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名言警句 - 段永平:懂投資的真正含義,是懂得不投不懂的東西

段永平:懂投資的真正含義,是懂得不投不懂的東西

兒時的段永平是學“毛選”積極分子,復讀壹年考上大學,好不容易端上鐵飯碗,沒多久就連帶著北京戶口壹起砸掉,南下進了壹個破舊電子廠做廠長;壹手把廠子帶大,卻辭職創立步步高,步步高成了,他又搞全員持股,員工沒錢不要緊,借錢給他們,還錢靠分紅,賠錢不用還;公司蒸蒸日上,段永平卻交棒給陳永明、沈煒、黃壹禾。

不想幹就不幹,這就是段永平。

此前讀到壹篇談魯迅的文章中,有壹個觀點,說中國文化的最高境界,便是在當下中體驗永恒,西方文化則是在永恒中體驗當下。我對此深以為然,段永平的本分,指引著OPPO、vivo甚至拼多多做當下對的事情,並且努力把事情做對;喬布斯、馬斯克、貝佐斯們,則用在當年看似遙遠的智能手機、電動車和載人航天,通過夢想驅動現實。價值觀無關對錯,畢竟沒有人能確定我們的終點。

年初,團結出版社出了壹本《段永平傳》,雪球則將他的問答集結成冊,出版《段永平投資問答錄》。前者雖未獲主角首肯,不過卻答復粉絲“可以當故事書看看”,後者取自公開發言,自然都是段永平所思所想。

讀書就是這樣,千萬別指望靠壹本書囊括壹個人,我從這兩本書中摘取壹些片段,隨機聊聊,搞不準倒有些新奇的收獲。

做對的事情,把事情做對

1、對的事情往往和能長久有關系,投資上尤其如此。所謂不對的事情,其實並不總是很容易判斷的,有些事情相對比較容易判別,比如不騙人;有些不那麽容易,比如是不是該早睡早起。

2、有很多覺得不對的事情,都是通過長期的思考和別人以及自己的經驗教訓得來的,比如我們公司不為別的公司代工。所謂要做對的事情,實際上是通過不做不對的事情來實現的,這就是為什麽要有stop doing list,意思就是“不做不對的事情”,或者是立刻停止做那些不對的事情。

3、也許每個人或公司都應該要積累自己的stop doing list,如果能盡量不做不對的事情,同時又努力地把事情做對,長時間(10 年20 年)後的區別是巨大的。

4、Stop doing list不是壹個技巧或者公式,而是思維方式:Stop doing list沒有捷徑,如果發現錯了,就要立刻停止,因為這個時候成本是最小的。很多人放不下眼前的誘惑,30年後還在那,錯了壹定要停,要抵抗住短期的誘惑。

5、把事情做對。看上去比較容易理解,但其實也沒有看上去那麽容易。把事情做對是壹個學習的過程,中間會犯很多的錯誤。如何堅持做對的事情,為了把事情做對,過程當中所需要付出的代價,其實是非常不容易的。

6、在把事情做對的過程當中,其實是沒有辦法避免犯錯誤的,比如打高爾夫的人,是沒有辦法避免偶爾把球打下水的,能做的僅僅是如何能降低犯錯誤的概率。厲害是攢出來的,OPPO跟蘋果比,我們在做對的事情上是壹樣的,但是在把事情做對上可能有些差距,但我們有積累,我們比大多數公司厲害。

7、從做對的事情和把事情做對的角度講,投資裏做對的事情就是買股票就是買公司,就是買公司的生意,就是買公司未來的凈現金流折現,這點其實不用看書,懂了就懂了,不懂看啥書幫助都不會太大。

8、從把事情做對的角度看,投資就是要看懂公司的生意,有些書也許是可以幫助妳看懂壹些生意的。老巴的股東信是涵蓋了兩者的,如果反復看還是沒幫助的話,別的書估計幫助也不大。我本人是沒看過啥書的,但做過企業對理解企業有很大幫助。

