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率敢死隊突擊,渾身20余傷口,震撼漢武帝。留千古名言傳誦至今
3.趙充國 公元前61年,剛剛建立20年的金城郡,遭受空前危機:諸 羌「 ” 背叛 ,犯塞,攻城邑,殺長吏”。朝廷上下束手無策。危急時刻,壹位年逾七旬的老將,毛遂自薦,願意親赴前線。 他就是西漢名將趙充國。 1.率敢死隊突擊,二十余處傷口,感動漢武帝 趙充國字翁孫,生於公元前壹三七年,卒於公元前五十二年,享年八十六歲,隴西上邽人( 今甘肅天水市西南)也,後徙金城令居(今蘭州市永登縣城西北庒浪河右岸)。 他"始為騎士,以六郡良家子善騎射補羽林。為人沈勇有大略,少好將帥之節,而學兵法,通知四夷事。"《漢書 趙充國傳》開頭對他的總體評價。這個評價不是壹般的高,接下來,班固大約用了數千字,敘述趙充國的事跡。在整個《漢書》中如此長篇,是不多的。由此,可見趙充國在當時的社會影響力。 趙充國畫像 那麽,趙充國家究竟是何時移居令居的呢?令居塞是河西漢長城的東起點,其設置於公元前壹二壹年, 漢得河西地初置令居塞。大約六年之後,移民充實長城沿線的防禦。有人考證,趙充國家就是在這個時候,移居到令居的。為守衛家鄉,自然參加了部隊,成為壹名騎士。這 時,趙充 國二十三 歲。後來,以騎 射補羽林郎 ,入衛京師。 . 趙充國有著良好的家庭背景,北地六郡的良家子弟,父祖輩都是頗有聲望的人士。當時,從這些家庭選拔子弟,擔任皇帝羽林衛士,李廣也是這樣開始軍旅生涯的。 趙充國多次參加大戰,有些時候,還是關系到壹軍生死存亡之戰。武帝時,他以假司馬的身份,跟隨從貳師將軍李廣利攻擊天山的匈奴。誰知,勝利返回途中,卻被匈奴主力包圍。被圍數日之後,糧食也吃完了,軍中傷亡眾多,全軍面臨生死存亡。此時,趙充國率領敢死隊為全軍打開通道。他百余勇士沖擊匈奴,他們打頭,李廣利率兵跟隨,終於擊破匈奴之圍。此戰,趙充國二十余處負傷。漢武帝親見視其創,嗟嘆之,拜為中郎,遷車騎將軍長史。 此後,趙充國在朝廷中影響力與日俱增。多次參加對匈奴、氐人、羌人的進擊,聲名與日俱增。與大將軍霍光定冊尊立漢宣帝,封營平侯。 2.匈奴羌人聯合行動,可惜消息被忽視 不過,趙充國壹生最大的功績在處理羌人的問題上。西漢時期,西北面臨著匈奴、羌人的兩大遊牧部族的侵襲。以河西走廊,隔絕匈奴、羌人的聯系呼應,是當時的主要任務。漢武帝元鼎五 年,匈奴入五原 ( 今河 套 ),西羌也發動進攻圍抱罕( 今甘 肅臨夏州臨夏縣 ),他們約定攻令居。《資治通鑒》這樣說:「 ”西羌眾十萬人反,與匈奴通使,攻安故、圍罕”。胡三省註:安故、罕二縣,皆屬隴西郡。罕,故罕羌邑。宋白曰:安故故城,在蘭州南;罕,今河州治所。後來,趙充國在平定的羌人之亂時,計劃招降的羌人中,有支罕羌,應該就是生活在臨夏地區的羌人,後來他們的活動範圍逐漸西移了。 歸義羌侯印 此次,漢軍的平叛之戰,打了五六年,才結束。漢王朝逐漸占據湟水北岸,將羌人隔在湟水南岸。河湟地區局勢安定了四十多年。然而,事情並不是那麽簡單。 漢宣帝時期,匈奴為爭奪西域的控制,在車師展開交鋒。匈奴先策動陽關西南的羌人叛亂,切斷絲綢之路,沒有成功。又策動羌人在青海湖、湟水的羌人作亂。這裏羌人響應匈奴人的行動,他們企圖北遷,切斷河西走廊交通,與匈奴聯合。 元康三年(公元前六十三年),先零遂與諸羌種豪二百余人解仇交質盟詛,並且逐步開始北遷,蠶食漢羌之間的緩沖地帶。 趙充國壹眼看出問題,這不僅是羌人多個部落的聯合行動,更是匈奴羌人的聯合。趙充國向朝廷提出預防建議,可是朝廷沒有采納。 3.百聞不如壹見,武將留下壹個成語 事實證明,這是匈奴和羌人的聯合行動。神爵元年(公元前六十壹年),匈奴出動十余萬騎,準備突襲沿邊各郡。