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李嶠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收藏下載復制完善
古詩文網APP客戶端立即打開
譯文及註釋
譯文
風能吹落秋天金黃的樹葉,能吹開春天美麗的鮮花。
刮過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進竹林能使萬竿傾斜。
註釋
解落:吹落,散落。解:解開,這裏指吹。
三秋:秋季。壹說指農歷九月。
能:能夠。二月:農歷二月,指春季。
過:經過。
斜:傾斜。▲
有用沒用完善
參考資料:
1、王值西 趙永芳.唐詩三百首(兒童版).杭州: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1997:7
賞析二
這首詩寫出了風的力量。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前兩句就“風”的季節功能而言:秋風能令萬木雕零,春風卻又能教百花綻放;後兩句則就“風”所到之處,呈不同景象來描寫:風過江上時,則水面波浪滔滔;入竹林時,只見竹竿壹齊傾斜。風,為自然界之物象,本是看不見摸不著,只能經由生命個體用心去感受或通過外物的變化知曉。因此,全詩無出現壹個“風”字,也沒有直接描寫風之外部形態與外顯特點,而是通過外物在風的作用下原質或原態的改變去表現風之柔情與強悍。可見詩人對物態常識的熟知與了然。在這種生活常識的支撐下,詩人熟練地通過外物的形變來顯發風之特點,以間接描寫來表現風的種種情態,讓人真切感受風的溫存與魅力。
“賦、比、興”為古典詩歌表現的基本手法。所謂的“興”意指“興發”“感興”,由物及心,即因為外物的作用而產生內心“情變”。“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葉落”與“花開”,乃事物發展到極態而自然產生的質變,外力的作用只能是加速或減緩其變化的速度。在此處,詩人把葉落花開歸因於風的作用,表現出作者觀察的細微與內心的細膩,把自然萬物的變化同風——外力的作用,緊密地聯系在壹起,隱性地昭示著風之生命力及其給外物的溫情關懷。
“解落”,“解”字用得好。常言道“秋風掃落葉”,秋風之蠻橫可見壹斑。不用“掃”“吹”,也不用“刮”“剝”,就用壹個“解”。“解”,是細心,是用心,是專心地去化解,不急不慢,不狂不躁,讓葉兒怡然清爽地離開了母體,找到了很好的歸宿。風之柔情讓人感動。“能開”,“開”,是喚醒,是催生,是召喚,在寒冬中沈睡的花兒,在風兒的輕輕撫摸下,睜開惺忪的睡眼,伸伸懶腰,又將迎來壹個美麗、美好、美妙的春意。風之溫情讓人舒坦。“解落”與“能開”,把風的溫存柔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也深深地觸動了讀者那或許早有些漠然的心緒,重新喚醒人們對美好生命的感念。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風,“過江”卷起“千尺浪”,風急浪高,直沖雲宵,風之氣力是何等威風;風,“入竹”引來“萬竿斜”,風狂竹伏,萬般無奈,風之外力是何等瀟灑。此處,風之強悍,風之強勁,風之強勢,同之前風之溫情,風之柔情,風之癡情形成強烈的反差。任何壹種生命都有其“喜怒哀樂”之表現,“風”也不例外。風的變幻莫測便是很好的例證。
講究對仗或對偶,《風》壹詩亦如此。例,“解落”對“能開”,“三秋葉”對“二月花”工整有序。“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如果說,詩的前兩句在“興發”方面更為出色的話,則後兩行在“對仗”則更顯特色,“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壹過”“壹入”,“壹高”“壹低”,“壹直”“壹斜”,把風對自然界物象在風的作用下所產生的變幻鮮活而傳神地表現出來。
這首詩的妙處在於寫風,全詩除詩名外,卻不見風字。每壹句都表達了風的作用,如果將四句詩連續起來,反映了世間的歡樂和悲傷,表達了“世風”和“人風”,風是善變的,有柔弱,又有彪悍,風是多情的,姿態豐盈,萬竹起舞,短短的四句詩,以動態的描述詮釋了風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