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孔子讀書的故事
1、誨人不倦
孔子壹輩子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在教書,他教導過許多學生,號稱“孔門學生三千”,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孔子是壹位良師,他講課時總是力求把要點講清楚,讓每個學生都能明白;而且孔子善於啟發,他總是耐心地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
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把學生的特長都開發出來。因此,孔子的學生思想都很活躍,而且許多人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比如顏回、子路等學生,在當時就是很有名望的人。正是由於孔子學問高深,教書育人,誨人不倦,後人才把他尊稱為“孔聖人”。
2、以漁夫為師
壹天,孔子與眾學生在樹林裏休息,孔子彈琴自樂。附近河岸邊的船上有個老漁夫,他問孔子的學生:“這位彈琴的老人是誰呀,”子貢說:“他就是以仁義、忠心而聞名的孔聖人啊。”漁夫說:“恐怕是危忘真性,偏行仁愛啊。”
孔子聽到後,立刻走到漁夫面前,尊敬地拜了拜他,說:“我從小就開始求學,現在都69歲了,還沒聽過如此高深的教導,因此來向您請教。”漁夫毫不客氣地闡述了自己的見解。孔子聽了很受啟發,不斷地點頭。最後,孔子謙卑地對漁夫說:“遇到先生真是我的幸運,我願意做妳的學生。”
3、不恥下問
生於春秋時代的孔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學問淵博,有學生三千,在當時便被人們尊奉為“聖人”。當時的人,從普通百姓到王公大臣,甚至是國君,有什麽不懂的問題都喜歡向孔子請教,在他們眼中,孔子可以稱得上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人。
然而,孔子並沒有因為眾人的推崇而驕傲自滿,他總是認為“三個人在壹起走路,總有壹個人可以做我的老師”,因而愈加謙虛謹慎。有壹天,孔子去太廟參加魯國國君的祭祖典禮。他壹進太廟,就向別人詢問祭祖典禮的事,幾乎把每個細節都問到了。
當時人有譏笑他說:“誰說‘鄒人之子’(孔子的父親做過鄒縣的縣官,所以當時有人把孔子稱為‘鄒人之子’)懂得禮儀,他來到太廟還不是什麽事都要向別人詢問~”孔子聽了那人的譏諷,壹點也沒有感到羞恥,反而微笑著回答道:“我對於自己不明白的事,必定會向別人虛心請教。
這恰恰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啊~如果明明不知道,卻假裝知道,而恥於向別人請教,那我就永遠不會懂得禮儀了。”孔子為了增長學問和見識,曾向許多人拜師學習。他向郯子請教過官名,向萇弘學習過音律,跟師襄學習過操琴,還向老子請教過《周禮》中的有關道理。
在當時,郯子、萇弘、師襄這些人的名聲都遠在孔子之下,然而孔子仍舊虛心向他們請教,學習他們的長處以彌補自己的不足,所以學問日益精進,成為壹位對後世有著深遠影響的儒學大師。當時,衛國有壹個大夫名叫孔圉,他聰明好學又非常謙虛,深受衛國國君的尊敬。
孔圉死後,衛國國君為了讓後代的人都能學習和發揚他那種勤奮好學、謙虛謹慎的精神,特別賜給他壹個“文公”的稱號。孔子的學生子貢也是衛國人,但是他卻不認為孔圉配得上那樣高的評價。有有壹天,在問孔子說:“孔圉的學問及才華雖然很高。
但是比他更傑出的人還有很多,憑什麽賜給他‘文公’的稱號呢,”孔子聽了微笑著說:“孔圉勤奮好學,頭腦聰明靈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他都會大方而謙虛地向別人請教,即使對方的地位或學問不如他,也壹點都不因此而感到羞恥。
這就是他難得的地方,因此賜給他‘文公’的稱號是十分恰當的。”經過孔子的壹番解釋,子貢終於心服口服了。
4、請教老子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征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
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裏出來壹位年逾古息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
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壹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5、韋編三絕
孔子幼年喪父,家境貧寒,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只能通過自學來獲得知識。從十五歲開始,孔子便發憤讀書,因為沒有人教,在學習上碰到難題就得到處找人請教。只要能解答自己的疑問,不管什麽人他都可以拜為老師。他請教過做官的人,也請教過普通老百姓。
教過白發蒼蒼的老人,也請教過頭上梳著小辮兒的兒童。因為虛心好學,學無常師,三十歲時孔子便成為當地較有名氣的學者。 那時還沒有紙張,制作書籍的材料主要是竹子。壹般是把竹子削成壹片壹片的竹簽,刮去上面的青皮,用火烘幹後在上面刻字,稱為“竹簡”。
