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二三十年代,康德爾(I.L.Kandel)等人秉承了這壹思想,他們開創了因素分析時代,為比較教育中的文化研究奠定了重要地位。康德爾提倡描述歷史事實,分析社會歷史背景。他還把民族主義和民族性作為決定各國教育制度性質的因素提出。漢斯(N.Hans)則對影響教育的諸種外部因素加以系統化,並主張應當對形成教育的因素給以歷史的說明。他把影響各國教育制度性質的因素分為三類:自然的因素(種族、語言、地理和經濟因素)、宗教的因素(羅馬大主教、英國國教和清教徒)、世俗的因素(人文主義、社會主義、民族主義和民主主義)。三類因素中文化因素占了主要地位。
埃德蒙·金(Edmund.King)也十分重視教育的歷史背景。他的相對主義方法論重視客文化中的主體對教育現象的觀點。要了解他們的觀點,就必須對他們的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因此文化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近幾十年來,文化研究在比較教育界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是綜觀以往的研究,在文化研究上還存在著三個問題:壹是比較教育中的文化研究所依賴的參照系只是西方文化,用它作為壹個普遍的準則來影響包括非西方世界在內的全世界的比較教育研究,這壹做法有失公正,也與當今世界色彩紛呈的各民族文化極不協調。二是對文化的理解過於狹窄,把文化只理解為“民族特性”。實際上文化的概念更廣泛。三是對文化與教育的互動關系研究得不夠。往往只講到民族文化對教育制度的影響,很少談到文化對教育主體(教育決策者、教師、家長)的觀念的影響。關於教育對於文化的反作用的研究更不多見。因此,對於比較教育中的文化研究還有深入壹步的必要。
壹、文化的概念及其特點
文化是什麽,如何理解文化?文化是壹個有廣泛內涵的概念,據說學術界對文化的定義已有二百多種。有的說,文化是壹種生活樣態;有的說,文化是人類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這都有壹定的道理。我認為,所謂文化,是指人類在生產實踐和社會實踐活動中所采用的方式和創造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這裏面包括了人類的活動方式(動態的)和活動所取得的成果(靜態的)兩個方面。壹般分為三個層面,即物質層面(包括建築、服飾、器皿等等)、制度層面(包括教育制度在內的壹切制度)、思想層面(包括思維方式和民族精神等)。物質層面最容易交流和吸收,制度層面也常常因為政治變革而改變,惟獨思想層面具有較強的保守性和凝固性,不容易吸收異質文化和互相交融。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各民族間的交往,也總是在變化的。概括起來,文化具有以下壹些特性:
第壹,具有民族性。文化總是由人類的某個民族創造的,而壹個民族的特性也較多地集中表現在文化中。因此文化傳統和民族文化傳統可以是同義詞。由於世界各民族所處的歷史時期不同,環境不同,對自然界和社會各種現象的認識和理解不同,他們創造出各自不同的文化。例如,對待自然,中國文化比較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而西方文化則強調人征服自然、戰勝自然;對待社會和他人,中國人主張中庸、謙讓,西方人則主張競爭、鬥爭。這是從觀念形態上講的。表現在物質形態上也有極大的不同。例如中國的民間藝術圖案講究對稱、統壹、和諧;西方民族則講究差異、多樣。可見民族性表現在各個方面。
第二,具有穩定性。民族文化傳統常常表現出相對的凝固性和穩定性。這種穩定性表現在時間上就是慣性。也就是說,文化傳統發展變化的速度比較慢進行文化研究是很困難的壹件事。最好是采用文化人類學的方法,到當地去生活壹段較長的時間。正像薩德勒曾經說過的,不能只註意壹個國家的有形有色的建築物和教師與學生,還要走上街頭,深入民間家庭,去發現無形的精神力量。這是難以做到的。即使在壹個國家做到了,對其他國家還是不了解,仍然難以比較。
還有另壹個困難是,研究者本身是另壹種文化的主體,他自身已經具有本民族文化的傳統,也就是具有本民族的思維定式,即使他能夠深入到客文化中,如果不克服自身的思維定式,也不能得出客觀的科學的結論。因此從事文化研究的比較教育學者,特別是西方學者需要克服自身的文化偏見,樹立多元文化的觀念,尊重別國、別民族的文化,尊重他們的價值觀。
進行文化研究還需要與歷史研究結合起來。因為文化傳統總是歷史延續下來的。不了解壹個國家的歷史,就不可能了解這個國家的文化傳統是怎樣形成的,也就不能了解它的文化實質。因此,比較教育中的文化研究不僅是跨文化的研究,而且也是跨學科的研究。
雖然有以上的困難,在比較教育中開展文化研究不是不可能的。因為壹個國家的文化總有它的表現形式。它們常常表現在他們的哲學歷史著作中、文學藝術中,也常常表現在他們的教育政策、教育體制、教育管理等方面。研究他們的文獻資料,特別是該國的著名學者的著作,是可以把握他們的文化實質的。尤其是近幾十年來教育的國際化促進了人員的交往,許多留學生到異國他鄉去學習,對當地的文化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有利於開展文化研究;各國學者的交往與合作也有利於對別國文化的了解和認識;特別是幾個國家的學者如果能合作開展文化研究,則將會取得更好的成果。
我們北京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所,正在從事題為“文化傳統和教育現代化”的研究,目的是想通過研究了解各國文化傳統在教育現代化的進程中起了什麽作用、傳統教育如何向現代教育轉變,從而認識今天如何進行教育改革。我們的方法是;選擇有在某個國家留學經驗或對該國有較深了解的學者,研究該國的歷史、哲學乃至於文學;研究該國教育政策文獻;實地考察該國的教育,包括參觀訪問、和教師學生以及學者座談;然後與其他國家加以比較。此項研究已進行了九年,第壹階段的成果反映在《民族文化傳統與教育現代化》(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1998年)這部專著中。該書研究了美、英、德、俄、日、中六國的文化傳統和教育傳統,並對中西人文主義傳統、中日人才觀、中美師生觀以及西方現代知識觀進行了比較分析。此項研究還有必要進壹步深入,研究還在繼續中。
參考文獻
[1]顧明遠.薛理銀.比較教育導論——教育與國家發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顧明遠.民族文化傳統與教育現代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全國比較教育研究會.國際教育縱橫——中國比較教育文選[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王承緒.比較教育學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5]薛理銀.當代比較教育方法論研究——作為國際教育交流論壇的比較教育[M].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