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名言警句 - 八年級上冊語文《短文兩篇》教案三篇

八年級上冊語文《短文兩篇》教案三篇

#教案# 導語《答謝中書書》表達了作者沈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賞美景的得意之感。《記承天寺夜遊》表達了作者微妙復雜的心情。話中有詩,意蘊深遠。 無 我整理了八年級上冊語文《短文兩篇》教案三篇,希望對妳有幫助!

篇壹

教學目的: 1.掌握常用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2.品味優美語言,理解作品意境,體會文章蘊含的思想感情。

3.指導朗讀,熟讀成誦,培養學生的文言語感。

教學重點:積累文言詞語,學習寫景狀物的方法。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美的意境,體會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品味文章畫面的精美、語言的精練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學生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壹課時

師生***同賞讀《答謝中書書》。以背誦為突破口,指導學生美讀課文;在反復誦讀中,整體感知文意;激發學生的想象,再現畫面,引導學生感受文章的詩情畫意;深入研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壹、回憶舊知,導人新課

1.古人雲“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山水景物曾經引起了古今無數文人墨客的無限情思,請同學們搜索自己的記憶庫,背誦壹些描寫祖國壯麗山河的詩文。(《望嶽》、《沁園春雪》、《與朱元思書》、《湖心亭看雪》等)今天我們又將壹起欣賞壹篇六朝山水小品名作《答謝中書書》。

(以回憶詩詞導入可以鞏固所學,也可以調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幫助他們入境。)

2.學生自己書寫標題,解題,了解作者的有關情況。

書即書信,古人的書信又叫“尺牘”或日“信劄”,是壹種應用性文體。

有關作家作品介紹:齊高帝曾經召陶弘景進宮陪伴太子讀書。後來,陶弘景遠離塵世,隱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陰陽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氣象。梁武帝繼位後,他“禮聘不

出”。因此,每逢有兇吉、祭祀、征討大事,朝廷都要派人進山向他請教,故稱他為“山中宰相”。陶壹生好松。每當輕風吹拂松枝,發出“沙沙”的聲響時,他就像聽到fllI樂壹樣如癡如狂。有時,他竟壹人進山,專去聽山野松濤之聲,人又稱之“仙人”。

謝中書即謝征,字元度,陳郡陽夏人,曾作中書鴻臚,所以稱之為謝中書。陶弘景給謝征的這封回信,稱道江南山水之美,筆籠山川,紙納四時,文辭清麗,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把書寫標題及解題的權利教給學生,教師從旁補充,意在強化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壹意識。)

二、反復誦讀,師生探討背誦的方法

1.指名讀,弄懂字音,大致把握駢文的朗讀節奏。

2.教師有感情地背誦全文。

3.教師提問:根據妳們學習文言文的經驗,如若要求大家很快將短文背下來,妳有什麽好辦法?

教師總結:翻譯記憶法(在讀懂詞句含義的基礎上記憶); 情境再現法(將內容想象為豐富的畫面方便記憶);舉綱張目法(抓住文章脈絡記誦,就能條理清晰地記住全文內容);關鍵詞句記憶法(抓住句中壹些關鍵的字詞帶動全句的記憶)。

學生的回答大多是自己的經驗之談,可能概括性不強,教師要善於將學生的回答加以提升明確。

師:學無定法,關鍵是適合自己。今天咱們不妨用這些辦法來學習這篇小品,看看最適合妳的方法是什麽?

(這壹環節為全堂課的學習定下主調,以誦讀作為學習的主旋律,將文言文的背誦作為教學目標,旨在引導學生克服畏懼文言背誦的心理,同時指導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與規律。)

三、利用翻譯記憶法,初背全文

1.學生結合課下註釋,疏通文意。

學生圈點短文中的重點字詞,結合註釋翻譯全文。如有拿不準的可以與同桌商量,仍然無法解決的可以直接寫在黑板上老師預留的地方。

2.教師明確重點字詞。

五色交輝:交相輝映 曉霧將歇:消散 夕陽欲頹:墜落 四時俱備:都 能與其奇者:參與;傑出

3.請壹個小組接龍翻譯短文。

4.學生嘗試背誦短文。(若不能背可以讀文)

(這壹環節其主要目的仍是落實文言字詞的積累,為學生打好紮實的文言基本功打基礎。)