竹簡有壹定的長度和寬度,壹根竹簡只能寫壹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寫成壹部書要用許多竹簡,書的內容全部寫上去以後,再用牢固的牛皮繩子把這些竹片按順序編聯起來,就可以閱讀了,這樣的過程就叫做“韋編”。由於壹片竹簡只能寫很少的字。
所以如果壹部書的字數很多的話,那就需要幾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竹片。像《易經》這樣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聯起來的,因此相當沈重。孔子到了晚年才開始學《易經》。《易經》是很難讀懂的壹部古書,孔子下了很大的工夫,才把它全部讀了壹遍,還只是基本了解它的內容。
接著,他又讀了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然後,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比較透徹的理解。此後,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同時也為了給學生們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易經》。這樣讀來讀去,把串聯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磨斷了好幾次,不得不換上新的再讀。
這種孜孜不倦的精神很讓人感動。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地說:“假如我能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多理解些《易經》的文字與內容了。”
二 孔子的小故事
1、發憤忘食
楚國某縣尹問孔子弟子,請他談談對孔子的看法,弟子木訥小心,壹言不發,縣尹只得怏怏而回。孔子得知後,很不高興,怨道:妳為什麽不說:我的老師是個發憤忘食,樂而忘憂的好學者啊!弟子壹聽馬上明白,愧道:"老師,是我糊塗啊,現在我終於明白了。
今後若有人再問我,我必遵師囑答之。"孔子壹聽舒服,欣然笑道:"好,好,好。"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孔夫子都懂得在適當的時候吹壹把,真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啊!
2、鳴鼓而攻
孔子弟子冉求在朝中幹活,準備試行新法,向孔子請教,孔子剛好是站在保守壹邊,於是氣憤無比,把冉求罵個狗血淋頭,冉求壹再堅持自已的改革,於是孔子對眾徒發出追殺令:冉求不是我的門徒,妳們壹起向他攻擊吧!"論語。先進篇"求,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3、以強淩弱
跖,壹奴隸起義首領,士大夫蔑稱起義者為盜。孔子想遊說盜跖走入正途,於是鬥膽找了他,不料惹來盜跖壹陣亂罵,罵得孔子是眼光失神,臉色如土,滿懷感羞啊!來,那些看著孔夫子就煩的人們有機會了。
跟著盜跖英雄壹起罵:"妳這死夫子,妳不勞動卻吃得香,不紡織卻穿得好,整日搖唇鼓舌,惹是生非,迷惑天下君主,虛假做出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之舉,以求得封候,求得富貴,妳就天下最大的盜。
堯,舜興起後,設立百臣,商流放國君,周武王殺死商紂,從此社會都是以強淩弱。妳所說的那壹套,是我所唾棄的,不能保全人的本性,都是奔走鉆營,虛偽巧詐的東西。
4、東家之丘
孔子名丘,老家山東,幾千年來幾乎無人不知。然而他在世時,並沒有如此名氣。[[孔子家語]]說:孔子的西鄰住著壹老頭,卻不是鄰居是啥大人物,每次提到孔子都會直呼其小名,說是俺東家之丘如何如何。
5、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63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9個年頭,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三 孔子讀書的故事4字,如孔子韋編三絕
韋編三絕成語典故 春秋時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壹根根竹簽,稱為回竹“簡”,用火烘幹後在上答面寫字.竹簡有壹定的長度 和寬度,壹根竹簡只能寫壹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壹部書 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編連起來才 能閱讀.像《易》這樣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連起來的,因此 有相當的重量.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壹遍,基本上了解了它 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著,他又讀第三 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在這以後,為了深入研究 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 用.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他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
