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爾斯泰說:“世界上只有兩種人:壹種是觀望者,壹種是行動者。大多數人都想改變這個世界,但沒人想改變自己。”要改變現狀,就得改變自己,就要改變自己的觀念。壹切成就,都是從正確的觀念開始的。壹連串的失敗,也都是從錯誤的觀念開始的。要適應社會,適應變化,就要改變自己。
柏拉圖告訴弟子自己能夠移山,弟子們於是就紛紛請教方法。柏拉圖笑道:“很簡單,山若不過來,我就過去。”弟子們不禁啞然。
世界上根本沒有什麽移山之術,惟壹能夠移動山的秘訣就是:山不過來,我便過去。同樣的道理,人不能改變環境,那麽就改變自己。
人生如水,人只能去適應環境。如果不能改變環境,就改變自己。只有這樣,才能克服更多的困難,戰勝更多的挫折,實現自我。如果不能看到自己的缺點與不足,只是壹味地埋怨環境部利,從而把改變境遇的希望寄托在改變環境上面,這實在是徒勞無益的。
心態改變,命運就能隨之改變,這句話告訴我們什麽道理?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和心態,性格和心態決定命運!
告訴我怎樣在舊環境中改變自己舊環境中去發現壹些新事物,這樣有助於妳改變自己,具體來說,就是換個角度看世界,比如平時妳上班的那條路可能就是壹個舊環境,每天妳所關註的是堵車啊什麽的,那麽現在換個角度,去看看平時妳可能壹閃而過的壹家店,壹家陽臺上很美麗的壹盆花,這些都有助於妳改變自己!
"13年來中國改變了自己,影響著世界"告訴我們什麽道理努力可以改變壹切。
有關“改變不了環境,就改變自己”的名言有哪些?1、如果妳浪費了自己的年齡,那是挺可悲的。因為妳的青春只能持續壹點兒時間——很短的壹點兒時間。 —— 王爾德
2、人生照例是壹場值得壹搏的爭衡,然而它的獎品是拼鬥。 —— 拉爾夫·詹
3、雖然人人都企求得很多,但所需要的卻是微乎其微。因為人生是短暫的,人的命運是有限的。 —— 歌德
4、我們在我們的勞動過程中學習思考,勞動的結果,我們認識了世界的奧妙,於是我們就真正來改變生活了。——高爾基
5、壹個人要能夠在自己的地位發生變化的時候毅然拋棄那種地位,不顧命運的擺布而立身做人,才說得上是幸福的。——盧梭
6、環境正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壹定是受教育的。——馬克思
7、所謂人生,是壹刻也不停地變化著的。就是肉體生命的衰弱和靈魂生命的強大、擴大。——列夫·托爾斯泰
8、如果我們每天的生活總是平平常常、毫無變化,那麽生活多年與生活壹天是壹樣的。完全的壹致就會使得最長的生命也顯得短促。——曼恩
9、為了迎合風向而改變自己見解的人,我們認為是糟糕的、卑鄙的、毫無信念的人。——杜勃羅留波夫
10、真正的哲學家,則是像蜜蜂壹樣。它們從花園和田野裏面的花朵采集材料,但是用它自己的壹種力量來改變和消化這種材料。——培根
11、壹個人幸運的前提,其實是他有能力改變自己。——於丹
12、命運的變化猶如月之圓缺,對智者毫無妨害。——富蘭克林
13、進步,意味著目標不斷前移,階段不斷更新,它的視野總是不斷變化的。——雨果
14、承認貧困並不是可恥的。相反,不為改變貧困而努力才是確實可恥的。——修昔底德
15、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壹致,只能被看作是並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馬克思
改變不了環境,就改變自己,讓自己去適應環境。
快速適應環境的方法:
1、盡量和周圍的人打好關系,學會和別人愉快的溝通。
2、提前了解壹下妳所在地方的風俗習慣,盡量的多了解壹下身邊的人。
3、多參加壹些社交活動,這樣可以更好的認識壹些人脈,這些人脈可以更好的帶妳融入到新的環境中。
4、放松心態,新環境的無限可能性是很令人向往的。
5、自己內心要懂得真正的尊重和欣賞。
請不要看輕自己告訴我們壹個什麽道理給妳看壹篇文:
臺灣著名作家林清玄,到好友李敖家中做客,驚奇地發現,李敖將自己開給他的稿費單都裱糊在墻上,從沒領過。林清玄問他為什麽,李敖說:“他們開給我的稿費,遠不及我的文章價值高。”
無獨有偶,壹位年輕畫家,有次到街上出售壹幅畫。壹名外國人相中了其中壹幅畫,問賣多少錢。年輕畫家毫不猶豫地要價500美元。外國人覺得有些貴,便說:“能不能少點兒?”