9、我現在已經不在壹線了,所以沒有參與決策,做與不做(小家電)都和我沒關系,這其實是壹個發現錯了就馬上停的好例子,不然大家現在看到的可能就是OPPO豆漿機而不是手機了,我知道當時停小家電是有幾個億損失的,今天看來決策是真對啊!這也是我們之所以是我們,取決於我們不做的那些事情,簡單但非常不容易。

段永平有壹個階段最愛談的就是“本分”和“平常心”。本分指“做對的事情,把事情做對”,平常心則指類似佛家“壹念心清凈,蓮花處處開”的心態,二者相輔相成,後者是境界,前者是標準。

作為段的信徒,締造了OPPO、vivo的陳永明、沈煒與拼多多的黃錚,對本分的理解卻不同。步步高當年信奉不搞多元化、不跨國經營、全員持股等措施,都是段永平認為的本分,是做對的事,OV此後的戰略也如出壹轍。因此可以說,段永平、OV的本分是自我審視的工具。

當拼多多美股上市時,拒絕因超募上浮發行價,這是本分;在此前的輿論事件的員工遭遇也是本分。段永平說本分是檢視自己的工具,總是拿“本分”當“照妖鏡”去照別人是不妥的。對拼多多來說,本分則升級成了對內審視的強大工具。

“本分”更多是選擇。當妳弱小無助、地位卑微,本分是壹種選擇;當有壹天妳的能力和地位水漲船高,本分也是種選擇。因此我們能看到段永平選擇急流勇退的佳話,也看慣了屠龍少年終成惡龍的故事。沒有壹如既往的本分,當然也就不要提平常心了。

什麽是價值投資?

10、區分所謂是不是價值投資,最重要就在於投資者是不是再買未來現金流(的折現)。事實上我的確見到很多人買股票的理由,很多時候都和未來現金流無關,但卻和別的東西有關,比如市場怎麽看,比如打新股壹定賺錢,比如重組的概念。我有時會面帶微笑看看CNBC的節目,那些主持人經常滿嘴說著專業名詞,但不知道為什麽,說了這麽多年,也不知道他們自己在說啥。

11、認為A股只是在博傻的想法是大錯特錯的,其實A股中最後真正賺大錢的還是那些價值投資者,和別的任何市場壹樣。不要被表面的東西所迷惑,長期而言沒價值的股票是不被“填權”的,填了也會回歸本原,A股和美股的差別可能是系統性風險大壹點而已。

12、我投資沒犯過錯誤,投機犯過錯誤,百度的時候被夾空了,虧了1到2億美金,然後在那時會錯失很多機會。壹定要先看商業模式,理解企業怎麽掙錢。95%的人投資都是專註在市場上,這就是不懂投資,壹定要專註在生意上,公司是要掙錢的。

13、我在乎利潤、成本這這些數據裏面,到底是由哪些東西組成的,要知道真實反映的東西是什麽,而且要把數據連續幾個季度甚至幾年來看。跟蹤壹家公司久了,就知道他是在說謊還是在講真話。好多公司看起來很賺錢,現金流卻壹直在減少,那就危險了。

14、如果需要計算器按半天,才能算出來那麽壹點兒利潤,還是不投的好。我認為估值就是個毛估估的東西,如果要用到計算器才能算出來的便宜,就不夠便宜了。

15、投資不是比賽,厲害不厲害是很難定義。人們對投資“厲害”與否,往往喜歡用某短時間的回報比例還衡量,但這不科學,因為有很多因素會影響短期回報,比如下面幾個例子:

能力圈:懂投資的人回報未必能壹直比市場好,尤其是有時候能力圈內沒得可投時;

Margin:有些用margin甚至是用很多margin的人,是有可能在某些賭對的時段內表現很好的,但出來混壹定會還的;

把握性:巴菲特說,他的投資壹般是在他認為有95%把握時才出手(我覺得也許沒那麽高),但實際上很多人60%把握就出手了(或者更低,他們壹腳深壹腳淺的),可能10000個60%出手的人力總能在某個時段找到回報特別好的,但未必就是因為這些人很厲害;

