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名人名言大全網 - 名言警句 - 宋詞蘇軾浣溪沙

宋詞蘇軾浣溪沙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

作者:蘇軾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譯文

棗花紛紛落在衣襟上。村南村北響起車繅絲的聲音,古老的柳樹底下有壹個穿牛衣的農民在叫賣黃瓜。

路途遙遠,酒意上心頭,昏昏然只想小憩壹番。艷陽高照,無奈口渴難忍,想隨便去哪找點水喝。於是敲開壹家村民的屋門,問:可否給碗茶?

賞析

這首《浣溪沙》詞是蘇軾43歲在徐州任太守時所作。公元1078年(元豐元年)春天,徐州發生了嚴重旱災,作為地方官的蘇軾曾率眾到城東二十裏的石潭求雨。得雨後,他又與百姓同赴石潭謝雨。蘇軾在赴徐門石潭謝雨路上寫成組詞《浣溪沙》,***五首,這是第四首。作品描述他鄉間的見聞和感受。藝術上頗具匠心,詞中從農村習見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現了淳厚的鄉村風味。清新樸實,明白如話,生動真切,栩栩傳神,是此詞的顯著特色。此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這首詞中所寫的景,並不是壹般情況下通過視覺形象構成的統壹的畫面,而是通過傳入耳鼓的各種不同的音響在人意識的屏幕上折射出的壹組聯續不斷的影象。

“簌簌衣巾落棗花”從棗花落到衣巾上的聲音開端,反映了壹位關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對雨後農村新景象的喜悅之情。作者在“謝雨道上”,經過長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簌簌”之聲傳來耳際,並好像有什麽東西打在身上和頭巾上。這時,他才意識到:這是棗花落在身上。棗花落在衣巾上的聲音是輕微的,但在作者的耳裏卻是那麽真切。接著,耳邊又傳來吱吱呀呀的聲響,越往前走,這響聲便越濃,從南,從北,從四面八方傳來,不用看也不用問,這是作者熟悉的繅車的響聲。“村南村北”概括“繅車”聲,說明作者聽得多麽認真,多麽細心,多麽興奮。從響聲中,作者意識到,他已進入村中了。這時,突然壹陣叫賣聲傳入耳鼓,定睛壹看,原來是壹位披著“牛衣”的農民坐在古老的柳樹蔭中,面前擺著壹堆黃瓜。“牛衣古柳”,作者換壹個角度來寫他對蔬菜豐收的喜悅心情。三句話,三個畫面,似乎東鱗西爪,毫無聯系。可是用謝雨的路上這條線串起來,就讓人感到這幅連環畫具有很強的立體感。這壹組畫面,不僅色彩美,而且有音樂美。無論是簌簌的落花聲,嗡嗡的繰車聲,還是瓜農的叫賣聲,都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生動地展現出農村壹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上片寫的是農村生產勞動的繁忙景象,下片轉入寫求雨途中行路的艱辛,突出作者的感受和意識活動。“酒困路長惟欲睡”是對上片的補充。在結構上,這壹句又是倒敘,它說明前三句之所以從聽覺方面來寫,主要是因為酒意未消,路途遙遠,人體困乏,故而寫下來的只不過是睡眼朦朧中聽來的片斷,並非是視覺構成的完整統壹的畫面。“日高人渴”兩句,雖然寫的是由於口渴而急於到農民家裏覓水的意識活動,但同時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節、隨遇而安的性格特征。走了壹村又壹村,這時已是日高天熱,人也走得口幹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來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試問”壹詞用得十分講究,既寫出了作者滿懷希望想討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擔心農忙季節,農家無人,自己不便貿然而入的心情。信筆寫來,不事雕琢,但卻栩栩如生,刻畫出壹位謙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將壹位太守與普通農民的關系寫得親切自然。“敲門試問野人家”,詞到這裏就戛然而止了。詞人敲門的結果怎樣呢?喝到茶沒有?農民是怎樣招待他的呢?詞中未作壹個字的交代,留給讀者去想像,更是余味無窮。這就是古典詩詞中所講究的“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作者為何要“敲門試問”呢?1.他是壹個體恤民情、愛民如子的好父母官,謙和有禮,不會貿然闖入農家;2剛剛在旱災後求得雨,主人可能外出下田耕作,並不在家,所以他要試探壹下家中是否有人在。

《浣溪沙》詞中“簌簌衣巾落棗花”壹句,實為“棗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興》壹詩中有“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原意為:鸚鵡啄余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主賓倒置的同時,賓語“香稻粒”、“碧梧枝”還被拆開分屬主賓位置。對於古典詩歌詩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說:“詩家例用倒句法,方覺奇峭生動”。

《浣溪沙》全詞有景有人,有形有聲有色,鄉土氣息濃郁。日高、路長、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現旅途的勞累,但傳達出的仍是歡暢喜悅之情,傳出了主人公縣令體恤民情的精神風貌。這首詞既畫出了初夏鄉間生活的逼真畫面,又記下了作者路途的經歷和感受,為北宋詞的社會內容開辟了新天地。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壹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壹;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壹派,對後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