四、品讀短文,感受文字魅力,再背短文

1.理清短文結構層次,嘗試背誦短文。

師:有的同學記性不錯,已經背的八九不離十,有的同學還需努力。為了方便記憶,我們不妨壹起看看作者是按怎樣的思路來寫的。

“山川之美,古來***談”總領全文,從古至今,以“***談”概說人人皆愛,以“美”點明全文中心。當中部分則具體敘寫山川之美。最後殿以“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先以感嘆總括前文,復以名人證實此說。這樣,首尾呼應,議敘結合,使文章主體部分更為鮮明突出。文中的寫景部分,先仰視“高峰人雲”,再俯瞰“清流見底”,復平看“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後又分“曉”與“夕”兩層來寫,壹句壹景,壹景壹意,次序井然。

2.合作學習,賞讀語言,美讀全文。

①分小組承接任務,小組合作***同描繪美景,賞析重點詞語。

師:已經有更多的同學可以背誦短文了,可是我的遺憾是這樣壹篇漂亮的文章我們卻還沒有讀出情味,讓它煥發出生命。現在,讓我們插上想象的翅膀,去描繪文中抒寫的美景,讓文字美起來。

②集體交流各小組討論成果,創造意境,描摹美景。

“高峰人雲,清流見底”。山水相伴相映,神采煥然,情味盎然。這裏是“高峰人雲”。峰,其形峻峭;入雲,高人天際。山下是“清流見底”。水流迤邐,清明澄澈。峰高水清,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相映成趣。

“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石巖壁立千仞,五色爭輝,眾彩紛呈,熠熠耀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間雜其中,就如五彩錦緞上綴以碧玉翡翠,頓成奇觀。兩岸猶如懸著兩幅錦幛,上有藍天作背景,下有流水為襯托,且倒影入清流,景象絢麗動人。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陽欲頹,沈鱗競躍”。早晨,先是白霧繚繞,繼而是如絮如帶,再而是似煙似縷,最後不見霧紗,只見晨曦,猿啼鳥鳴,眾音齊會,生機勃勃。傍晚,紅日西沈,暮靄罩山,飛鳥歸林,猿猴息樹,山色蒼茫,這時原來潛遊水底的魚飛躍而出,靜中見動,寂中現響,別具意趣。

③各自在音樂中嘗試美誦全文。

(這壹環節旨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引導學生走進文字,理解文章所創造的意境。)

五、小組競賽,美誦短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1.小組接龍訓練背誦短文,推出壹名組員參加比賽。

2.小組間開展競賽,有感情地背誦全文。

評價標準:字音準確,抑揚頓挫自然妥帖,感情充沛,能給人美的享受。

輔助手段:教師提供壹些樂曲供學生自由選擇。

3.在評點中自然總結出文中所體現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達了作者沈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賞美景的得意之感。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開頭寫“山川之美,古來***談”,這個“美”字,是山川風物的客觀形態,也是作者對山川風物的審美感受,“實欲界之仙都”,將在山水之中飄飄欲仙的自得之態表露無疑。“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帶有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於言表。

(這壹環節以多種形式的誦讀來調動學生誦讀的熱情,同時啟發學生準確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並運用壹定的誦讀技巧將之表現出來。當短文在學生的誦讀中煥發出生命的時候,文言的魅力就以最恰當的方式感染了學生。)

六、布置作業

1.背誦短文

2.預習《記承天寺夜遊》。

篇二

 師生***同賞讀,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品味語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復雜微妙的思想感情。

壹、檢查預習成果,疏通文意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大聲朗讀課文,借助頁下註釋,讀準字音。

2.反饋預習情況。向大家推薦認為值得積累或要引起註意的字詞。提出自己拿不準的字詞請求幫助。

教師提示壹些重要詞語,幫助學生理解文句。

①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念:想 遂:於是,便 至:到

②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蓋:原來

③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但:只

3.請學生翻譯全文,要求其余學生能做出中肯評價。

4.全班齊讀短文,要求字音準確,句讀恰當。

(考慮到本文篇幅不長且難於理解的字詞不多,因此本文對於文言基礎知識的落實以交流預習成果的形式展開,這樣可以有更多的時間用於誦讀,體會作者情感,同時也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文言的興趣及能力。)

二、介紹作者,了解寫作背景

1.請同學說說對蘇軾的了解。

蘇軾是北宋的文學家、書畫家。工詩擅詞,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視百代”的稱譽。《記承天寺夜遊》寫於他謫居湖北黃州之時。

2.教師補充對蘇軾的看法。

師:關於蘇軾,剛才大家都說了,蘇軾的壹生比之常人的壹生應該說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樂,而我們很多人平平常常地過日子,卻說人生無趣。看來他們真的該好好地學壹學蘇軾,問問他為什麽能過得如此快樂。今天我們來學習壹下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希望下課的時候大家能從蘇軾這裏獲得使人生快樂的真諦。

(這壹環節花了較多時間讓學生了解蘇軾,壹方面是便於學生更好地學習本文,體會作者的情感,另壹方面蘇軾是中國文學舉足輕重的人物,多些介紹可以豐富學生的文學素養,激發他們閱讀文學作品的興趣。)

三、難句解疑,體會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1.文中哪壹個詞可以讓我們看出蘇軾此時的處境?如何理解“閑人”壹詞的含義?蘇軾心情如何?

