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名言警句 - 文言文民與官

文言文民與官

1. 文言文的官職名和地名

壹,三公制度, 三公是指丞相,禦史大夫,太尉。

***同行使宰相的職權,協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務,參與中央 *** 的行政決策,並負責具體的執行。 1,丞相 丞相居百官之首,俸祿最高,掌佐天子,助理萬機。

西漢初期,丞相具有選用官吏之權,有彈劾百官和執行誅罰的權力,有主管郡國上計和考課之權,有總領百官朝議和奏事之權,有封駁皇帝詔令和諫諍之權,凡有重要的政事,如立新君,立儲,封贈,賞功,罰罪等事,以及財政,選舉,民政,法律,禮制,邊事等方面的重大的事,往往是由皇帝委托丞相主持,召集百官集議,集議的結果由丞相領銜上奏於天子,再由皇帝和丞相***同決策定議。 丞相府的官員和掌職及俸祿如下: 丞相,金印紫綬,秩俸萬石。

丞相司直,輔佐丞相,檢舉不法,秩俸千石。 丞相長史,輔佐丞相,督率諸吏,處理各種政務,秩俸比千石。

丞相征事,秩俸比六百石。 丞相史,秩俸四百石。

丞相少史,秩俸三百石。 東曹掾,領郡國事,主長史的任命,外出督州郡,秩俸比四百石。

西曹掾,領百官奏事,主府中吏之進退,秩俸比四百石。 議曹,主謀議事。

辭曹,主評訟事。 奏曹,主章奏事。

賊曹,主盜賊事。 決曹,主罪法事。

集曹,主簿計事,秩俸比三百石。 戶曹,主民戶祭祀農桑事。

法曹,主郵驛科程事。 尉曹,主卒徒轉運事。

倉曹,主倉谷事。 兵曹,主兵事。

金曹,主錢幣鹽鐵事。 計相,主郡國上計事。

主簿,省錄眾事。 侍曹,主通報事。

2,太尉 太尉是朝中僅次於丞相的官職,專掌武事,地位和丞相相同,為最高的武官職位,秩俸萬石,金印紫綬。官吏主要有長史和主簿。

3,禦史大夫 禦史大夫主要行使副丞相的職權,是丞相的助理,對包括丞相在內的百官公卿的壹切行政活動進行監察,三公中地位最低,秩俸是中二千石,銀印青綬。 二,九卿制度 九卿是指太常,光祿勛,衛尉,太仆,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九個機構。

同時執金吾,大長秋,將作大匠的地位和秩俸都與九卿相同,因此把他們和九卿統稱為諸卿。京北尹,右扶風,左馮翊是三輔即京師地區的地方行政長官,有資格參加朝議,具有高與壹般郡國長官的特殊地位,因此也得以列於諸卿。

1,太常 太常原名為奉常,漢朝景帝時改名為太常。掌宗廟事,壹般不參加具體的行政事務,是九卿之首。

屬官主要有太史,太樂,太祝,太宰,太蔔,太醫六令丞,博士祭酒以及諸廟寢陵園,機構復雜,編制龐大。 太常機構的官吏,俸祿,印件及其掌職如下: 官名 秩俸 印件 掌職 太常卿, 秩俸中二千石,銀印青綬,掌宗廟禮儀。

太常丞, 秩俸千石, 銅印黑綬,掌凡祭祀及行禮之事,總署曹事,典諸陵邑。 贊饗,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掌贊天子。

禮官大夫, 千石至六百石,散職無印,是太常禮儀顧問。 太常掾, 秩俸四百石, 銅印黑綬,助太常丞。

掌故,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主政事。 均都長丞, 主山陵上槁輸入。

都水長丞, 主宗廟陵園治水堤。 曲臺署長, 主典臺殿事。

太史屬官: 太史令,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掌天時,星歷。 太史丞, 秩俸四百石, 銅印黑綬,輔佐太史令。

侍詔, 秩俸二百石, 分掌星歷,龜蔔,請雨事。 治歷, 主歷法。

太常掾, 秩俸四百石, 銅印黑綬,助太常丞。 掌故, 秩俸二百石, 主故事,掌歷史上國家祭祀,喪娶事。

大典星, 掌星歷。 望氣佐, 主望氣。

明堂丞, 秩俸二百石, 銅印黃綬,掌守明堂。 靈臺丞, 秩俸二百石, 銅印黃綬,掌守靈臺。

靈臺侍詔, 分掌星,日,天象,鐘律之事。 太樂屬官: 太樂令,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凡國祭祀,掌請奏樂及大饗用樂之事。