年輕畫家說:“不能少。”說著,將畫撕掉了。
外國人十分驚訝:“年輕人,妳怎麽能撕碎它呢?多可惜呀。500美元不賣,錢少點兒賣也行啊。妳是生氣了嗎?”
“先生,我沒有生氣。這畫我要價500美元,說明我認為它值這個價,妳跟我還價,說明在妳眼中它還不夠好,不值得,所以我要繼續努力,力爭下次畫好,直到顧客承認為止。”年輕畫家壹臉平靜地說。
這兩個故事的結局是這樣的:宴會結束後,林清玄壹五壹十地把李敖拒領稿費的事,告訴了自己所在報社的老板,老板聽後,覺得有理,壹下子給李敖出200萬元稿酬。而那位不願自輕自賤,堅信自己的畫作值500美元的年輕畫家,憑著勤奮,最終也成了壹代宗師,留下了許許多多的傳世精品,而他的每幅經典之作,又何止500美元?是的,看重人生,先從不看輕自己開始。
《愛蓮說》那則告訴我們人不能改變環境但妳可以改變妳自己●原文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註釋
①愛蓮說:選自《周元公集》。著有《太極圖說》《通書》等“說”,是古代論說文的壹種體裁,可以說明事物,也可以論述道理。
②蕃(fán):多。
③晉陶淵明獨愛菊:陶淵明(365-427),壹名潛,字元亮,東晉潯陽(現在江西省九江縣)人,東晉著名詩人。他獨愛菊花,常在詩裏詠菊,如《飲酒》詩裏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向來稱為名句。
④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唐朝以來,人們很愛牡丹。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稱為“李唐”。世人,社會上的壹般人。唐人愛牡丹,古書裏有不少記載,如唐朝李肇的《唐國史補》裏說:“京城貴遊,尚牡丹……每春暮,車馬若狂……種以求利,壹本(壹株)有直(同“值”)數萬(指錢)者。”
⑤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單單喜歡蓮花,喜歡它從汙泥裏生出卻不被沾染。予,我。淤泥,池塘裏積存的汙泥。
⑥濯(zhuó)清漣而不妖:經過水播的。濯,洗滌。清漣,水清而有微波的樣子,這裏指清水。妖,美麗而不端莊。
⑦不蔓不枝:不牽牽連連的,不枝枝節節的。
⑧香遠益清:香氣越遠越清。益,更,越。
⑨亭亭:聳立的樣子。亭亭凈植,筆直的潔凈的立在那裏。
⑩褻(xiè)玩:近前把玩。褻,褻瀆不尊重.
