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小說戲劇的情節而言,陳宮的個性被設定為忠義待時之人。偏居中牟小縣,卻存忠義報國之心,對竊國之賊董卓咬牙切齒。刺董在他看來代表了絕對的正義,刺董的落難英雄曹操從道義來講是必須要救的,救英雄者亦英雄,這對於壹直在等待報國機會的陳宮而言是最能滿足其崇高責任感和使命感的舉措。
陳宮足智多謀,誌向遠大。從政治遠見看,救曹不僅是實踐其政治理想的第壹步,高調向世人公開其政治立場和忠義之質,而且是風險最低回報最高的政治投資,因為只要釋放曹操,就能輕而易舉地獲得義士的美名和曹操對己的感恩,他日曹操能成大業(陳宮深知相府刺董卻又安然脫出此非壹般人所能為,足見曹操之智識機變和英雄膽略,可成大器),自己就是恩主,必能高官厚祿流芳百世。
事情的難點在於隨曹。放曹之後向董氏推脫搪塞應該是保全身家的常見辦法,有壹定的勝率蒙混過關,但以董好殺的性格而言,恐怕也是兇多吉少。所以必須棄官。求官不易而棄之不惜,壹來可能是覺得以七鬥之才困居窮鄉是大材小用,誌士不遇,二來確實也是舉義之情急不可耐,溢於言表,無愧“直烈壯”的後世判詞。放曹棄官之後本可以自行逃匿,即使為追兵捕獲,也不至落個更大的罪名,沒必要非和通緝要犯曹操壹起潛逃。陳宮放曹雖是倉促之舉,但隨曹卻是深思熟慮。誰都知道隨曹在當時就是附逆,公然與董卓執掌的朝廷為敵,必須亡命天涯不說,也會禍及親族。估計那時的陳宮還沒有妻小,所以無慮。至於老母,從後來的情況看,他是不怕人殺的。因為誰殺他老母妻子就是不孝不仁自毀英名。《三國誌·魏書·呂布傳》:太祖之禽宮也,問宮欲活老母及女不?宮對曰:“宮聞孝治天下者不絕人之親,仁施四海者不乏人之祀,老母在公,不在宮也。”太祖召養其母終其身,嫁其女。既無後顧之憂,那麽跟隨曹操出逃當然只能是出於表面的忠義和內裏蠢蠢欲動的功業之心了。為了早日建功立業,等待多時的陳宮怎會白白錯過,他要親自守著自己的政治投資,為其出謀劃策,平定天下,在其中恪盡忠義,實現儒臣的功業人生。
糟糕的是,小說殘忍地用曹操的那句忘恩負義的名言終結了陳宮的黃粱美夢。呂伯奢壹家的鮮血無情地預告陳宮:救曹不僅不得好報而且甚至死得不明不白。如此壹來,隨曹只是不智之舉,不僅不能建功立業名揚四海而且隨時會有無端的性命之憂。必須中止長遠的政治企圖,棄之而去。有人說電視劇裏陳宮殺曹時的猶豫是因為怕殺曹違背了大義,此說當然有理,但還要補充的是:已經完成義舉壹半的陳宮實在不願自己親手毀掉自己的功業。交由別人毀去或者終被成就再與其無幹,也就不會使自己再面臨道義的難題,棄劍而去正是任由天定的意思。曹操顯然是看透了陳宮作為儒生的這種道德困境和心理弱點,看劍時才有那會心壹笑。
補:
《三國誌·呂布傳》裴松之註《典略》:陳宮字公臺,東郡人也.剛直壯烈,少與海內知名之士皆相連接.及天下亂,始隨太祖,後自疑,乃從呂布,為布畫策,布每不從其計.下邳敗,軍士執布及宮,太祖皆見之,與語平生,故布有求活之言.太祖謂宮曰:"宮臺.卿平常自謂智計有余,今竟何如?"宮顧指布曰:"但坐此人不從宮言,以至於此.若其見從,亦未必為擒也.''太祖笑曰:"今日之事當雲何?"宮曰:"為臣不忠,為子不孝,死自分也."太祖曰:"卿如是,奈卿老母何?"宮曰:"宮聞將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親,老母存否,在明公也."太祖曰:"若卿妻子何?"宮曰:"宮聞將施仁政於天下者不絕人之祀,妻子之存否,亦在明公也."太祖未復言.宮曰:"請出就戳,以明軍法."遂趨出,不可止.太祖泣而送之,宮不還顧.宮死後,太祖待其家皆厚於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