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名言警句 - 求曾國藩的幾句名言《曾國藩磨礪人生三部曲 策經》中的策經良言

求曾國藩的幾句名言《曾國藩磨礪人生三部曲 策經》中的策經良言

‘ 馭將之道,最貴推誠,不貴權術’這句話出自下面第四章第十三條,請查看。妳要的名言應該就在下面這十章裏面!!下面都是曾國藩的原話。

第壹章 將材

1.[1]帶兵之人,第壹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急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治兵之才,不外公、明、勤:不公不明,則兵不悅服;不勤,則營務巨細皆廢弛不治。故第壹要務在此。不怕死,則臨陣當先,士卒乃可效命。故次之。為名利而出者,保舉稍遲則怨,稍不如意則怨;與同輩爭薪水,與士卒爭毫厘。故又次之。身體贏弱者,過勞則病;精神短乏者,久用則散。故又次之。四者似過於求備,而茍闕其壹,則萬不可帶兵。故吾謂帶兵之人,須智深勇沈、文經武緯之才。數月以來,夢想以求之,焚香以禱之,蓋無須臾或忘諸懷。大抵有忠義血性,則四者相從以俱至;無忠義血性,則貌似四者。終不可恃。 2.帶兵之道,勤恕廉明,缺壹不可。(以上曾語)

第二章 用人

1.今日所當講求,尤在用人壹端。人材有轉移之道,有培養之力,有考察之法。 2.人材以陶冶而成,不可眼孔太高,動謂無人可用。 3.竊疑古人論將,神明變幻不可方物,幾於百長並集,壹短難容。恐亦史冊追崇之詞,初非預定之品。要以衡材不拘壹格,論事不求苛細。無因寸朽而棄連抱,無施數罟以失巨鱗。斯先哲之恒言,雖愚蒙而可勉。 4.求人之道,須如白圭之治生,如鷹隼之擊物,不得不休。又如蚨之有母,雉之有媒,以類相求,以氣相引,庶幾得壹而可及其余。大抵人才約有兩種,壹種官氣較多,壹種鄉氣較多。官氣多者,好講資格,好問樣子,辦事無驚世駭俗之象,言語無此妨彼礙之弊。其失也,奄奄無氣,凡遇壹事,但憑書辦家人之口說出,憑文書寫出,不能身到、心到、口到、眼到,尤不能苦下身段去事上體察壹番。鄉氣多者,好逞才能,好出新樣,行事則知己不知人,言語則顧前不顧後。其失也,壹事未成,物議先騰。兩者之失,厥咎惟均。人非大賢,亦斷難出此兩失之外。吾欲以勞、苦、忍、辱四字教人,故且戒官氣,而姑用鄉氣之人。必取遇事體察,身到、心到、口到、眼到者。趙廣漢好用新進少年,劉晏好用士人理財,竊願師之。(以上曾語)

第三章 尚誌

1.凡人才高下,視其誌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規,而日趨汙下;高者慕往哲隆盛之軌,而日即高明。賢否智愚,所由區矣。 2.無兵不足深憂,無餉不足痛哭。獨舉目斯世,求壹攘利不先,赴義恐後、忠憤耿耿者;不可亟得。或僅得之,而又屈居卑下,往往抑郁不伸,以挫,以去,以死。而貪饕退縮者,果驤首而上騰,而富貴,而名譽,而老健不死。此其可為浩嘆者也。 3.今日百廢莫舉,千瘡並潰,無可收拾。獨賴此耿耿精忠之寸衷,與斯民相對於骨嶽血淵之中,冀其塞絕橫流之人欲,以挽回厭亂之天心,庶幾萬壹有補。不然、但就時局而論之、則滔滔者吾不知其所底也。 4.胸懷廣大,須從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際,須看得平。功名之際,須看得淡,庶幾胸懷日闊。 5.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將,俱要好師、好友、好榜樣。 6.喜譽惡毀之心,即鄙夫患得患失之心也。於此關打不破,則壹切學問,才智,實足以欺世盜名。 7.方今天下大亂,人懷茍且之心。出範圍之外,無過而問焉者。吾輩當立準繩,自為守之,並約同誌***守之,無使吾心之賊,破吾心之墻之。 8.君子有高世獨立之誌,而不與人以易窺;有藐萬乘、卻三軍之氣,而未嘗輕於壹發。 9.君子欲有所樹立,必自不妄求人知始。 10.古人患難憂虞之際,正是德業長進之時。其功在於胸懷坦夷,其效在於身體康健。聖賢之所以為聖賢,佛家之所以成佛,所爭皆在大難磨折之日,將此心放得實,養得靈。有活潑潑之胸襟,有坦蕩蕩之意境。則身體雖有外感,必不至於內傷。(以上曾語)