漢朝派遣,趙充國統四萬騎,駐紮在緣邊九郡防備匈奴。匈奴單於聽了這個消息,就退回去了。可見,此時趙充國已經是名將了。朝廷同時派遣義渠安國為護羌使者,處理羌人問題。 義渠安國,不察羌人北遷的目的,反而同意了羌人過湟水北進的要求。趙充國提出反對意見,同時建議,在金城積谷 二 百 萬斛以應對羌人的叛亂,但這個建議被朝廷忽視了。 羌人開始叛亂,諸羌「 ” 背叛 ,犯塞,攻城邑,殺長吏”。神爵元年(公元前六十壹年)春,義渠安國的三千騎兵在浩亹(今蘭州紅古享堂峽壹帶)被羌人擊敗,損失大量兵器輜重。 趙充國像 趙充國返回京師後,漢宣帝派遣禦史大夫丙吉問他,誰可以為將。趙充國毛遂自薦,自信地說: 在處理羌人的問題上「 ”無逾於老臣者 ”。面見漢宣帝時,皇帝問題如何解決,他並沒有大包大攬,而是這樣回答的,充國曰: 「 ” 百聞不如壹見 ,兵難逾度,臣願馳至金城,圖上方略。” 這是成語百聞不如壹見的由來。可見,趙充國,不妄言,是個實事求是的實幹家。 公元前六十壹年四月,趙充國抵達金城郡,不過他並沒有盲目行動,而是詳細做了調查。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說的就是這個。趙充國為自己的行動制定了目標「 ”全師保勝安邊”。可見這是非常穩妥的策略,先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這也是後來歷代處理邊疆問題的標準目標。 趙充國的目標是先招降分化壹部分羌人,然後再重點打擊頑固不化的。他提出對罕羌等采取保護,對先零等叛亂的羌人打擊。當然,最迫切的問題是如何渡過黃河。 4.青石津,趙充國夜渡黃河 從西固出發,沿著黃河而行,過河口南車站,走不了多久,就是黃河南岸通往八盤峽的公路。順著公路往前,就會在路邊上看到壹個古代渡口遺址。這裏就是漢代青石津所在地。 黃河古渡口青石津 在路邊上有壹個形如駱駝的石碑,碑上鐫刻著「 ”漢代青石津遺址”。 站在岸邊的公路上,腳底下就是壹大片白裏泛青的石頭。這些黃河邊上的大片的青色石頭,無言地證明,這裏就是黃河古渡——青石津。青石津似乎是因這裏的青色石頭而得名。沿著岸邊的壹條陡而窄的小路,人們就能走到那片大青石頭上。在陽光照射下,石頭蒼涼而並不冰冷,堅硬中透著溫暖,如同這個地方曾經發生過的歷史。大石頭上用來插木樁的石孔仍然完好無損,無知的孩童在黃河邊玩耍,壹切似乎與2000多年前壹樣。 青石津北岸為八盤山,現在叫張家臺;南岸為青石山,故亦稱此峽為青石峽,渡口稱青石津。 據說青石渡是霍去病河西之戰後開通的,它是規模龐大的金城渡的壹部分。金城渡是今天西固區境內的黃河上眾多渡口的總稱,它和芮城風陵渡、河套的君子渡、靖遠的鹯陰口被人們黃河四大古渡。金城古渡不僅僅只有青石津壹個渡口,它涵蓋了從八盤峽到鐘家河壹線的各個渡口,組成了壹個規模龐大的渡口群,雲遮霧繞的歷史讓人難以區分具體的名稱,只能籠統地將這壹帶的黃河古渡口稱之為金城渡。 古代交通落後,數萬大軍雲集此地渡黃河,必定從許多渡口過河,只有這樣才能加快行軍的速度。這也是,西固出現渡口群的主要原因。 漢代木牛 自古這裏就為兵家必爭之地。《蘭州府誌》記載:西漢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趙充國曾率萬余名騎兵,由此過黃河,出擊羌人。《三國誌》記載:蜀國大將姜維討伐魏國,圍攻狄道(今甘肅臨洮),魏國從河西調來軍隊解圍,也是從這裏過黃河的。許許多多的文臣武將從這裏走過,然而能讓人記住的並不多。歷史長河也和黃河壹樣,前浪推後浪。人們知道趙充國是從這條路上走過的,其它的人大部分早已被時間所湮沒了。 史料記載,趙充國采取了夜渡黃河的辦法。在渡黃河的時候,趙充國采取了非常措施。