太樂丞, 秩俸四百石, 銅印黑綬,太樂令助手。 員吏, 秩俸百石, 太樂丞手下的具體辦事者。

樂人八佾舞, 凡祭祀時為之樂舞。 太祝屬官: 太祝令,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凡國祭祀時掌讀祝詞及迎送諸神。

太祝丞, 秩俸四百石, 銅印黑綬,掌祝小神事。 員吏, 秩俸百石至鬥食, 協助令,丞。

祝人, 祭祀時司告鬼神的人。 宰人, 主廚。

太宰屬官: 太宰令,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凡國祭祀時掌陳饌具。 太宰丞, 秩俸四百石, 銅印黑綬,掌宰工鼎俎饌具之物。

明堂丞, 秩俸二百石, 銅印黑綬,凡國祭祀掌明堂饌具。 員吏, 百石至鬥食, 太宰丞下具體辦事者。

宰人, 主廚。 屠者, 主屠牲。

衛士, 主警衛。 太蔔屬官: 太蔔令,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國有大事時主蔔問。

太蔔丞, 秩俸三百石, 銅印黃綬,助佐太蔔令。 員吏, 具體辦事者。

太醫屬官: 太醫令,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掌醫藥。 太醫丞, 秩俸四百石, 銅印黑綬,掌醫藥。

太醫 掌醫藥。 諸宗廟寢屬官: 令,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守宗廟,掌案行掃除。

食監,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主食官令號。 丞, 秩俸四百石, 銅印黑綬,助令守廟。

校長, 秩俸四百石, 銅印黑綬,主宗廟寢兵戎盜賊事。 監丞, 秩俸三百石, 銅印黃綬,食監助手。

中黃門, 食監助手。 寢陵園食官屬官: 廟郎, 主宗廟。

寢郎, 主守寢。 園郎, 主守園。

員吏, 衛士, 主諸廟陵園警衛。 博士屬官: 祭酒,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主教育。

博士, 秩俸比六百石, 掌教。

2. 文言文中對應的古代官職名

壹,三公制度, 三公是指丞相,禦史大夫,太尉。

***同行使宰相的職權,協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務,參與中央 *** 的行政決策,並負責具體的執行。 1,丞相 丞相居百官之首,俸祿最高,掌佐天子,助理萬機。

西漢初期,丞相具有選用官吏之權,有彈劾百官和執行誅罰的權力,有主管郡國上計和考課之權,有總領百官朝議和奏事之權,有封駁皇帝詔令和諫諍之權,凡有重要的政事,如立新君,立儲,封贈,賞功,罰罪等事,以及財政,選舉,民政,法律,禮制,邊事等方面的重大的事,往往是由皇帝委托丞相主持,召集百官集議,集議的結果由丞相領銜上奏於天子,再由皇帝和丞相***同決策定議。 丞相府的官員和掌職及俸祿如下: 丞相,金印紫綬,秩俸萬石。

丞相司直,輔佐丞相,檢舉不法,秩俸千石。 丞相長史,輔佐丞相,督率諸吏,處理各種政務,秩俸比千石。

丞相征事,秩俸比六百石。 丞相史,秩俸四百石。

丞相少史,秩俸三百石。 東曹掾,領郡國事,主長史的任命,外出督州郡,秩俸比四百石。

西曹掾,領百官奏事,主府中吏之進退,秩俸比四百石。 議曹,主謀議事。

辭曹,主評訟事。 奏曹,主章奏事。

賊曹,主盜賊事。 決曹,主罪法事。

集曹,主簿計事,秩俸比三百石。 戶曹,主民戶祭祀農桑事。

法曹,主郵驛科程事。 尉曹,主卒徒轉運事。

倉曹,主倉谷事。 兵曹,主兵事。

金曹,主錢幣鹽鐵事。 計相,主郡國上計事。

主簿,省錄眾事。 侍曹,主通報事。

2,太尉 太尉是朝中僅次於丞相的官職,專掌武事,地位和丞相相同,為最高的武官職位,秩俸萬石,金印紫綬。官吏主要有長史和主簿。

3,禦史大夫 禦史大夫主要行使副丞相的職權,是丞相的助理,對包括丞相在內的百官公卿的壹切行政活動進行監察,三公中地位最低,秩俸是中二千石,銀印青綬。 二,九卿制度 九卿是指太常,光祿勛,衛尉,太仆,廷尉,大鴻臚,宗正,大司農,少府九個機構。