第四章 誠實

1.天地之所以不息,國之所以立,聖賢之德業所以可大可久,皆誠為之也。故曰: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 2.人必虛中不著壹物,而後能真實無妄。蓋實者不欺之謂也。人之所以欺人者,必心中別著壹物。心中別有私心,不敢告人,而後造偽言以欺人。若心中了不著私物,又何必欺人哉!其所以欺人者[1],亦以心中別著私物也。所知在好德,而所私在好色。不能去好色之私,則不能欺其好德之知矣。是故誠者,不欺者也。不欺者,心無私著也;無私著者,至虛者也。是故天下之至誠,天下之至虛者也。 3.知己之過失,即自為承認之地,改去毫無吝惜之心,此最難之事,豪傑之所以為豪傑,聖賢之所以為聖賢,便是此等處磊落過人。能透過此壹關,寸心便異常安樂,省得多少糾葛,省得多少遮掩裝飾醜態。 4.盜虛名者,有不測之禍;負隱匿者,有不測之禍;懷忮心者,有不測之禍。 5.天下惟忘機可以消眾機,惟懵懂可以祓不祥。 6.用兵久則驕惰自生,驕惰則未有不敗者。勤字所以醫惰,慎字所以醫驕。二字之先,須有壹誠字以為之本。立意要將此事知得透,辨得穿。精誠所至,金石亦開,鬼神亦避,此在己之誠也。人之生也直,與武員之交接,尤貴乎直。文員之心,多曲多歪,多不坦白,往往與武員不相水乳。必盡去歪曲私衷,事事推心置腹,使武人粗人,坦然無疑,此接物之誠也。以誠為之本,以勤字、慎字為之用,庶幾免於大戾,免於大敗。 7.楚軍水、陸師之好處,全在無官氣而有血性。若官氣增壹分,血性必減壹分。 8.軍營宜多用樸實少心竅之人,則風氣易於純正。今大難之起,無壹兵足供壹割之用,實以官氣太重,心竅太多,漓樸散醇,真意蕩然。湘軍之興,凡官氣重、心竅多者,在所必斥。歷歲稍久,亦未免沾染習氣,應切戒之。 9.觀人之道,以樸實廉介為質。有其質而傅以他長,斯為可貴。無其質而長處亦不足恃。甘受和,白受采,古人所謂無本不立,義或在此。 10.將領之浮滑者,壹遇危險之際,其神情之飛越,足以搖惑軍心;其言語之圓滑,足以淆亂是非。故楚軍歷不喜用善說話之將。 11.今日所說之話,明日勿因小利害而變。 12.軍事是極質之事,二十三史,除班馬而外,皆文人以意為之。不知甲仗為何物、戰陣為何事。浮詞偽語,隨意編造,斷不可信。 13.凡正話實話,多說幾句,久之人自能***亮其心。即直話亦不妨多說,但不可以訐為直,尤不可背後攻人之短。馭將之道,最貴推誠,不貴權術。 14.吾輩總以誠心求之,虛心處之。心誠則誌專而氣足,千磨百折,而不改其常度,終有順理成章之壹日。心虛則不客氣,不挾私見,終可為人***諒。 15.楚軍之所以耐久者,亦由於辦事結實,敦樸之氣,未盡澆散。若奏報虛偽,不特畏遐邇之指摘,亦恐壞桑梓之風氣; 16.自古馭外國,或稱恩信,或稱威信,總不出壹信字。非必顯違條約,輕棄前諾,而後為失信也。即纖悉之事,顰笑之間,亦須有真意載之以出。心中待他只有七分,外面不必假裝十分。既已通和講好,凡事公平照拂,不使遠人吃虧,此恩信也。至於鄰人畏敬,全在自立自強,不在裝模作樣。臨難有不屈撓之節,臨財有不沾染之廉,此威信也。周易立家之道,尚以有孚之威,歸諸反身,況立威於外域,求孚於異族,而可不反求諸己哉!斯二者,似迂遠而不切於事情,實則質直而消患於無形。(以上曾語)