①①隱逸者:隱居的人。封建社會裏,有些人不願意跟統治者同流合汙,便隱居避世。
①②牡丹,花之富貴者也:牡丹是花中的“富人”。
①③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①④噫(yī):嘆詞,相當於“唉”。
①⑤菊之愛:對於菊花的愛好。
①⑥鮮(xiǎn)有聞:很少聽到。鮮,少。
①⑦宜乎:宜,應當,這裏和“乎”連用,有“當然”的意思。
●背景簡介
周敦頤(1017~1073)是我國理學的開山祖,他的理學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周敦頤從小喜愛讀書,在家鄉頗有名氣,人們都說他“誌趣高遠,博學力行,有古人之風”。他的學問、氣度,也感動過許多人來追隨他學習,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程頤、程顥兩兄弟,他們後來都成了南宋壹代著名的理學家。
公元1072年,周敦頤來到江西,創辦了濂溪書院,從此開始設堂講學,收徒育人。他將書院門前的溪水命名“濂溪”,並自號“濂溪先生”。因他壹生酷愛蓮花,便在書院內建造了壹座愛蓮堂,堂前鑿壹池,名“蓮池”,以蓮之高潔,寄托自己畢生的心誌。先生講學研讀之余,常漫步賞蓮於堂前。後造就壹篇《愛蓮說》,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成為千古絕唱,至今仍膾炙人口。
翻譯
水上,陸上各種草和木的花,可愛的非常多。晉朝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從唐朝以來世人的人們非常喜愛牡丹。我唯獨喜愛蓮花,它從汙泥中長出來,卻不受到汙染,在清水裏洗滌過但是不顯得妖媚,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不牽牽連連,不枝枝節節的,香氣遠播,更加清香,筆直地潔凈地立在那裏,可以遠遠地觀賞但是不能貼近去輕慢地玩弄啊。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寶貴者;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對於菊花的愛好,陶淵明以後很少聽到了。對於蓮花的愛好,像我壹樣的人還有什麽人呢?對於牡丹的愛好,人數當然就很多了。
賞析
蓮花,是古往今來文人筆下高歌詠嘆的物件,但大多數文人都是驚嘆於它的清姿素容,並將其形諸筆端;而這筆散文精品卻獨辟蹊徑,通過對蓮的形象和品質的描寫,歌頌了蓮花堅貞的品格,從而也表現了作者潔身自愛的高潔人格和灑落的胸襟。
從內容上看,這篇文章可明顯分為二部分:前壹部分對蓮花高潔的形象極盡鋪排描繪之能事;第二部分則揭示了蓮花的比喻義,分評三花,並以蓮自況,抒發了作者內心深沈的慨嘆。
文章的前壹部分,寫出了蓮花之美就在於其壹個“潔”字。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寫出了蓮花身處汙泥之中,卻纖塵不染,不隨世俗、潔身自愛和天真自然不顯媚態的可貴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寫出了它裏外貫通、外表挺直、表裏如壹、不牽扯攀附的高尚品質;再次“可遠觀而不可褻玩”,寫出了蓮如傲然不群的君子壹樣,決不被俗人們輕慢玩弄。
前文所說的壹切,事實上是作者人格的寫照,是作者心誌的自明,關於這壹點,我們可以從文章的第二部分得到明證。正如作者所說:“蓮之愛,同予者何人?”其間的潛臺詞就是感慨於象他壹樣具有蓮花之潔的人實在太少了。
在寫法上,《愛蓮說》具有“說”這壹文體的***同特點,即托物言誌。文章從“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濃墨重彩描繪了蓮的氣度、蓮的風節,寄予了作者對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棄貪圖富貴、追名逐利的世態的心理和自己追求潔身自好的美好情操。同時,文章還運用了對比,反襯的手法,在文中幾次以菊、牡丹反襯蓮之美;還把菊花的隱逸,牡丹的富貴和蓮花的高潔相對比,使“愛蓮”之壹主題得以加深,沒有空洞的說教,而是通過三種形象的對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手法可謂高明之極。而且,文章以壹個“愛”字貫通全文,使得文章結構謹嚴。 在文章結尾,作者壹嘆真正隱逸的高士極少,二嘆品格高尚的君子罕見,三嘆貪慕富貴的俗人很多,耐人尋味,發人深省。
這首詩在語言上也同樣富有特色,那就是優美簡練,的確是如蓮之美——“不枝不蔓”,沒有多余的無用之語
其重點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這是全文的中心題意。
古人寫文壹般都是借物抒懷,同樣的壹句話,都有二層意思,壹層喻物,壹層抒懷。同樣,“出淤泥而染,濯清蓮而不妖”也有第二層抒懷意思。隱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的高尚品格。實際上,他說的意思就是:官場黑暗,要在官場上保持自已高潔的品格,就如同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那麽難。這也是他為官的經驗總結,因為他不想同流合汙。而“濯清蓮而不妖”,不過是作者的壹種良好願望罷了。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的道理?所以百花之中獨蓮而能為,彌足可貴也。這也是作者的感嘆吧,因為在大環境中他是不可能做到獨善其身的,除了逃避與遠離。或者如他那樣兢兢業業的守著自已的壹份誌節。
周敦頤的《愛蓮說》從“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眾”。開篇深沈大氣,既點明了《愛蓮說》之蓮也屬水陸草木之花,也點明了蓮的可愛,只是“甚蕃”者裏的之壹罷了。這為他下文的“予獨愛蓮”埋下了順理成章的伏筆。如此開篇,出筆皆成不凡,吸人眼球也。接下去周敦頤並沒在甚蕃裏糾纏,只是直接縮景,壹句“晉陶淵明獨愛菊”,更加明確了題意,陶淵明可以愛菊抒懷,我怎不可獨愛蓮呢?