同時執金吾,大長秋,將作大匠的地位和秩俸都與九卿相同,因此把他們和九卿統稱為諸卿。京北尹,右扶風,左馮翊是三輔即京師地區的地方行政長官,有資格參加朝議,具有高與壹般郡國長官的特殊地位,因此也得以列於諸卿。

1,太常 太常原名為奉常,漢朝景帝時改名為太常。掌宗廟事,壹般不參加具體的行政事務,是九卿之首。

屬官主要有太史,太樂,太祝,太宰,太蔔,太醫六令丞,博士祭酒以及諸廟寢陵園,機構復雜,編制龐大。 太常機構的官吏,俸祿,印件及其掌職如下: 官名 秩俸 印件 掌職 太常卿, 秩俸中二千石,銀印青綬,掌宗廟禮儀。

太常丞, 秩俸千石, 銅印黑綬,掌凡祭祀及行禮之事,總署曹事,典諸陵邑。 贊饗,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掌贊天子。

禮官大夫, 千石至六百石,散職無印,是太常禮儀顧問。 太常掾, 秩俸四百石, 銅印黑綬,助太常丞。

掌故,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主政事。 均都長丞, 主山陵上槁輸入。

都水長丞, 主宗廟陵園治水堤。 曲臺署長, 主典臺殿事。

太史屬官: 太史令,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掌天時,星歷。 太史丞, 秩俸四百石, 銅印黑綬,輔佐太史令。

侍詔, 秩俸二百石, 分掌星歷,龜蔔,請雨事。 治歷, 主歷法。

太常掾, 秩俸四百石, 銅印黑綬,助太常丞。 掌故, 秩俸二百石, 主故事,掌歷史上國家祭祀,喪娶事。

大典星, 掌星歷。 望氣佐, 主望氣。

明堂丞, 秩俸二百石, 銅印黃綬,掌守明堂。 靈臺丞, 秩俸二百石, 銅印黃綬,掌守靈臺。

靈臺侍詔, 分掌星,日,天象,鐘律之事。 太樂屬官: 太樂令,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凡國祭祀,掌請奏樂及大饗用樂之事。

太樂丞, 秩俸四百石, 銅印黑綬,太樂令助手。 員吏, 秩俸百石, 太樂丞手下的具體辦事者。

樂人八佾舞, 凡祭祀時為之樂舞。 太祝屬官: 太祝令,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凡國祭祀時掌讀祝詞及迎送諸神。

太祝丞, 秩俸四百石, 銅印黑綬,掌祝小神事。 員吏, 秩俸百石至鬥食, 協助令,丞。

祝人, 祭祀時司告鬼神的人。 宰人, 主廚。

太宰屬官: 太宰令,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凡國祭祀時掌陳饌具。 太宰丞, 秩俸四百石, 銅印黑綬,掌宰工鼎俎饌具之物。

明堂丞, 秩俸二百石, 銅印黑綬,凡國祭祀掌明堂饌具。 員吏, 百石至鬥食, 太宰丞下具體辦事者。

宰人, 主廚。 屠者, 主屠牲。

衛士, 主警衛。 太蔔屬官: 太蔔令,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國有大事時主蔔問。

太蔔丞, 秩俸三百石, 銅印黃綬,助佐太蔔令。 員吏, 具體辦事者。

太醫屬官: 太醫令,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掌醫藥。 太醫丞, 秩俸四百石, 銅印黑綬,掌醫藥。

太醫 掌醫藥。 諸宗廟寢屬官: 令,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守宗廟,掌案行掃除。

食監, 秩俸六百石, 銅印黑綬,主食官令號。 丞, 秩俸四百石, 銅印黑綬,助令守廟。

校長, 秩俸四百石, 銅印黑綬,主宗廟寢兵戎盜賊事。 監丞, 秩俸三百石, 銅印黃綬,食監助手。

中黃門, 食監助手。 寢陵園食官屬官: 廟郎, 主宗廟。

寢郎, 主守寢。 園郎, 主守園。

員吏, 衛士, 主諸廟陵園警衛。 博士屬官: 祭酒。

3. 能官能民文言文翻譯

《吳琳能官能民》明鄭瑄

吳公琳入吏部,以致仕家居。上嘗遣使察之。使者潛致公旁舍,見壹農人坐小幾,拔秧布田,貌甚端。使者問曰:“此有吳尚書家何在?”公斂手對曰:“琳是也。”使白狀,上重之,復召為復官。