用功程度:所謂懂投資的真正含義,我個人理解其實是懂得不投不懂的東西,但投資回報的好壞,其實是取決於投資人能否找到自己懂的好的投資標的,這就需要很用功才能經常找到好的目標(巴菲特的標準是壹年壹個),像我這種等待蘋果掉頭上的人,4年能找到壹個就很不錯。

價值投資在中國也有幾個代表人物,比如高瓴資本的張磊,喜馬拉雅資本的李錄,以及巴菲特的中國信徒段永平,其他如但斌、林園等人物,也都宣稱是價值投資的信徒。

但究竟什麽是價值投資?張磊在《價值》中說,價值投資需要結合時代背景來不斷地創新和發展,高瓴要完成從發現價值到創造價值的進化。也就是說,相較於單純的壹級或二級投資,高瓴橫跨壹二級市場的核心優勢,重點是創造新的價值。

李錄則綜合了格雷厄姆與巴菲特的經驗,認為通過投資可以幫助公司接近真實價值,增長內在價值,最後分享投資回報。

機構化運作的張磊、李錄向公眾闡述的更多是理念,單打獨鬥的段永平則不吝於分享自己的實操,比如今年二次抄底騰訊,又如他也不否認自己也有投機的愛好,“just for fun”。

有人說巴菲特之所以偉大,不在於他擁有的財富,而在於他年輕時候想明白了很多事,並用壹生來堅守。因此關於投資的方法論,只要長期是賺錢的,都有參考意義,更重要的則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什麽時候賣股票

16、我有個理解,就是無論什麽時候賣,都不要和買的成本聯系起來,該賣的理由有很多,唯壹不該用的就是“我已經賺錢了”。買的時候也壹樣,這只股票曾經到過什麽價位最好不要當做妳買的理由。

17、我判斷的標準就是價值,這也是我能拿住網易8、9年的道理。我最早買網易平均價在1塊左右(相當於2010年0.25美元),大部分賣的價錢大約在30-35美元,在持有的這8-9年中,我可能每天都會被賣價所誘惑,我賣的理由是需要換GE和Yahoo。

18、事實上,網易漲20-30倍時我們還追加了壹些,能夠拿得住,最重要原因還是對公司及其業務的了解,還有就是平常心了,不要去想買入的成本,把焦點放在能理解的未來現金流上。前面買的低再買就有心理障礙了,最重要的還是理性吧,假使妳今天剛剛冬眠結束,想起來看看有啥可以投資的,然後再決定,賣的時候也差不多是這感覺。

19、我理解“不賣”指的是絕對好股,長線持有壹定是買對好股的前提下,很多人往往在被套時才想起長線來,本來打算拿10天,結果因為虧錢而改拿10年,這種決定往往會讓人虧更多。

20、所以投資其實和短期市場沒關系,所以沒有誰比誰更聰明的問題,但每個人了解的東西不壹樣,我認為投機就是認為自己可以比市場快壹步。如果壹個投機者認為市場比自己聰明的話,從壹開始就不會介入進來了。當然,最後大部分證實了確實是市場更聰明。

21、當年找到投資標的,貴或者便宜都是從未來10年或更遠的角度看的。比如,如果妳覺得壹家公司未來肯定會完蛋,那麽現在什麽價格都是貴的。同樣,我也接受“樹長不到天上去”,但為什麽覺得漲了很多的公司,就不能再投資了呢?這是兩個完全沒關系的東西。

22、幾年前有個某公司的第二大股東聊到該不該賣某公司,什麽價錢賣的問題。我說這個看著早晚為0的公司,什麽價賣都是好價錢吧?盡量避開哪些看起來10年後日子會不好過的公司很重要,偶爾錯失壹些機會不會傷害到妳的。

23、記住老巴那句話:不打算拿10年的股票為什麽要拿10天呢?我就是想通了這句話,才把我手裏的UNG全部虧本賣了,如果當時不賣的話,到現在為止每股要多虧6、7塊錢,總數大概要虧超過1億了。當然還有壹句話是我自己的:發現錯誤要盡快改,不管多大的代價都可能是最小的代價。

24、如果妳在坑裏,至少別再往下挖了,產品完全沒差異化的公司,將來早晚會出問題,航空公司就是很好的例子。

2018年高瓴賣掉京東股票時,張磊被指責“扔掉了價值投資的面具”,我對這點非常疑惑,似乎很多人對價值投資抱有壹種嘲笑似的敵意,價值投資就是無論什麽情況都不能賣掉股票嗎?