四 孔子寫書時的壹些小故事
寫書啊?樓上幾位都不知道在答什麽。司馬遷說,仲尼厄而作《春秋》,也就專是說是關於屬孔子寫《春秋》的故事。以下是《史記》中記載的關於孔子作《春秋》的故事。大概是講孔子為什麽寫,寫了什麽,當時產生了什麽影響,孔子自己的評價等等。
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沒世而名不稱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見於後世哉?”乃因史記作春秋,上至隱公,下訖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據魯,親周,故殷,運之三代。約其文辭而指博。故吳楚之君自稱王,而春秋貶之曰“子”;踐土之會實召周天子,而春秋諱之曰“天王狩於河陽”:推此類以繩當世。貶損之義,後有王者舉而開之。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
孔子在位聽訟,文辭有可與人***者,弗獨有也。至於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壹辭。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後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春秋》以捕獲麒麟止,據說是孔子聽到這個消息,潸然淚下,感慨:“吾道窮矣”,遂停筆不再修《春秋》。後來司馬遷作《史記》也以漢武帝捕獲麒麟止,不能不說是受到了孔子的影響。
五 與孔子有關的故事名稱,至少5個
季氏將伐顓臾、苛政猛於虎、兩小兒辯日、義利之辯、孔子學琴。
壹、季氏將伐顓臾
季孫氏將要討伐顓臾。冉有、季路拜見孔子說:“季孫氏準備對顓臾采取軍事行動。”孔子說:“冉有!我恐怕該責備妳了。那顓臾,從前先王把他當作主管東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處魯國境內。這是魯國的臣屬,為什麽要討伐它呢?”
冉有說:“季孫要這麽幹,我們兩個做臣下的都不願意。”
孔子說:“冉有!周任有句話說:‘能施展才能就擔任那職位,不能這樣做則不擔任那職務。’盲人遇到危險卻不去護持,將要跌倒卻不去攙扶,那何必要用那個做相的人呢?況且妳的話錯了,老虎和犀牛從籠子裏跑出,龜甲和玉器在匣子裏被毀壞,這是誰的過錯呢?”
冉有說:“如今顓臾城墻堅固而且靠近費城,現在不奪取,後世壹定會成為子孫們的憂慮。”孔子說:“冉有!君子厭惡那種不說自己想去做卻偏要編造借口來搪塞態度的人。我聽說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們不怕財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勻,不怕民眾不多而怕不安定。
財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沒有貧窮;上下和睦,就不必擔心人少;社會安定,國家就沒有傾覆的危險。依照這個道理,原來的遠方的人不歸服,就發揚文治教化來使他歸服;使他來了之後,就要使他安定下來。如今由與求兩人輔佐季孫,遠方的人不歸服,卻不能使他們來。
國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穩定統壹;反而在境內策劃興起幹戈。我恐怕季孫氏的憂慮,不在顓臾,而是在魯國內部。”
二、苛政猛於虎
孔子路過泰山腳下,有壹個婦人在墓前哭得很悲傷。孔子扶著車前的橫木聽婦人的哭聲,讓子路前去問那個婦人。子路問道:“您這樣哭,實在像連著有了幾件傷心事似的。”
(婦人)就說:“沒錯,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後來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現在我的兒子又死在了老虎口中!”孔子問:“那為什麽不離開這裏呢?”
(婦人)回答說:“(這裏)沒有殘暴的政令。”孔子說:“年輕人要記住這件事,苛刻殘暴的政令比老虎還要兇猛可怕啊!”
三、兩小兒辯日
壹天,孔子向東遊歷,看到兩個小孩在爭辯,便問是什麽原因。壹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剛升起時離人近壹些,中午的時候離人遠壹些。”另壹個小孩認為太陽剛剛升起時離人遠些,而中午時離人近些。
壹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像車蓋壹樣大,到了中午卻像個盤子,這不是遠時看起來小而近時看起來大嗎?”另壹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有清涼的感覺,到了中午卻像把手伸進熱水裏壹樣,這不是近時熱而遠時涼嗎?”
孔子也無法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您十分有智慧呢?”