--《昨非庵日纂》

譯文:吳琳先生進入吏部後,被罷官閑居在家。皇上曾派人來看他。使者悄悄地來到吳公家附近,看到壹個農民坐在小幾上,拔苗種田,樣子很端莊。使者就問道:“這附近有位吳尚書,他家在哪裏啊?”吳公斂手作禮答道:“我就是吳琳啊。”使者回報了這事,皇上很敬重他,又召他做官,官復原職。

註:明朝時,吏部尚書吳琳退休後回到黃岡老家,朱元璋曾派特務偷偷偵察他的活動。

4. 民傭石瑤臣文言文翻譯

民父母·民賊·民傭(亂翻古人筆記之二十四) 父母官之稱源自“召父杜母”的典故。

《漢書?循史傳》載,西漢元帝時,南陽郡太守召信臣為政勤勉有計謀,勸民農桑,“好為民興利”,“百姓歸之,戶口增倍,盜賊獄訟衰止”,被當地人尊為“召父”。《後漢書?杜詩傳》載,東漢武帝劉秀建武七年,南陽郡新任太守杜詩“性節儉而政治清平”,任內造水排、鑄農器、治陂池、拓土田,“郡內比室殷足”,被當地人尊為“杜母”。

“前有召父,後有杜母”,州縣地方長官被尊稱為“父母官”便這樣傳了下來。 古時州縣長官,真也還有些是可視之為民父母的。

《夢溪筆談》載,鄂州崇陽縣“多曠土,民不務耕織,唯以植茶為業”,張姓知縣“令民伐去茶園,誘之使種桑麻”,“至嘉佑中改茶法,湖湘之民苦於茶租,獨崇陽茶租最少,民監他邑,思公之惠,立廟以報之”;農人有“入市買菜者”,知縣召來勸諭說,城裏的居民無地種菜,買菜吃是沒有辦法,“當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種而費錢買菜?”而且毫不客氣地“笞而遣之”,後來當地農家“皆置圃”,並且把壹種菜取名“張知縣菜”。這張知縣,對治下百姓來說,是不是有點嚴父的味道? 康熙二十九年,皇帝下詔“察舉廉吏”,壹***表彰了4個縣令,嘉定令“陸隴其”是其中之壹。

清吳熾昌《客窗閑話》、清錢泳《履園叢話》、清龔煒《巢林筆談》,都記載有陸的事跡。陸斷案時,“以理喻,以情恕,如家人父子調停家事”,境內漸成無訟之風”。

當地有強盜要入境搶劫,陸“戒吏民無動”,“騎馬入盜中”,“諭之曰:‘爾等皆良民,迫於捕逐耳,今令來,欲與爾等***為善,能自新乎?各散還家,貰汝罪;否則,官軍至,無遺類矣。’”強盜們“流涕蒲伏曰:‘公真父母,死生唯命。

’”境內有壹刁民拖欠稅款,騙陸說把女兒賣了再來繳,陸“聞言流涕,戒勿鬻,取俸代完”,結果“眾怒其(刁民)詐,兢毆之幾斃”,“自是民間輸納恐後”。這陸縣令,對治下百姓來說,是不是有點慈母的樣子?清陳康祺《郎潛紀聞四筆》第四卷載有“劉公綢”、“陳公綢”的故事。

橡樹飼蠶篇。“康熙間寧羌牧劉君從山東雇人至州,教民養山蠶,織繭綢,陜省蠶桑之利,由此肇興也。”

時陜西人便將所織繭綢稱為“劉公綢”。“黔省土瘠民貧,惟遵義壹府,農蠶並行,生計較裕。

自乾隆中,山東歷城人陳君來守是郡,見其地青棡樹即山東之槲櫟樹,其葉可飼山蠶,乃捐俸遣丁至山東買取繭種,訪覓蠶師,廣為教導,期年有成,至今利賴。”所織是謂“陳公綢”。