段永平持有網易近10年,大賺壹筆後最終也是賣掉完事;巴菲特去年買了航空股,又匆匆清倉。俗話講會買的是徒弟,會賣的是師傅,因此何時止盈、止損,是價值投資最關鍵的環節。

關於判斷賣出的時機,張磊、段永平、巴菲特等價值投資者可能不盡相同,不過顯然價格都不在他們做出判斷的條件之列。即買入與價格有關,賣出與價格無關。

長長的坡,厚厚的雪

25、對的生意、對的人、對的價錢,Price沒那麽重要,生意和人最重要。好的生意就是長期能產生很多凈現金流的模式,文化跟創始人有很大關系。

26、什麽公司是長在長長的坡上,滾著厚厚的雪呢?我舉我看著像的。

27、蘋果是吧?三星、OPPO、vivo和華為這類公司,似乎也都在長長的坡上,但雪沒那麽厚,不過這些公司還是要感謝蘋果,因為蘋果雪也不算太薄。

28、當然,那些追求“性價比”的公司,大多數是在為自己的低價找借口,恐怕是既沒有長長的坡,也沒有厚厚的雪,長壽公司大概不太強調這個概念,老百姓心裏有桿秤,好貨不便宜。

29、茅臺當然是,雖然偶爾會損失壹點點雪。網易也應該算, 遊戲 做成這個樣子,有誰不玩兒 遊戲 呢?騰訊、谷歌也應該算。

30、Amazon?當然是長長的坡,但上面的雪不太厚,不然怎麽能虧20年?京東不會比Amazon好的。阿裏也應該算吧,雖然我很欽佩馬雲,但有些業務早已超出我這種退出江湖人的理解範圍了。現在我對Amazon認識有些改變,覺得這個企公司企業文化和生意模式都很厲害,但也不知道應該值多少錢,看不懂就不碰了。

31、這裏長長的坡不光指行業,也包括企業本身能否長跑,所以企業文化很重要。我喜歡阿裏和谷歌主要是認為他們企業文化很好,在變化快的世界裏往往有優勢。我投騰訊和Facebook沒找任何內部高管聊,雖然我也認識騰訊高管(球友)。我的標準很簡單:好的商業模式、企業文化,加上合理價錢。

32、2020年7月清空了Facebook,算是賺了不少。由於自己不用FB的任何東西,所以對其理解壹直沒有達到很透徹的程度。對近壹段時間,抖音就把他嚇成這個樣子,說明還是有弱點的,賣出也符合“對自己不夠了解的公司,漲也想賣跌也想賣”的情況。

“長坡厚雪”,巴菲特用滾雪球來比喻復利的價值,作為巴菲特的中國信徒,段永平對這個比喻也十分認同,經常被他用來點評市面上的股票。

關於段永平點評的水平與對錯,諸位看官自行判斷,不過我從這些看似隨性的判斷中發現,之所以段永平在網絡的口碑不斷發酵,除了對“中庸”這壹文化的認同外,“真實、不裝”這種更加符合現代審美的表達,可能是更直接的原因。

在2019年時,段永平對當時阿裏巴巴的“二選壹”政策發表了看法,用腳投票賣出股票;此前對Amazon持負面看法,後來者主動坦陳自己看錯了,但依然看不懂。

作為OPPO、vivo的精神領袖,面對自家對手蘋果,不僅不吝於贊賞蘋果的偉大,更直接持有蘋果股票。此類的言論當然還有不少,這種不用屁股決定腦袋、言行壹致的人設,在當下企業家人人自危的輿論環境中實屬難得,受到歡迎也就無可厚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