半渡而擊是對付敵軍渡河的最好辦法,這壹招羌人也會。為防備羌人半渡而擊,趙充國先分出小部分精銳提前過河的辦法。壹個夜晚,他派出三校騎兵,利用夜色的掩護,銜枚過河,然後在渡口邊,安營紮寨,保護登陸場。次日天亮,大軍才正式渡河。 5.接連上書,阻止朝廷蠻幹 羌人對此無可奈何,只能派遣少數騎兵出來挑戰襲擾,試圖通過騷擾來消耗漢軍。作為久經沙場的老將,趙充國根本不理睬。任由羌人騎兵,在外面耀武揚威。趙充國說:「 ”吾士馬新倦,不可馳逐。此皆驍騎難制,又恐其為誘兵也。擊虜以殄滅為期,小利不足貪。”令軍勿擊。 這樣,穩步推進,趙充國所部占據四望峽(樂都老鴉峽)、落都(樂都)等地。將戰線推進到湟水流域。並在樂都設立了大本營。 漢代青銅燈 然而,朝廷在對待羌人的問題的上,方略發生了變化,壹部分人主張,重兵進擊。其中以辛武賢為代表。漢宣帝下令,沿邊各地, *** 7萬騎兵,同時出擊。而且采取無差別打擊。而這個策略竟然成了朝廷上下的***識。 宣帝下詔征求趙充國的意見,趙充國堅決反對,對敵人無差別打擊,這是戰略上的不成熟表現;而在戰術上,用漢軍平原列陣之戰,在山區同羌人作戰,是以自己之短,攻擊他人之長。此戰,非敗不可。 誰知,趙充國的奏章到朝廷後,卻被朝廷否決。漢宣帝直接下旨說趙充國畏戰,還將壹個外戚派來擔任監軍。他似乎失去了朝廷的信任。但趙充國不以個人榮辱為重,以國家和士卒的性命為重。因為,這次進擊,壹旦失敗,戰爭將延續十余年,國家正在休養生息,無力承擔如此大經濟開支。 傳遞信息軺車 趙充國再次給朝廷上書,他說:「 ”臣位至上卿,爵為列侯,犬馬 之齒七十六,為明詔,填溝壑,死骨不朽,亡所顧念。他重點分析當時的情形,強調指出,羌人反叛的主力是先零羌等,而罕羌等不過是脅從。他不顧自身安危力呈意見,終於引起了朝堂的重視,漢宣帝最終采納了趙充國的意見。 趙充國是六月戊申 ( 二 十八 ) 上 奏,七月甲宣 ( 初 五 ) 就收到了朝廷蓋有皇帝印璽的回報。可見,當時信息傳遞速度之快。在封建社會,衡量壹個王朝強盛與否,壹個主要標準就是信息傳遞速度,步兵每日的行軍速度。 6.漢碑為證,趙充國六世孫,依舊守護者河湟 得到朝廷的回復,趙充國按照自己的思路,有條不紊地對羌人發起了攻擊。七 月,他對先零羌發起了突襲,大軍直逼先零羌老巢,遭受突襲的先零羌,丟棄輜重畜產,倉皇遁逃,沒有等漢軍攻擊,自己就亂了陣腳,爭相渡河,溺水而亡者不少,只有五百多人招降斬首。真正給先零羌打擊的是,大批輜重的丟失。趙充國所部在戰場上虜獲牛羊十萬,車四千輛,這基本上將壹個超大部落經濟基礎徹底打沒了。同時,趙充國采取攻心策略,分化瓦解。到秋天的時候,將戰線恢復到羌人反叛之前。僅僅用壹萬人的兵力,就解決了羌人問題。 漢代青銅牛車 隨後,趙充國提出了聞名古今的《營田十二策》,同時還留下照耀古今的《屯田奏》。在湟中地區實施屯田策略,留下壹萬步兵在湟中屯田。當時朝廷上下看了,趙充國的奏疏後,幾乎是人人嘆服。壹年後,河湟谷地屯田大收成效,歸降羌人達三萬多,只有四千多羌人叛亂的殘余困守在南山。趙充國上《請罷屯田奏》,主力撤回,大量屯田將士依舊固守在當地。 1942年,青海樂都先老鴉城西五裏白崖子的地方,施工者發現東漢時期的《趙寬碑》,記載了趙充國六世孫,在河湟地區生活的情形。此時,趙氏家族比較龐大,他們自認為是金城浩亹人。在地方算是豪門,擔任過郡縣要職。趙充國六世孫趙寬,是護羌校尉的假司馬。 壹代名將,不僅留下對西漢王朝屯田政策總結的《屯田十二策》,而且為後來者,處理邊疆問題,制定了「 ”全師保勝安邊”的實施綱領。更是以身作則,留下子孫,在河湟地區屯田。 本文為《臨夏歷史人物叢書》征求意見稿,嚴禁轉載,盜用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