第五章 勇毅

1.大抵任事之人,斷不能有毀而無譽,有恩而無怨。自修者但求大閑不逾,不可因譏議而餒沈毅之氣。衡人者,但求壹長而取,不可因微瑕而棄有用之材。茍於峣峣者過事苛求,則庸庸者反得幸全。 2.事會相薄,變化乘除,吾當舉功業之成敗,名譽之優劣,文章之工拙,概以付之運氣壹囊之中,久而彌自信其說不可易也。然吾輩自信之道,則當與彼賭乾坤於俄頃,較殿最於錙銖,終不令囊獨勝而吾獨敗。 3.國藩昔在江西、湖南,幾於通國不能相容。六七年間,浩然不欲復聞世事。惟以造端過大,本以不顧生死自命,寧當更問毀譽。 4.遇棘手之際,須從耐煩二字痛下工夫。 5.我輩辦事,成敗聽之於天,毀譽聽之於人。惟在己之規模氣象,則我有可以自立者,亦曰不隨眾人之喜懼為喜懼耳。 6.軍事棘手之際,物議指摘之時,惟有數事最宜把持得定:壹曰待民不可騷擾;二曰稟報不可諱飾;三曰調度不可散亂。譬如舟行,遇大風暴發,只要把舵者心明力定,則成敗雖未可知,要勝於他舟之慌亂者數倍。 7.若從流俗毀譽上討消息,必致站腳不牢。(以上曾語)

第六章 嚴明

1.古人用兵,先明功罪賞罰。 2.救浮華者莫如質。積玩之後,振之以猛。 3.醫者之治瘠癰,甚者必剜其腐肉,而生其新肉。今日之劣弁羸兵,蓋亦當為簡汰,以剜其腐肉者;痛加訓練,以生其新者。不循此二道,則武備之弛,殆不知所底止。 4.太史公所謂循吏者,法立令行,能識大體而已。後世專尚慈惠,或以煦煦為仁者當之,失循吏之義矣。為將之道,亦法立令行、整齊嚴肅為先,不貴煦嫗也。 5.立法不難,行法為難。凡立壹法,總須實實行之,且常常行之。 6.九弟臨別,深言禦下宜嚴,治事宜速。余亦深知馭軍馭吏,皆莫先於嚴,特恐明不傍燭,則嚴不中禮耳。 7.呂蒙誅取鎧之人,魏絳戮亂行之仆。古人處此,豈以為名,非是無以警眾耳。 8.近年馭將失之寬厚,又與諸將相距過遠,危險之際,弊端百出,然後知古人所雲作事威克厥愛,雖少必濟,反是乃敗道耳。(以上曾語)