這劉陳二公,對治下百姓來說,是不是壹副埋頭為兒女謀福的忠厚父母形象?可是,官民之間與真的親子之間的關系,卻是有本質區別的。親子之間有天然的、無法割裂的血緣聯系,而官民之間的聯系是“人為”的:直接來看,官是皇帝老兒給民派來的,稍遠壹點說,中國古代的官都是統治階層所種武力之樹上的壹粒果實。

這樣的關系自然是可以割裂的。正因如此,官們背上背著皇帝老兒,背後靠著武力那棵大樹,其實想視民如子便視民如子,不想視民如子,便完全可視民為錢袋或者羔羊。

《巢林筆談》卷四《見利忘害》篇的內容,可作為官民與親子關系之大異的極好佐證:“乾隆二十九年,諸暨令黃汝亮之重征,五十壹年平陽令黃梅之苛斂,俱因其子素預公事,見利忘害,以致身幹重辟,子亦罹刑。”看看,官與子壹起“見利忘害”,所“重征”、“苛斂”之對象,當然是民了。

民賊,從來就沒有少過。 僅《巢林筆談》所記,順手就可錄如下兩則。

《縣令好蝶》篇載,明朝時如臯縣王姓縣令 “性好蝶”,斷案後需要以“笞罪”處罰的被告,只“輸蝶”給他,就可以免除處罰。原告豈不氣結?《官僚疾賑》篇載,雍正十年秋,大概是臺風侵襲,“沿海居民漂沒無算”,災民跑到城市,“或聚於書院門外,枕藉而死者十八九”,“好義之士稍稍賑施”,不料卻“拂長官意”。

官們認為,災民死了“與官無累”,“賑施”卻讓災民“久羈”城裏,使官受累。這種官,哪裏還有人性?清張集馨在不少地方擔任過各種地方官,所著《道鹹宦海見錄》,記下的民賊“事跡”更為詳盡,有的真是聞所未聞。

民向官交糧納稅,正額之外,例有浮收;甘肅等省有所謂“倉糧出陳易新”的名目,倉中陳糧“本不幹潔”,地方官卻“刑驅勢迫,勒令具領”,領的時候已在計量上克扣,還要在陳糧中“攙雜秕稗醜糧”,等到收獲後,民們就得“加息還倉”,“往往二石新糧,不足交壹石舊谷”;四川則有所謂“放炮”的斂財辦法,即 “官將去任,減價勒稅,名曰放炮”,新官到任也“放炮”,“名曰倒炮”,甚至任內故意放出謠言說將去任,也要放炮,美其名曰“太平炮”,放“炮”所得稅款則絕大部分都被私吞。橫征暴斂到了什麽程度啊!而當民們繳不起稅捐租谷,還不清債務時,往往被誣為抗糧、抗捐、抗稅、賴債的刁民,逮捕拷打。

稍有反抗,則橫加匪盜等罪名,濫施酷刑。四川官府設有壹種所謂“卡房”,“大縣卡房恒羈禁數百人,小邑亦不下數十人”,證人“亦拘禁其中”,“ 每日給稀糜壹甌,終年不見天日,苦楚百倍於囹圄”,“通省瘐斃者,每年不下壹二千人”。

成綿。

5. 文言文君道

君 道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人君之道如何?”對曰:“人君之道清凈無為,務在博愛,趨在任賢;廣開耳目,以察萬方;不固溺於流俗,不拘系於左右;廓然遠見,踔然獨立;屢省考績,以臨臣下。

此人君之操也。”平公曰:“善!” 齊宣王謂尹文曰:“人君之事何如?”尹文對曰:“人君之事,無為而能容下。

夫事寡易從,法省易因;故民不以政獲罪也。大道容眾,大德容下;聖人寡為而天下理矣。

書曰:‘睿作聖’。詩人曰:‘岐有夷之行,子孫其保之!’”宣王曰:“善!” 成王封伯禽為魯公,召而告之曰:“爾知為人上之道乎?凡處尊位者必以敬,下順德規諫,必開不諱之門,撙節安靜以借之,諫者勿振以威,毋格其言,博采其辭,乃擇可觀。

夫有文無武,無以威下,有武無文,民畏不親,文武俱行,威德乃成;既成威德,民親以服,清白上通,巧佞下塞,諫者得進,忠信乃畜。”伯禽再拜受命而辭。

陳靈公行僻而言失,泄冶曰:“陳其亡矣!吾驟諫君,君不吾聽而愈失威儀。夫上之化下,猶風靡草,東風則草靡而西,西風則草靡而東,在風所由而草為之靡,是故人君之動不可不慎也。