蘇軾以犯人身份貶黃州,無薪俸,故租50畝荒地經營。有詩日:“不令寸土閑,饑寒未知免。”“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今年刈草蓋雪堂,日炙風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為口忙”之旬。蘇軾要養活壹家老小,好像很忙啊。要開荒種地,要種麻植桑,還要造房子,為糊口奔忙。他是閑人嗎?

大致明確“閑人”的含義。

“閑人”,即清閑的人,這裏並非是指閑極無聊、無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著復雜的意味。這裏的“閑人”指具有閑情雅致的人。

2.從文中哪些詞句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

提示學生揣摩下列句子,邊讀邊品,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麽樣的思想感情。

①月色人戶,欣然起行。

見“月色如戶”,則“欣然起行”,歡欣之情,溢於言表。

②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提示:為什麽獨尋張懷民?

補充資料:張懷民,1083年貶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張懷民雖屈居主簿之類的小官,但心胸坦蕩,絕不掛懷於貶謫之事,公務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處逆境而無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③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

“亦”字顯示出“心有靈犀壹點通”,同好相知的喜悅。相知好友相攜同步漫遊賞月,流露出十分恬適的心緒。

④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考慮作者當時的處境。“閑”相對於“忙”來說的,由於貶官謫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時公務纏身。壹個“閑”字包含著作者幾多感慨,有貶謫的悲涼,有失意的落寞,有自我排遣的達觀,還有悠閑賞月的欣喜。

3.學生齊讀四句話,體會作者復雜的思想感情。

(這壹環節直接從“閑人”壹詞切入,在整體把握作者情致的基礎上,再逐句抓住重點字詞品讀作者的情感。教學中,始終要將讀和悟緊密結合,並且教師要努力營造出良好的交流探究的氣氛。)

四、品味寫景的妙處

1.“壹切景語皆情語”,有這樣壹種賞景的心情,看看作者眼中的景致又是如何。請大家找出文中描寫月色的句子,有表情地誦讀。

(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提問:全句無壹“月”字,而又無壹字不在寫“月”,請分析這樣寫的妙處。

學生想象畫面,思考。

明確:先寫月色,“積水空明”,壹泓積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見月色之明;繼寫水中之物,“藻、荇交橫”,縱橫交錯,搖曳生姿,可以推想見月色之美;而積水空明和藻、荇交橫,相映生色,互相烘染,就平添了月夜夜遊的美景了。最後點出“蓋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見月色之濃。夜遊因月而起,處處扣月;寫月又不濃墨重彩,而是輕點幾筆,境界全出;寫月,不明寫,而從竹柏影人手。作者無疑是詠月的丹青妙手,這壹幅月夜小景確實美妙絕倫。

3.學生背誦此句。

(這壹環節旨在引導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賞析文中景物描寫,學習作者寫景狀物的高超技巧。)

五、反復誦讀,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

1.王國維說:“壹切景語皆情語。”作者描繪的美景中哪壹個詞最能體現出作者當時的心情呢?讀寫景句子。

抓住“空明”突出心的幹凈、澄澈如水。

2.心靜如水,多好的評價啊。設若教師在作者寫景的基礎上續壹句詩文,大家來看看哪壹句最合適。

①叢中蛙鳴壹片。②院外遙聞幾聲狗吠。③幾處納涼人笑語陣陣。④空中流螢飛舞。

(學生先獨自思考,然後小組交流探究。)

師:正如大家的意見,因為蘇軾描寫的夜景是寧靜淡雅的,這4句中任何壹句添加進去,都打破了這種氣氛。作者在這時候的心情就像他描寫的景色壹樣寧靜、深遠。

3.指導朗讀,學生嘗試有感情地背誦全文。

①討論本文應該用怎樣的語氣、語調,讀出怎樣的情味?

