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拜旦當年因不滿“陳舊的教學方法、嚴厲的說教以及拙劣膚淺的哲學束縛廣大青年”,所以希望通過復興奧運會來改變傳統教育方法與內容,從而促進民眾全面、均衡、協調地發展,讓每個人都能有自己可以奮鬥拼搏的夢想。可以說,顧拜旦復興奧運會的根本宗旨就是通過體育競賽來教育我們學習認識到生活的意義與真諦。然而,如何將奧林匹克精神變成現實?顧拜旦也提到過,那就是“大眾參與”,即使“地位最底下的公民”,也應該享受這種精神。
在奧運會的歷史上也確實發生過許許多多動人的事跡:壹生參加過七屆奧運會的牙買加短跑女皇奧蒂,從未獲得過奧運金牌,但這位媽媽級選手卻因為驚人毅力在她的家鄉被奉為英雄。那位被稱為“偉大的最後壹名”的坦桑尼亞選手阿克瓦立,在1968年墨西哥城奧運會馬拉松比賽中,中途摔倒受傷,在全部結束比賽壹個多小時後才抵達終點。當他進入運動場時,等待他的,是眾多聞訊返場觀眾的起立歡呼。
我們也需要建設這樣的主場,培育這樣的國民。奧林匹克來到中國,全國人民都要對奧林匹克的精神實質有壹個正確的認識,這也是我們對自己國民身份的認同。中華民族需要的品格,就是自信、理性、開放和包容。如果能達到這壹要求,我們舉辦奧運會的目的也就達到了。所以說,在觀看比賽過程中,全國人民都要牢牢記住:奧運會重要的不是勝利而是參與,我們需要壹個大國的形象,更需要壹個民族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