第七章 公明

1.大君以生殺予奪之權授之將帥,猶東家之銀錢貨物授之店中眾夥。若保舉太濫,視大君之名器不甚愛惜,猶之賤售浪費,視東家之貨財不甚愛惜也。介之推曰:“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功乎?”余則略改之曰:“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假大君之名器,以市壹己之私恩乎?”余忝居高位,惟此事不能力挽頹風,深為愧慚。 2.竊觀古今大亂之世,必先變亂是非,而後政治顛倒,災害從之。屈原之所以憤激沈身而不悔者,亦以當日是非淆亂為至痛。放曰:蘭芷變而不芳,荃蕙化而為茅。又曰:固時俗之從流,又孰能無變化。傷是非之日移日淆,而幾不能自主也。後世如漢、晉、唐、宋之末造,亦由朝廷之是非先紊,而後小人得誌,君子有皇皇無依之象。推而至於壹省之中,壹軍之內,亦必其是非不揆於正,而後其政績少有可觀。賞罰之任視乎權位,有得行,有不得行。至於維持是非之公,則吾輩皆有不可辭之責。顧亭林先生所謂匹夫與有責焉者也。 3.大抵蒞事以明字為第壹要義。明有二:曰高明,曰精明。同壹境,而登山者獨見其遠,乘城者獨覺其曠,此高明之說也。同壹物,而臆度者不如權衡之審,目巧者不如尺度之精,此精明之說也。凡高明者,欲降心抑誌以遽趨於平實,頗不易易。若能事事求精,輕重長短壹絲不差,則漸實矣;能實,則漸平矣。 4.凡利之所在,當與人***分之;名之所在,當與人***享之。居高位,以知人、曉事二者為職。知人誠不易學,曉事則可以閱歷電(上口)勉得之。曉事則無論同己、異己,均可徐徐開悟,以冀和衷。不曉事,則挾私固謬,秉公亦謬;小人固謬,君子亦謬;鄉願固謬,狂狷亦謬。重以不知人,則終古相背而馳,決非和協之理。故恒言皆以分別君子、小人為要,而鄙論則謂天下無壹成不變之君子,亦無壹成不變之小人。今日能知人、能曉事,則為君子;明日不知人、不曉事,則為小人。寅刻公正光明,則為君子;卯刻偏私?掩(日旁,yan)暖,則為小人。故群毀群譽之所在,下走常穆然深念,不能附和。 5.營哨官之權過輕,則不得各行其誌。危險之際,愛而從之者或有壹二,畏而從之者則無其事也。此中消息,應默察之而默挽之,總攬則不無偏蔽,分寄則多所維系。(以上曾語)

第八章 仁愛

1.帶兵之道,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禮。仁者,所謂欲立立人、欲達達人是也。待弁兵如待子弟之心,常望其發達,望其成立,則人知恩矣。禮者,所謂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泰而不驕也。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威而不猛也。持之以敬,臨之以莊,無形無聲之際,常有凜然難犯之象,則人知威矣。守斯二者,雖蠻貊之邦行矣,何兵之不可治哉! 2.吾輩帶兵,如父兄之帶子弟壹般。無銀錢,無保舉,尚是小事。切不可使之因擾民而壞品行,因嫖賭、洋煙而壞身體。個個學好,人人成材,則兵勇感恩,兵勇之父母亦感恩矣。 3.愛民為治兵第壹要義。須日日三令五申,視為性命根本之事,毋視為要結粉飾之文。(以上曾語)

第九章 勤勞

1.練兵之道,必須官弁晝夜從事,乃可漸幾於熟。如雞伏卵,如爐煉丹,未可須臾稍離。 2.天下事,未由不由艱苦中得來,而可大可久者也。 3.百種弊端,皆由懶生。懶則弛緩,弛緩則治人不嚴,而趨功不敏。壹處弛,則百處懶矣。 4.治軍之道,以勤字為先。身勤則強,逸則病。家勤則興,懶則衰。國勤則治,怠則亂。軍勤則勝,惰則敗。惰者,暮氣也,當常常提其朝氣。 5.治軍以勤字為先,由閱歷而知其不可易。未有平日不早起,而臨敵忽能早起者;未有平日不習勞,面臨敵忽能習勞者;未有平日不能忍饑耐寒,而臨敵忽能忍饑耐寒者。 6.每日應辦之事積擱過多,當於清早單開本日應了之件,日內了之,如農家早起,分派本日之事,無本日不了者,庶幾積壓較少。 7。養生之道,莫大於懲忿窒欲,多動少食。(以上曾語)

第十章 和輯

1.禍機之發,莫烈於猜忌,此古今之通病。敗國、亡家、喪身皆猜忌之所致。《詩》稱:“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忮、求二端,蓋妾婦穿窬兼而有之者也。 2.凡兩軍相處,統將有壹分齟齬,則營哨必有三分,兵夫必有六七分。故欲求和衷***濟,自統將先辦壹副平恕之心始。人之好名,誰不如我?同打仗不可譏人之退縮,同行路不可疑人之騷擾,處處嚴於治己。而薄於責人,則唇舌自省矣。 3.敬以持躬,恕以待人。敬則小心翼翼,事無巨細,皆不敢忽。恕則凡事留余地以處人,功不獨居,過不推諉。常常記此二字,則長履大任,福祚無量。 4.湘軍之所以無敵者,全賴彼此相顧,彼此相救。雖平日積怨深仇,臨陣仍彼此照顧;雖上午口角參商,下午仍彼此救援。(以上曾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