四、義利之辯
魯國有壹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淪落為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幫助他們恢復自由,就可以從國家獲得金錢的補償和獎勵。
孔子的學生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不向國家領取金錢。孔子說:“賜(端木賜,即子貢),妳錯了!聖人做的事,可用來改變民風世俗,教導可以傳授給百姓,不僅僅是有利於自己的行為。
現在魯國富的人少窮人多,向國家領取補償金,對妳沒有任何損失;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孔子的另壹學生子路,救起壹名溺水者,獲救者為了表示感謝送了他壹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興地說:“魯國人從此壹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五、孔子學琴
孔子在學習方面是很虛心,尤為刻苦。有壹次孔子隨師襄學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地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說:“可以了。”孔子說:“我已經掌握了這個曲子的彈法,但未得其數。”又練了很多日子,師襄子又說:“可以了,妳已於其數。”
可是孔子仍說:“不可以,未得其誌。”又過了相當的時間,師襄子認為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認為自己沒有彈好這首樂曲。於是,孔子反復的鉆研,體會琴曲的內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樂曲中表現出來了,才罷休。
六 孔子的讀書故事 特別簡短
孔子尊師
公元前來521年春,孔子得自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征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裏出來壹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壹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同時還打比方贊揚老子,他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遊;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逮住它,會遊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在魚鉤來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來。至於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而上天的。老子,其猶龍邪!”
七 名人讀書的故事(如孔子“韋編三絕”)
樂此不疲
東漢光武帝劉秀每天臨朝處理政務,從早忙到晚,還經常將文武大臣們召 來講論經書義理,直到半夜才休息。皇太子勸他說:“陛下有禹、湯之明,而失黃、老養性 之福,願頤精神,優遊自寧。”光武帝說:“我自樂此,不為疲也。”
?開卷有益
宋太宗趙胤義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曾召集文人學者編寫了卷帙浩繁的百 科全書《太平禦覽》。該書編成後,盡管國事繁忙,宋太宗還是堅持每天閱覽三卷。有時因 事耽誤了,他還要在閑暇時再補上。有人認為他實在太辛苦了,他說:“開卷有益,朕不以 為勞也。”後來,“開卷有益”就成為鼓勵人們刻苦讀書的至理名言。
?讀書如攻堅
在學習中,許多人視難題為敵人,視讀書為攻堅。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提 出“八面受敵”法,將學習對象當作敵人從八面分割包圍。此法曾受到 *** 贊揚。 *** 在30年代也說過,學習中要“攻書”,把書本上艱深的問題看作敵人的堡壘,堅決攻下來。 董必武在詩中曾寫道:“學習當如卒過河。”也是提倡用進攻精神讀書。集中表達了這壹觀 點的還有 *** 的詩:“攻城不怕堅,攻書莫畏難。科學有險阻,苦戰能過關。”
?王安石的指點
北宋時,有位讀書人很喜愛杜甫的詩,自己專門模仿杜詩寫了不少習 作,但都感到不能令人滿意。他向當時的著名文學家王安石請教說:“杜甫的詩為什麽那樣 精深神妙呢?使後世之人難以超越他。”王安石答:“杜甫寫詩的決竅不是已經在他的詩中 說出來了嗎?”那人問:“是什麽呢?我怎麽不知道?”王安石說:“杜詩中說:‘讀書破 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兩句,不是說得很清楚了嗎?”那人恍然大悟。此後他刻苦讀書,在 寫詩方面有了很大進步。?
書巢
南宋傑出的愛國詩人陸遊壹生酷愛讀書,他晚年時體弱多病,仍勤讀不輟。他將自己 的 住室命名為“書巢”,題寫了“萬卷古今消永日,壹窗昏曉送流年”的聯句以明夙誌。朋友 問他為什麽取巢為名,他回答說;“我的房子裏到處是書,或者放於籍內,或者置於桌上, 床上鋪的是書,枕的也是書,信仰四顧,沒有無書之處。”朋友進屋壹看,果然到處都堆著 書,壹不小心還碰倒了壹摞書。朋友不由得笑著說:“真是個書巢啊!”
八 有關孔子讀書的故事,除了韋編三絕
誨人不倦來
孔子壹輩子的絕自大部分時間都在教書,他教導過許多學生,號稱“孔門學生三千”,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孔子是壹位良師,他講課時總是力求把要點講清楚,讓每個學生都能明白;而且孔子善於啟發,他總是耐心地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深入的思考,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
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把學生的特長都開發出來。因此,孔子的學生思想都很活躍,而且許多人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比如顏回、子路等學生,在當時就是很有名望的人。正是由於孔子學問高深,教書育人,誨人不倦,後人才把他尊稱為“孔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