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換個角度思考的詩句 1.孔子有沒有關於換個角度來思考的名言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賢哉,回也!壹簞食,壹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士誌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裏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君於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難說(悅),說(悅)之不以道,不說(悅)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子謂於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放於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
2.有關“換個角度思考”的名言警句
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牛頓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
人生的價值,並不是用時間,而是用深度量去衡量的。 —— 列夫·托爾斯泰
壹千個觀眾眼裏就有壹千個哈姆雷特。——別林斯基
悲觀的人雖生猶死,樂觀的人永葆青春。——英國諺語
樂觀者在壹個災難中看到壹個希望,悲觀者在壹個希望中看到壹個災難。——英國諺語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俗語
河有兩岸,事有兩面。——俗語
有時需要離開常走的大道,潛入森林,妳就肯定會發現前所未見的東西。——貝爾
壹本《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魯迅
3.請告訴我壹些有 換個角度看問題 的意思的 古詩詞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表達不同角度去看呈現不同。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楊萬裏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表達不同時間去看各不相同。
《老子》第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表達事物在不同情況下有不同的性質。
為學壹首示子侄 彭端淑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表達事物的性質會隨人們的主觀情緒發生改變。
阿房宮賦 杜牧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以示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表達事情要同位思考。
過秦論 賈誼
然而成敗異變,功業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區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後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壹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表達出思考問題要特立獨行另辟蹊徑抓住常人不見而又至關重要之處。
其他還有寡人之於國也,表達要換位思考;遊褒禪山記,表達問題的多重角度;赤壁賦,表達看問題的不同角度則意義不同;師說,表達所處狀況不同身份不同;馬說,表達情境條件不同狀態不同,等。
這些古詩詞或古文或直接或間接的表達了,在不同的情況下區別對待事物的態度,多角度多層次多方面看待問題的態度等。都算是涉及到了妳的問題,但是具體運用還需要視情況而定。
中國古代文人,多有境遇不暢,命途多舛的悲傷,所謂報國無門,誌願難酬。像壹些非常美的散文如小石潭記、醉翁亭記等其實都是在作者放逐途中創作的。那麽散文雖美而心境實艱,不都體現出了作者本身換角度看待事物和問題的想法麽?所以雖然詩文中可能不會直接表明,但是實際上是都有這種意思的。又如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兩句詩中各有對比,其實也能體現出角度問題的。重要的還是妳怎麽去理解和運用。
4.比喻“換個角度”的詩句有哪些
比喻換個角度的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1. 原文:
題西林壁
[宋]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2.譯文: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
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自身處在廬山之中。
3.創作背景:
蘇軾於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由黃州(治所在今湖北黃岡)貶所改遷汝州(治所在今河南臨汝) 團練副使,赴汝州時經過九江,與友人參寥同遊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幹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據南宋施宿《東坡先生年譜》記載可知此詩約作於元豐七年五月間。
4.賞析:
這是壹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壹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態變化。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嶺郁郁蔥蔥連環不絕;側看則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雲端。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又不相同。後兩句寫出了作者深思後的感悟:之所以從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原來是因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說,只有遠離廬山,跳出廬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廬山的真正儀態。全詩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5.有關換個角度看問題的名言或例子.
壹、換個角度看問題,工作任務不再是負擔對現代幼兒教師綜合素質的高要求,迫使幼兒教師必須不斷學習,及時充電。