②有感情地背誦短文。

(這壹環節旨在探討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主要通過小組探究的方式來進行。創設壹個續寫的情境,學生通過交流、爭論、思考、分析、選擇來體味文章的意境,進而進壹步理解作者當時的心境。)

六、聯系現實,體會作者情感

1.徜徉於兩篇美文中,我們也由衷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在現實生活中,其實大家也經常有機會接近大自然,為什麽我們的眼中卻不曾發現這樣的美景?常人有什麽雜念呢?或者說心裏忙什麽呢?

(學生聯系自我,結合現實自由做答。)

2.司馬遷有句名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世人往往利欲熏心,心被名利塞住了,心盲了,致使有眼無珠看不到美景。蘇軾正是因為不汲汲於名利,所以才能“閑”啊。我們來看看外國人對蘇軾的評論吧,大家壹起念。

2000年,法國《世界報》評論蘇軾:“居廟堂之高,心憂黎民,勤於政務;處江湖之遠,盡職盡責,為善壹方。在朝期間,他直言敢諫,不懼權貴;在貶期間,他抗洪滅蝗,賑貧救孤,頗多政績。他俯仰無愧於天地,心無名利雜念,遂有閑心領略江山風月,寫下無數傳世傑作。”

3.教師小結:

現在讓我用三句話來總結壹下這篇文章。第壹句,雕刻大師羅丹說的:“美,是到處都有的!”這句話相當於文中哪壹句?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

第二句,蘇軾告訴我們: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這句話相當於文中哪壹句?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第三句,蘇軾告訴我們,要“胸中廓然無壹物”。這句話相當於文中哪壹句?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德國有位大詩人荷爾德林說過: “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生活中到處都有詩意,到處都有美。我希望同學們能好好地去領略生活。阿爾卑斯山谷中有壹條公路,兩旁景物極美,可惜人們只是匆匆而過。後來有有心人在路邊插了壹個標語牌,上寫大字:“慢慢走,欣賞啊!”在此,我也送給大家壹句話:“慢慢走,欣賞啊!”讓我們把這句話也放在我們人生的路標上,讓我們都像蘇軾壹樣豁達,有壹個詩意的人生。

4.全班有感情地背誦全文。

(本環節主要是想喚起學生的體驗,讓學生感受到人擁有樂觀的心態的可貴,在情感上與作者產生***鳴。最後的小結旨在引導學生明確美是無處不在的,關鍵是用什麽樣的心境去感受,用怎樣的方式去發現。啟發學生能以正確、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

七、布置作業

1.誦讀兩篇短文。

2.這兩篇短文意韻雋永,富有詩情畫意,就其中壹篇寫壹段讀後感。

篇三

 教學目標

1、反復誦讀,讀出文章韻味,並積累壹些文言字詞。2、品味文中意境優美的寫景句子,學習景物描寫的方法。3、體會作者的特殊心境,感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學情分析

《記承天寺夜遊》表達了作者微妙復雜的心情。話中有詩,意蘊深遠,適合學生的誦讀學習。學生經過近兩年的學習,對於文言文的閱讀與學習已初步形成了壹定的學習方法,但對文言文閱讀分析還不夠到位,特別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懷的文言文,講解本文時,要註意引導、啟發學生的思維,並努力創設情景,以誦讀為主,激發學生興趣,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能夠在讀中思、讀中品、讀中悟。

重點難點

1、品味文中意境優美的寫景句子。2、體會作者的特殊心境,感悟作者的人生態度。

教學過程

壹、導入新課。

月在古詩裏給人的感覺是溫柔多情的。要麽象征著團圓,要麽暗示著分離,總能給人壹種淡淡的清涼的味道。而這正迎合了歷代文人的雅興,所以,文人學者們常借月亮來抒寫自己的情懷。同學們,妳們知道哪些借月抒懷的詩句嗎?指名吟誦,然後顯示圖片齊誦。

二、吟讀課文,讀出文言味道。

1、播放音頻朗讀。2、生自由讀,顯示初讀要求。3、指名試讀,並指名評價(從字音、節奏等方面來進行點評)。4、師指導讀,重點指導如何讀出文言的味道。5、再指名讀,全班齊讀。

三、譯讀課文,積累文言詞匯。

1、顯示要求。2、結合課下註釋譯讀課文,標出疑難字詞。3、生質疑。4、師檢測。(1)重點文言詞,搶答。(2)重點語句理解。指名翻譯,小結譯句方法。5、開火車譯讀全文。

四、賞讀課文,體會寫景之妙。

過渡:齊讀標題,並指名說說標題的意思。

標題概括了文章內容,究竟是怎樣的月色讓原本打算睡覺的作者忍不住起來散步呢?

