆天子傳》曰:“北發孟門九河之磴。”
孟門,即龍門之上口也。實為河之巨厄,兼孟門津之名矣。此石經始禹鑿,河中漱廣。夾岸崇深,傾崖返捍,巨石臨危,若墜復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沖,素氣雲浮,往來遙觀者,常若霧露沾人,窺深悸魄。其水尚奔浪萬尋,懸流千丈,渾洪贔怒,鼓若山騰,浚波頹壘,迄於下口,方知《慎子》,下龍門,流浮竹,非駟馬之追也。
譯文:
河水南面經過北屈縣舊城西,西面四十裏有風山,風山西面四十裏,是河南孟門山。《山海經》記載:孟門山,山上多金玉,山下多黃沙土和涅石。《淮南子》記載:龍門未開辟,呂梁未鑿出,河水從孟門之上流出,慢慢地溢出,逆流而上,沒有丘陵、高阜阻擋,稱之為洪水。大禹疏通河道,稱之為孟門。所以《穆天子傳》記載:北登孟門,是九河的斜坡。孟門,就是龍門的入口。實在是河中的巨大隘口,又被稱作“孟門津”。
傳說中龍門是大禹所鑿出,河中水流湍急,水被山所夾很長的壹段,兩邊都是懸崖,高處的巨石好像靠在懸崖上就要掉下來似的。古人曾說:“水不是石匠的鑿子,卻能夠進入石頭中。”果然不錯!龍門水流交匯沖擊,白色的水汽像雲壹樣飄在空中,在遠處行走的人,好像是被霧氣纏繞,往雲霧的深處望去真有壹種撼人心魄的感覺。河水激起萬重浪,有如瀑布千丈,河水好像憤怒的赑,波浪像崇山峻嶺,激流交疊,直奔下遊而去。我這才知道慎子乘竹筏下龍門的時候,四匹馬拉的車也絕對追不上。
出處:
出自《水經註·河水》,作者是北朝酈道元。《水經註》因註《水經》而得名,《水經》壹書約壹萬余字,《唐六典·註》說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水經註》看似為《水經》之註,實則以《水經》為綱,詳細記載了壹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跡、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是中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該書還記錄了不少碑刻墨跡和漁歌民謠,文筆絢爛,語言清麗,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由於書中所引用的大量文獻中很多散失了,所以《水經註》保存了許多資料,對研究中國古代的歷史、地理有很多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酈道元,字善長,範陽涿州人。平東將軍酈範之子,南北朝時期北魏官員、地理學家。酈道元年幼時曾隨父親到山東訪求水道,少時博覽奇書,後又遊歷秦嶺、淮河以北和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考察河道溝渠,搜集有關的風土民情、歷史故事、神話傳說。酈道元仕途坎坷,終未能盡其才。其曾任禦史中尉、北中郎將等職,還做過冀州長史、魯陽郡太守、東荊州刺史、河南尹等職務。執法嚴峻,後被北魏朝廷任命為為關右大使。北魏孝昌三年,被蕭寶夤部將郭子恢在陰盤驛所殺。酈道元撰《水經註》四十卷。且其文筆雋永,描寫生動,既是壹部內容豐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壹部優美的山水散文匯集。可稱為中國遊記文學的開創者,對後世遊記散文的發展影響頗大。另著《本誌》十三篇及《七聘》等文,但均已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