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哭,妳哭,再哭的話媽媽不要妳了”
“妳為什麽那麽喜歡鬧啊,鬧又不能解決問題,有什麽好好說不行嗎?”
晚上好,又到了每周五的考拉夜話時間。應該不少人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經常會說以上這些話吧。
因為孩子容易情緒化,很多時候會影響到家長的情緒,特別是工作生活壓力大的時候,家長很容易也失控,說出傷害孩子的話或做出傷害孩子的事。
其實管控情緒已然是壹門學問,無論對什麽年齡段的人來說都不是件容易的事。研究表明,大腦中負責情緒控制和自我平靜下來的前額皮質部分,在壹個人長到20~25歲之前尚未完全發育成熟。
可見,大人管理自己的發脾氣行為尚且如此難,孩子更甚。
很多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情商太低,動不動就發脾氣、哭鬧等等。其實這是家長對情商的誤解。沒錯,情商高是指壹個人控制情緒的能力,但控制情緒,不是說讓自己什麽都不表現出來,壓抑在心裏,不讓任何人看出自己的情緒,這不叫情商高,這只是善於偽裝自己。
真正的情商高是懂得尋找情緒的發泄口,不會不講理地亂發脾氣,發泄完自己的情緒之後會自己迅速調整好,告訴自己,我能解決好自己的問題,我不會因為這些而被打倒,我會把自己的生活過好。
所以說,情商高不是沒有情緒,而是懂得釋放情緒,再調整自己。
但是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情商是壹個逐步構建的東西,它們在個體的成長過程中作用重大。因為它是個人核心、人格構建的基礎,孩子們壹步步通過自己情緒釋放來探知應該如何去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這個時候家長的逐步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
可以說,從情緒喚起--情緒失控--情緒管控,這是壹個人走向成熟的反復鍛煉過程。
那麽面對生活中孩子情緒化的情況,家長又應該怎麽做呢?
1、先允許孩子釋放自己的情緒
每個孩子都不會無緣無故發脾氣,孩子還小的時候,沒有很強烈的認知,習慣了以這種最直接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訴求和不滿。
每次孩子在發脾氣的時候,都會經歷壹次對自身的失望和要崩潰的感覺。而每壹次縫合起這些破碎感,重新體驗到控制感以後,個體的安全感、自信自尊都會得到加固、升級。
所以,必須允許孩子體驗到這樣壹個完整過程。如果妳試圖去阻止壹個發脾氣的孩子,其實不僅幫不上忙,反而會雪上加霜。孩子的情緒得不到紓解,積壓在那裏,他也就很難真正有心理空間去學會“有話好好說”。
而以後孩子的情緒會控制不被父母看見,委屈和憤怒都會翻倍。情緒長期不被看見,甚至被打壓、被否認的孩子,長大後遇到問題,還可能重回早年的情境中,習慣用哭鬧、撒潑、蠻橫不講理,甚至打砸東西等訴諸行動的方式去應對。
2、分析情緒產生原因,指出正確和錯誤的點
父母應該嘗試去了解孩子情緒產生的原因,但沒必要過度驚訝或者呵護,別給他發脾氣就能得到壹切的錯覺。父母了解原因之後,給孩子壹個發泄情緒的空間。等他冷靜下來以後,可以對他說:媽媽知道妳不開心,有什麽妳可以跟媽媽說,我們可以壹起來解決。
如果是孩子很無理取鬧的情況下,父母不要壹味責怪,其實孩子是意識到自己錯誤的,只是童年強烈的自尊心讓他們不會輕易認錯,可以舉個別人的例子,通過別人的故事來告訴他,妳可以表達情緒,但妳要慢慢學會正確釋放情緒,而不是覺得會哭就有糖吃。
在我們的小孩還沒長成壹個魯莽的、情緒化的動物之前,多給以他們接納和***情。站在孩子的角度,采取***情的方式,反而更容易安撫對方,讓較快地平和下來。
3最後給予孩子壹個擁抱
當孩子已經流露出意識到錯誤的樣子,我們應該及時給予壹個擁抱,告訴他,其實我們都在,錯了壹起面對。也就是說,在這個過程中,父母所扮演的角色是,作為孩子的壹個可靠的、有愛的容器而存在,這個容器可以暫且存放孩子的情緒,為孩子梳理自我提供了壹個安全、可控的緩沖空間。
在這個空間裏,父母溫和且堅定的態度,父母接納孩子情緒的行為本身,孩子都會逐漸吸收,並內化為自身接納和成長的力量。
很多時候家長的情緒和孩子的情緒很容易互相影響,以致於事情很小卻發酵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或者最後即使事情得到解決,但是錯過了對孩子性格的塑造期。
作為家長,我們自己要學會紓解自己的情緒,對孩子起壹個言傳身教的作用,讓孩子看到,父母也是有有情緒的時候,但他們是這樣去解決調整的,這就是人生很寶貴的壹堂課了。
讓孩子明白:
“沒有關系,我可以釋放。”
或者是,“暫時的失控也沒有關系,我能盡快調整自己。”
這樣長大的孩子,也更不容易無故發脾氣,即使發脾氣,他也能較快地處理好,不至於造成情緒失控而做出不理智的事情來。
孩子的情商教育比知識教育來得重要得多,因為只有壹個人能很好地處置自己的情緒,他才有可能在各個領域和處境遊刃有余。如何正確看待孩子的情緒化,並采用正確的方式處理,是每個家長都需要學習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