1、出示描寫庭中月色的句子。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2、學生自選角度賞析,師巡視並給予適當的指導。(1)從修辭手法的角度,富有表現力的字詞角度,表達的情感角度等去賞析。(2)閉目想象當時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繪成的“畫面”,用“步於中庭,目光所及,……”這樣的句式來描繪月景圖,品析文章寫景的妙處。

3、交流提升:假設①:當學生想象和描述的畫面出現偏離。比如,學生把藻荇當成真的,這樣描繪“步於中庭,目光所及,皎潔的月光灑滿整個庭院,庭院中水池裏的水草交錯縱橫。”歸納方法:翻譯入手,扣詞展開。如扣緊“如”“空明”、“交橫”等詞。同時提示這裏用到層層比喻的修辭手法。假設②:學生的想象單薄。例如,僅從字面翻譯。歸納方法:調動感官,合理想象。如從動靜、明暗、點面、線條等角度,調動視覺、聽覺、觸覺、心中的感覺等感官來描繪文字繪成的“畫面”之美。

4、朗讀指導:放慢語速,放低語調。讀出夜遊承天寺的壹點寧靜的味道。

五、品讀課文

,感悟作者心境過渡:試想在這樣清幽寧靜的環境中散步,作者的心情如何?妳能從文中找到依據嗎?(這時學生應該能品出欣喜和悠閑)此時再順勢引導:但這些只是作者表面的情感,實際上作者當時的內心情感要更復雜。文中就有壹句話抒發了作者的情感,找出來並體會壹下。

1、出示抒情句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2、簡介作者蘇軾過渡:如此才華橫溢的蘇軾在政治上有怎樣的遭遇呢?

3、聯系背景,觀看視頻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合作學習。探究:理解“閑人”的含義?談談妳的感受。

4、交流展示小組學習成果,師引導提升,突破難點:提示:①生活清閑。蘇軾當時因烏臺詩案被貶謫到黃州擔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是壹個有職無權的閑官。張懷民也是被貶謫到黃州,掛了壹個閑職。他們“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所以清閑。②閑情雅致。有閑情雅致的:並不是所有清閑的人,都會有如此雅興。現代生活中有很多閑人,他們寧願把時間擲在搓麻將、玩遊戲之上,是想不到安靜喜悅地賞月的。可見,這裏的閑還是“閑適”的閑、“閑情雅致”的閑。

5、結合上面的學習收獲,朗讀課文,讀出文章的情味。朗讀指導

1)拉長字音,品味情感。如:“念--無與為樂者”,有壹點寂寞之感;“蓋--竹柏影也”,有壹點興奮:“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有壹點感慨。

2)放慢語速,放低語調。讀出夜遊承天寺的壹點寧靜的味道。如讀月下寫景段

3)節奏輕快,淡淡喜悅。如: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寄情自然,見月則喜,月色如水,慶幸喜悅。)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見到好友,竟也沒睡,興致大增。)蓋竹柏影也。(融進自然,心情閑適,恍然大悟,心情暢和。)(新課標要求“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 “在閱讀時努力做到知人論世”,鼓勵學生“積極地、富有創意地建構文本意義”。為了突破本文 “解讀作者復雜情感”這壹難點,遵循“三個壹”理念:壹個基本切入點--閑人,觀照寫作背景;壹顆人文心靈:關註人性需要;壹雙自己的眼睛:尊重多元解讀)

六、推薦閱讀蘇軾的詞《水調歌頭》過渡:蘇軾抒懷的作品還有壹篇許多,老師給大家推薦壹首老師挺喜歡的詞。蘇軾在中秋月圓之夜抒發對胞弟的思念,並表達對天下間所有離別的人的美好祝願。(請欣賞動畫視頻朗讀)

七、課堂小結同學們,《記承天寺夜遊》不僅是壹幅清閑淡雅的水墨畫,是壹顆即使在不平遭遇中仍然用壹顆恬淡的心靈去欣賞生活中的美的敏感心靈,更是壹種飽經憂患仍然對社會和人生保持熱情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是壹種“寵辱不驚,閑看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觀天外雲卷去舒”的曠達情懷……盡管千年的時空相隔,使我們無法與蘇軾握手相擁,但人性中豁達、樂觀等美好的心態卻是我們***同的追求!漫漫人生長路,我們也許會遭遇逆境,身處低谷,那時,請妳記住承天寺夜遊,記住蘇軾。願我們的心靈永遠澄澈明凈!願我們的人生更加豁達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