接下句“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像是重復,但實為加深語意也,而且此句入文,讓對比感更為強烈,為其求蓮之高潔鋪下了引子。大意是周敦頤本人獨愛蓮與晉陶淵明的愛菊避世不同,為保持壹份高潔,寧願終老南山。他要在塵世中當個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這種在汙世保持清白與獨自避世求真的心態,與眾人皆羨富貴(牡丹)的從眾心態是有著思想境界上本質的區別的。這為愛蓮說所要表達的“出淤泥而不染”作了最好的鋪墊。
下句周敦頤就直接進入了正題“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蓮而不妖,中通外直,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寫蓮之語,愛蓮之心,喻蓮之誌,可謂壹氣呵成,看似是對蓮的直觀描寫,其實字字句句皆是借蓮之表像傾訴心衷也。此運筆之老到,實讓人嘆為觀止。可說通篇讀者都無壹絲喘息之機。語言超凡脫俗,而回味卻是雋永綿長,越品越有滋味。
收篇,周敦頤先用花進行比喻,讓花的特性喻人,雖平淡,但比喻帖切,讓人讀來也別有壹番滋味。“予謂菊,花之隱者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此平淡之句接上節“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可謂渾然壹體,不著絲毫痕跡。而更重要的是,借花喻人,將陶淵明的避世,世人皆追求榮華富貴的心態描寫的淋漓盡致,而無壹言直接指責。
周敦頤通過這樣的對比,將自已比喻為君子。君子難為,猶勝於避世也。從這壹點來看,周敦頤有些孤芳自賞的意思。不過周敦頤也有些自知之明,接下去他發出了深沈的感嘆“菊之愛,陶之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是的,滾滾紅塵,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壹份真呢?晉有陶淵明,可現在卻聽都沒聽到還有人會這樣做的。或是像我壹樣的,在塵世中能相守壹份純凈的,有著我這樣追求君子風範的,又有幾人?大多數的人,皆在紅塵世事中從眾罷了。從這裏可以看出,周敦頤是高傲的,他那種不從眾只求純凈的心態,在碌碌塵世中是難能可貴的。他感嘆,是因為世風日下,大多數人皆被世事玷染也。
此文高風亮節,清雅脫俗,精短,鋃鋃上口,實為古文中難得的精品短篇。而且壹文雙解,內容厚實而意境深遠。加上其文近似白話,易讀易解,所以成了流傳後世膾炙人口的傳世佳品。在賞析此文的時候,如果能感動於文中的誌節,這也就是讀此文的最佳所得吧。
《改變人壹生的閃念》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麽道理改變人壹生的閃念,故事寫得很不錯,也就是這個閃念,使她幾乎挽救了壹個女孩的生命,從年輕漂亮看出女孩現在過得很好,故事蘊含的道理很簡單,是說有時候,因為妳的善良,會改變其他人的命運
當環境改變時,我們試圖改變自己。求翻譯We try to change ourselves when environment changed.
壹次幫助改變兩個人的命運告訴我們什麽道理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