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名言警句 - 天時地利人和

天時地利人和

天地人和,禮之用,和為貴,王之道,斯之美”是在中華民族獨有的處世觀念,其核心文化思想,為壹“和”字,經過5000多年的心心相傳,已演變為壹精神,升華為壹種境界。三國演義中為了揚劉抑曹,產生了壹句名言: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時,天,包括天氣,氣候變化等。人們常說靠天吃飯,比如適度下雨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時,選擇就是做事的時間。比如農業的春播秋收,就是順應了天時。《說文》:“時,四時也。”即春夏秋冬的季節變遷。又說:“旹,古文時,從之日。”查甲骨文“時”作“ ”,正是從之從日,意指“日之行”,即太陽的運行。這表明人們很早就直觀地感覺到太陽運行引起季節的變遷,而稱之為“時”。天時,有天下大勢和機會,也有自然環境的影響,這裏面包括疾病的流行。唐末梁晉之爭,開始梁軍占盡優勢,幾次包圍太原,都因為大疫,士卒損失過半而罷兵,最後輸給了晉軍。天時,可為我們所運用,正所謂順天而行道。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巧用了天時草船借箭,就是很好的例子:當時蜀國的軍師諸葛亮正好出訪吳國。諸葛亮是壹個非常聰明的人,周瑜於是向他請教怎樣以最快的速度造出所需的箭。諸葛亮對周瑜說,三天時間就可以了。諸葛亮接受任務後,並不著急。他向吳國的大臣魯肅說,要造這麽多箭,用普通的辦法自然是不可能的。接著,諸葛亮讓魯肅為他準備二十只小船,每只船上要軍士三十人,船上全用青布為幔,並插滿草。諸葛亮說三天時間就能備好十萬支箭。第三天半夜時分,諸葛亮命令二十只小船用長繩子連接在壹起,向魏軍的宿營地進發。當天夜裏,大霧漫天,諸葛亮命令船隊快速前進。到船隊接近魏軍營地時,諸葛亮命令把船隊壹字排開,然後命令軍士在船上擂鼓吶喊。聽到擂鼓吶喊聲,魏軍派出約壹萬名弓箭手趕到江邊,朝著有吶喊聲的地方猛烈射箭。壹時間,箭象雨點壹樣飛向諸葛亮的船隊,不壹會兒,船身的草把上都紮滿了箭。諸葛亮的船隊到達吳軍的營地時,吳國的主帥周瑜已經派五百名軍士等著搬箭了,經過清點,船上的草把中足足有十萬支箭。吳國的元帥周瑜也不得不佩服諸葛亮的智慧了。諸葛亮怎麽會知道當天晚上水上會有大霧呢?原來,他善於觀察天氣變化,經過對天象的仔細推算,也得出當天晚上水面上有會大霧的結論。就是這樣,諸葛亮運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從敵軍那裏弄來了十萬支箭。可以說,草船借箭是諸葛亮成功的利用了天時的經典之作。地利,古人把“地”看成是“萬物之本原,諸生之根菀”(《管子·水地》),“利”字後人多從“鋒利”、“利益”等意義上使用它。“地利”完全是從農業生產中得出的概念。“利”雖用“以刀割禾”會意,但“禾”只是作代表,“利”可泛指土地之所出。與“地利”密切相關的還有“地宜”或“土宜”的概念。《左傳》成公二年:“先王疆理天下,物(視也)土之宜而布其利。”講“土宜”正是為了盡“地利”,因為只有用其宜,才能得其利。地,選擇做事的地方,在軍事上常講占有有利地形,說明地利也很重要。《地道戰》曾經是壹部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的影片。影片中冀中平原抗日根據地的人民,在中國***產黨的領導下,創造了消滅敵人,保存自己的地道戰,同日本侵略者展開了英勇頑強的鬥爭,地道成為擁有地利的表現形式,成功的利用有利地形取得了勝利。當然,這裏也離不開人和。人和的主體是“人”,中心思想則為“和”。這裏的“和”取意“中和”、“平和”、“和諧”之意。人,生長於天地之間.下立足於”地”,上敬奉於”天”。在”天地”之間休養生息本意應該是取其”中”。“天地人和”---將人處於”和諧”與”平和”的世界之中,處於天地之中。它所闡述的是壹種思想,更應該是壹種境界.”天地人和”,傳承於古而宣揚於今,順應社會發展,***建”和諧”與”和平”.更有”天時,地利,人和”的意境,如果真如此,則事業昌盛,人生吉祥也!闡述人和的重要,或許下面的故事更能說明問題。獵人在湖邊布下羅網,許多鳥兒落網了,然而這些鳥很大,帶著網飛走了。獵人跟在鳥兒後邊跑,農夫看到說:“妳要跑到那裏去呀,妳能用壹雙腿追上鳥兒嗎?”獵人回答說:“如果只有壹只鳥,我是沒有辦法把它捉住的,但像現在這樣,我是十拿九穩的。”後來證明果然如此,那些鳥兒各自朝自己的方向飛回去,壹只要去森林,壹只要去沼澤,壹只要去田野,到頭來就壹起連網掉到了地上,獵人把它們捉住了。故事的啟示:壹群鳥兒的目的都是為了逃跑,但由於群鳥沒有***同的方向最終失敗。