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君子實在太辛苦,吃虧上當的大多是這類人。《孟子·萬章上》講過這麽壹個故事:有人送了條魚給子產先生,子產著人放在池子裏餵養,結果下人將魚烹來吃了,而後對子產說,這條魚本來放在水裏的,但遊著遊著,忽然不見了。可愛的子產先生連聲說:“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意思就是這條魚去了它該去的地方。所以,偉大的孟子先生給這件事下了個定語:“君子可欺之以方。”
聖人說: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和小人,本來就水火不相容,是妳死我活的較量。如今可好,是君子就要坦蕩蕩,也就是說君子不能跟小人壹般見識。此外,君子務本、慎獨、不黨,又如何與精於權術、善於結黨營私的小人對抗。
既然君子可欺,和君子在壹起,自然就難免要跟著受些窩囊氣。如此壹來,自覺或不自覺的,大家都不與君子沾邊了,久而久之,君子便成了孤家寡人。
再來看那些庸庸碌碌的小人,這些人大多是沒有什麽真才實學的,卻憑著能把鹹魚說得遊水的本領春風得意。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學做事必須先學做人。但事實又是怎樣呢?自古以來,會做事的終究不如會做人的,四處碰壁、歷盡坎坷的必定是正直、無私的君子;左右逢源、飛黃騰達的則多是無能、奸佞的小人。
翻開中國歷代的經史典籍,聖人賢者誨語諄諄,無壹不是在教人如何為人處世,卻很少見到教人如何做事的。似乎也借此向世人表明,只要會做人,就不愁沒有美好的前途。
君子在前方建功立業,背後卻常有冷槍來襲,即使有再大的本領,也當不得後院的壹場大火。而小人卻只需要壹個諂笑、壹句讒言、壹記馬屁,就足以勝過君子的百般辛苦。
君子壹言不合即拍案而起,小人善於偽裝不露聲色。得罪了君子,我們還知道因何得罪,如何修補。得罪了小人,卻往往讓我們如墜雲霧山中,百思不得其解。得罪了君子,反而結識了壹位朋友,君子只認理、不記仇,事情過了便不留痕跡。得罪了壹個小人,便多了壹群敵人,從此壹刻也不得安寧。故此,便有了寧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的說道。
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是人欺軟怕硬的本性和攀龍附鳳的習慣心理使然。然而,當這壹切成為習慣和自然,道德的重建便成為必然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