夫樹曲木者惡得直景,人君不直其行,不敬其言者,未有能保帝王之號,垂顯令之名者也。易曰:‘夫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裏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裏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於身,加於民;行發乎邇,見乎遠。

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君子之所以動天地,可不慎乎?’天地動而萬物變化。詩曰:‘慎爾出話,敬爾威儀,無不柔嘉。

’此之謂也。今君不是之慎而縱恣焉,不亡必弒。”

靈公聞之,以泄冶為妖言而殺之,後果弒於征舒。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吾聞君子不博,有之乎?”孔子對曰:“有之。”

哀公曰:“何為其不博也?”孔子對曰:“為其有二乘。”哀公曰:“有二乘則何為不博也?”孔子對曰:“為行惡道也。”

哀公懼焉。有間曰:“若是乎君子之惡惡道之甚也!”孔子對曰:“惡惡道不能甚,則其好善道亦不能甚;好善道不能甚,則百姓之親之也,亦不能甚。”

詩雲:‘未見君子,憂心惙惙,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說。’詩之好善道之甚也如此。

哀公曰:“善哉!吾聞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微孔子,吾焉聞斯言也哉?” 河間獻王曰:“堯存心於天下,加誌於窮民,痛萬姓之罹罪,憂眾生之不遂也。

有壹民饑,則曰此我饑之也;有壹人寒,則曰此我寒之也;壹民有罪,則曰此我陷之也。仁昭而義立,德博而化廣;故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治。

先恕而後教,是堯道也。當舜之時,有苗氏不服,其所以不服者,大山在其南,殿山在其北;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川;因此險也,所以不服,禹欲伐之,舜不許,曰:‘諭教猶未竭也,究諭教焉,而有苗氏請服,天下聞之,皆非禹之義,而歸舜之德。

’” 周公踐天子之位布德施惠,遠而逾明,十二牧,方三人,出舉遠方之民,有饑寒而不得衣食者,有獄訟而失職者,有賢才而不舉者,以入告乎天子,天子於其君之朝也,攝而進之曰:“意朕之政教有不得者與!何其所臨之民有饑寒不得衣食者,有獄訟而失職者,有賢才而不舉者?”其君歸也,乃召其國大夫,告用天子之言,百姓聞之皆喜曰:“此誠天子也!何居之深遠而見我之明也,豈可欺哉!”故牧者所以辟四門,明四目,達四聰也,是以近者親之,遠者安之。詩曰:“柔遠能邇,以定我王”,此之謂矣。

河間獻王曰:“禹稱民無食,則我不能使也;功成而不利於人,則我不能勸也;故疏河以導之,鑿江通於九派,灑五湖而定東海,民亦勞矣,然而不怨者,利歸於民也。” 禹出見罪人,下車問而泣之,左右曰:“夫罪人不順道,故使然焉,君王何為痛之至於此也?”禹曰:“堯舜之人,皆以堯舜之心為心;今寡人為君也,百姓各自以其心為心,是以痛之。”

書曰:“百姓有罪,在予壹人。” 虞人與芮人質其成於文王,入文王之境,則見其人民之讓為士大夫;入其國則見其士大夫讓為公卿;二國者相謂曰:“其人民讓為士大夫,其士大夫讓為公卿,然則此其君亦讓以天下而不居矣。”

二國者,未見文王之身,而讓其所爭以為閑田而反。孔子曰:“大哉文王之道乎!其不可加矣!不動而變,無為而成,敬慎恭己而虞芮自平。”

故書曰:“惟文王之敬忌。”此之謂也。

成王與唐叔虞燕居,剪梧桐葉以為圭,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汝。”唐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請曰:“天子封虞耶?”成王曰:“余壹與虞戲也。”

周公對曰:“臣聞之,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工誦之,士稱之。”於是遂封唐叔虞於晉,周公旦可謂善說矣,壹稱而成王益重言,明愛弟之義,有輔王室之固。

當堯之時,舜為司徒,契為司馬,禹為司空,後稷為田疇,夔為樂正,倕為工師,伯夷為秩宗,臯陶為大理,益掌驅禽,堯體力便巧不能為壹焉,堯為君而九子為臣,其何故也?堯知九職之事,使九子者各受其事,皆勝其任以成九功,堯遂成厥功以王天下,-----------(可以網絡上參閱壹下)以上來自百度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