說到底就是不和造成的。壹只鳥就能成功逃脫的原因就是壹個字“和”。可見,人和的重要。其實,古人也十分重視人和:比如說三國演義中魏吳蜀三國,會講魏得天時,吳占地利,蜀有人和。三國能在群雄混戰中割據壹方,各有立國之本。其實,得天下的戰略表面看來有天地人各種因素,說穿了只有壹條:人和。曹魏集團能統壹北方,勢力最大,不過是人才最多而已。劉備重視人和,三顧茅廬傳下美名,桃園三結義是人和的具體體現。但也只能是文用孔明,武用關張,心胸有限,人才也有限。蜀國伐魏不成,先主攻吳喪師,均是人才戰略上出了問題。而曹操壹生敗袁術、破陶謙、平張邈、殺呂布、滅袁紹、定烏桓、降劉琮、走赤壁、克馬超、收張魯、封魏王。戎馬四十載,多勝少敗,究其根本,乃是人才濟濟,妳看謀士方陣:荀彧、荀攸、程昱、郭嘉、劉曄、賈詡、華歆……武將有:樂進、李典、於禁、張遼、許褚、徐晃、龐德……文武群臣中,先事他人再降曹操者多矣,曹操不以為疑;劉備、孫權不行———劉備要講哥們義氣,孫權要講來路出身。曹操困住關羽,關羽降漢不降曹,曹允之;關說待打聽到劉備去處,就跳槽,曹再允之;關過五關斬六將,曹不究;知劉備乃梟雄,也幾度容之,還與其煮酒論英雄。可見,曹操在人和上表現突出。這說明人和是關鍵,而天時、地利均是輔助條件。人氣為貴,人和為王。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先秦·孟軻《孟子·公孫醜下》)。這段話:孟子在這裏則主要是從軍事方面來分析論述天時、地利、人和之間關系的,而且是觀點鮮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者之中,“人和”是最重要的,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地利”次之,“天時”又次之。這是與他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壹貫思想分軍開的,同時,也是與他論述天時、地利、人和關系的目的分不開的,同時,也是與他論述天時、地利、人和關系的目的分不開的。正是從強調“人和”的重要性出發,他得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結論。因為天地人和沒有運用好的例子也很多,如美國將軍評朝鮮戰爭時說,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與錯誤的對手打了壹場的錯誤的戰爭。那麽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選擇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合適的人物才行。也就是把握好天時、地利、人和。在天地人和中,“人”與“天”“地”並列,既非大自然(“天”、“地”)的奴隸,又非大自然的主宰,他是以自然過程的參與者的身份出現的。《荀子·天論》:“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是之謂能參。”最能反映“三才”理論中人與自然的關系。在這個天地人的統壹體裏,人和自然是相互協調的,而不是相互對抗的。進壹步說,天地萬物都是和諧統壹的,“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正是在這個基礎上,中國很早就出現了保護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思想。人們從正反兩方面的經驗中認識到“茍得其養,無物不長;茍失其養,無物不消”(《孟子·告子上》)的道理。《荀子·天論》說:“財非其類以養其類,夫是之謂天養。”這裏的所謂“養”已包含了自然界各種生物之間互養***生的意義在內。人們要註意不去打斷天地萬物互養***生的這種自然再生產過程,進而采取適當的措施去輔助它和促進它,並有節制地加以利用,以期達到和諧發展、永續利用的目的。當然,“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不僅是名言,而且,還更為廣泛地應用於各個領域。包括商業競爭、體育比賽尤其是足球比賽的狂熱之中。這充分說明它所蘊含的哲理是豐富、深刻而具廣闊的延展性的。天之美,在乎於浩瀚廣宇匆匆劃過流星的印痕。地之美,在乎於錦繡山河如詩如畫。人之美。在乎於奔湧騰湃熱血中煉獄的靈魂。和之美,在乎於與之相輔相承相襯相依的默契。掌天時之機,獲地利之先。擁人和之便,成吉祥之家。天地人和,它闡述了壹種思想,頌揚了壹種精神,順應了社會文化的發展趨勢,更為我們的生活指引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