為營造書香校園,提高教師素質,每學期我們都會開展“以書籍為伴,與智者同行”的讀書交流活動,要求每位教師每月讀壹本好書,交流壹次讀書心得。剛開始開展這項活動時有許多教師不解和不滿,認為自己只要照管好班級孩子就行,沒必要學習那麽多的知識。
還認為自己的時間都不夠忙工作和家務,哪有時間來看那麽多的書。為此,我們召開了多次的動員大會,闡明幼兒教師多讀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還抓住幼兒教師愛美的心理,常用壹句名言來激勵她們“女人三十歲以前的美麗是父母給的,三十歲以後的美麗是書本給的。”同時啟發她們清楚的認識到多閱讀書籍,不僅僅提高個人的綜合素質和工作能力,腦子更靈活,從書中學到的許多方法能使自己的工作效率和生活效率更高,真是“磨刀不耽誤砍柴工”。
另外自己的綜合素質高不僅便於工作,影響壹班孩子,更重要的是能更好的培養自己的孩子。大教育家福祿貝爾說過:“國民的命運,與其說是操縱在掌權者手中,倒不如說是握在母親的手中,因此,我們必須努力啟發母親——人類的教育者。”
在壹個家庭中,母親的道德品質和科學文化素養,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不難發現,優秀的孩子多數有壹位優秀的母親給予了他們良好的教育。
古代的“孟母三遷”造就了儒家學派的亞聖孟子,“嶽母刺字”使得民族英雄嶽飛“精忠報國”,流芳千古。正如美國開國總統華盛頓所言,“贏得的壹切都歸功於親愛的母親。”
通過激發她們做壹位出色的母親的願望而激勵她們不斷的讀書、學習、充電。及時引導教師避免消極的情緒蒙蔽自己的雙眼,換個角度去看待這項活動和工作任務,深刻領會了活動的積極意義。
現在,在我們園讀書交流已蔚然成風,大家都把讀書看成是壹項快樂、幸福和享受,不再認為是繁重的工作任務和負擔。幼兒教師多才多藝,能唱會跳,有時難免會接受上級單位或本園安排的壹些大型演出任務。
人們常說:臺上壹分鐘,臺下十年功。參加壹次演出,排練壹個舞蹈,不是壹天兩天就能完成的。
況且幼兒教師在正常上班時間內是無法進行排練的,只有利用晚上或周末休息時間來排練,忙完工作再排練是異常辛苦的,沒有良好的心態就難以堅持。這時,我們會引導教師這樣想:壹是自己有這樣的能力才可以參加演出,能借此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華是多麽的榮耀和自豪。
二是許多人為了追求身材的美要花大量的金錢去學習形體訓練,我們每參加壹次演出,學習壹個舞蹈就是接受壹次免費的培訓,既鍛煉了形體又練就了良好的氣質,何樂而不為。三是趁現在年輕,精力旺盛,外形俊美時多壹些登臺的機會,豐富自己的人生經歷,待年老之時回憶起來壹定會非常甜蜜。
心態決定心情,心情決定情緒,有了良好的情緒,再苦再累,也不會影響教師的工作狀態。現在每有演出任務,我們園的教師都爭先恐後,自告奮勇的要參加。
多次排練的大型舞蹈非常出色,贏得各級領導的叫好聲壹片。而且從沒有因忙於演出而影響正常的保教工作。
壹片落葉,妳也許會看到“零落成泥碾作塵”的悲慘命運,但是只要換個角度想,妳便會發現它“化作春泥更護花”的高尚節操;壹根蠟燭,不久便會“蠟炬成灰”但它卻為人們照亮了前面的路;壹支粉筆,只需三筆兩畫,生命便會結束,但它卻在孩子們心中撒下了知識的種子。二、換個位置來思考,更會尊重孩子理解家長幼兒教師的教育對象是幼小的孩子,這些孩子天真活潑,調皮淘氣是他們的天性,有時難免會因此而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令教師頭痛;有的因嬌生慣養而不會吃飯或大小便拉在身上,讓教師著急。
每當這些時候,有的教師可能會忍不住去批評、責怪甚至懲罰孩子。在我們園當這些情況發生時我們的老師會這樣想:如果是我的孩子在幼兒園出現這些狀況,我願意他的老師去責罰他嗎?如果我是孩子,在我幼小的時候肯定也會有這些情況發生,我願意我的老師責罰我嗎?答案當然都是否定的。
這樣的換位思考,讓幼兒教師更理解了孩子的壹些出格的和令人不滿意的行為,從而尊重孩子,和風細雨的去教育孩子和處理問題,避免了許多對孩子的大聲指責和懲罰。當然不會因孩子的調皮搗蛋而頭痛和氣憤,只會把它當成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然的、可愛的小錯誤。
許多幼兒教師都是因為孩子太調皮、難管教,而認為幼教工作太難做,也因此對孩子看不順眼,心存不滿,對職業產生倦怠的。如果都能與孩子換位思考,充分的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我相信大家就壹定會因自己生活在這群天真無邪、活潑可愛的孩子之中而快樂、幸福。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兒童的內心生活時刻給我們帶來滿意和不滿意、高興和苦惱、憂愁和歡樂、疑惑和詫異、寬慰和憤怒。在兒童世界給我們帶來的極廣闊的情感領域內,有愉快的和不愉快的、高興的和傷心的曲調。
善於認識這種和諧的樂聲,是教育工作者精神飽滿、心情愉快和取得成功的最重要條件。”如果妳把孩子看成是令自己心煩的人,那麽妳就會感到心煩;如果妳把孩子看成是可愛的天。
6.換角度思考名言的作文,任何名言都可以,不少於500字
格林兄弟收集了很多民間傳說,以為能找到它與人文歷史的關系,可是事與願違。由於沒能找到確實的證據,他們只得作罷,把它閑置起來。誰能想到,他們的壹個朋友卻從這些傳說中看到了文學價值,把它出版發行,定名為《格林童話》。真是揮手說“變”,就把它變成全世界最優秀的童話故事而流傳至今。
有人說這真是“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可是我想再問壹句:“旁觀者”為什麽清?“當局者”為什麽迷呢?
很顯然,這跟他們所處的位置不同有關,因為所處的位置不同,觀察事物的角度自然就不同了。關鍵還在於觀察的角度。
三國時期的劉備也想趁著亂世做壹番事業。為此,他出入生死,中原逐鹿,要和群雄壹決高下,雖身經百戰,但結果又能如何?還不是腳無立錐之地,被人趕得到處跑。後來他找到了諸葛亮。諸葛亮為他分析了天下形勢,指出:曹操已占中原,得了天時,不可爭鋒;江東孫權已歷三世,且有長江天險,已得地利,亦不可爭鋒;可爭鋒之處,唯有荊州和巴蜀……
真可謂:“未出茅廬天下三分。”但是,妳說這是因為諸葛亮是個“旁觀者”,才具有這種眼光呢,還是說他能從壹個全新的角度來看天下的大勢呢?我想答案應該是後者。
只要能換角度,即使是“當局者”也壹樣可以糾正偏差,拿出更多更好的辦法來解決問題。
誰都知道在祖國統壹的問題上,小平同誌提出了“壹國兩制”的構想,而正是這壹構想打消了港澳人民的顧慮,奠定了兩地回歸後持續繁榮的基礎。隨著這壹構想的實施,兩地順利回歸了,這就更為將來臺灣的和平統壹做出了樣榜。
試想如果不是小平同誌從另壹個角度提出祖國統壹的新思路,而是堅持以社會主義公有制來搞大壹統,那麽兩地的回歸,將會遇到多少阻力,產生多少問題呢?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任何事物只要能換個角度來看就會出彩,就會柳暗花明。想想大禹治水,想想曹沖稱象,想想司馬光砸缸,如果不是他們換個角度來思考,能解決問題嗎?
既然這樣,那麽,遇到問題,就千萬不敢把這個“換”字忘掉。否則,妳只能壹條胡同走到底,吊死在壹棵樹上,那真是會死得很難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