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況
騏驥壹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荀子》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中國諺語
立誌不堅,終不濟事.——朱熹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孔子)
誌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王勃)
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史記-陳涉世家》)
誌當存高遠.(諸葛亮)
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
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陸遊)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李清照)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誌.(蘇軾)
2. 文言文解釋(會什麽就寫什麽)越多越好先寫古文再寫翻譯/重點字/壹基本方法:直譯和意譯.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壹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 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具體方法:留、刪、補、換、調、變.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刪”,就是刪除.刪掉無須譯出的文言虛詞.比如“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沛公的侍衛樊噲.“者也”是語尾助詞,不譯. “補”,就是增補.(1)變單音詞為雙音詞;(2)補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補出省略了的語句.註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或語句,要加括號. “換”,就是替換.用現代詞匯替換古代詞匯.如把“吾、余、予”等換成“我”,把“爾、汝”等換成“妳”. “調”就是調整.把古漢語倒裝句調整為現代漢語句式.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介賓後置句、定語後置句等翻譯時壹般應調整語序,以便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 “變”,就是變通.在忠實於原文的基礎上,活澤有關文字.如“波瀾不驚”,可活澤成“(湖面)風平浪靜”.古文翻譯口訣 古文翻譯,自有順序,首覽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題,搜集信息,由段到句,從句到詞, 全都理解,連貫壹起,對待難句,則需心細, 照顧前文,聯系後句,仔細斟酌,揣摩語氣,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詞句之間,聯系緊密. 若有省略,補出本意,加上括號,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譯,人身稱謂,依照貫例, “吾”“余”為我,“爾”“汝”為妳.省略倒裝,都有規律. 實詞虛詞,隨文釋義,敏化語感,因句而異. 譯完之後,還須仔細,逐句對照,體會語氣, 句子流暢,再行擱筆. 還要把每個實虛詞的解釋了解透徹,這是基本,就好比看壹篇文章壹樣,如果這篇文章有很多字妳不認識,那麽妳肯定壹知半解或者看不懂.我想到現在我們同學已經有80%的實虛詞已經了解,剩下的時間看壹下並用筆標記壹下妳不會的那些實虛詞並把它背誦下來.接下來我們講解文言文閱讀方法及做題技巧.壹、首先要掌握正確的文言文閱讀方法. 眾所周知,由於考試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它具有不準借助任何工具書,只能獨立解題的特殊性,因此不少學生心理上比較緊張,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讀完壹遍就去選擇答案.其實這種作法是很不正確的,作為文言應試的閱讀應分三步進行: 第壹步:初讀全文 指的是集中心思穩住神,瀏覽或跳讀壹遍.最近幾年高考都有壹篇考人物傳記的,看這樣的文章要知道記載幾個人,有的人物關系簡明,有的人物關系復雜.壹般有主人公,主人公有正反好壞之分,在人物身上,表現壹種特殊的品格和性格.這要求考生解讀人物關系,體味出人物的特有的品格和性格.作者寫人物傳記 ,或出於某種政治需要,或出於個人目的,通過人物傳記,表現作者的觀點和態度,要求考生能分析傳記的基本內容,概括作者的觀點態度.內容上:材料所涉及的人與事或相夫教子、事親至孝,弘揚民族傳統美德;或古代賢臣良吏,勤政愛民、廉潔奉公、剛直抗上、執法如山等既符合於傳統的道德規範,又不失現實教育意義.第壹遍能懂六七成即可.往屆有些考生在讀文言語段時,對自己要求太高,第壹遍沒讀懂就心急火燎,在個別語句上糾纏,非要字字句句弄個水落石出不可,結果反而難以明其大意.應該說,學生當中這種情況存在還是非常普遍的,其實妳應該明白,高考作為選拔性的考試,它所選的文言語段壹定不會容易到壹看即懂的地步,第壹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所以大可不必因此而緊張. 第二步:細讀題目 在這壹步驟當中,須壹壹落實要求答題的字、詞、句、段在材料中的對應位置,壹般來說,運用所學的知識,較易題可以在這壹步基本完成.(充分利用所給選項,運用比較法、排除法根據是非準偏,選出正確項)同時這壹步中特別要強調的是利用好幾道題目,如實詞解釋,句子翻譯,分析概括題等,因為在它們身上,妳可以獲得大量文段理解的信息.尤其是選擇題(下列說法符合文意的壹項或者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壹項是),此題信息量非常大,雖然其中肯定有壹項或幾項不符題意,但錯誤的也往往只是些小問題.因此通過看最後壹題,妳對文意的把握必將會在第壹步的基礎上有個很大的提高. 第三步:重讀全文 這壹步是從更高的層次上認知全文.大致相當於精讀研讀的水平;既加深了對文意的理解,又能對前兩步出現的偏誤作糾正,因此是壹個深入兼復核的過程 .通過這壹步閱讀之後解答壹些綜合性比較強的題目也就駕輕就熟了. 應該說文言應試的三步閱讀法是經過許多學子高考實戰檢驗而總結出來的壹條科學有效的應試方法,復習當中學生須加以掌握和運用.這樣可以少走很多彎路.二文言文閱。
3. 文言文裏怎麽形容“壹個人很累卻堅持”李白——《行路難》: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譯文:前方的道路是多麽艱難呀,時至今日仍有那麽多的歧路在前方等著我。但是只要我堅持下去,總有壹天,我會像那長風吹破前方巨浪,掛起風帆的航船沖出滄海那樣,突破眼下所有艱難險阻,達成我心中的理想。
這句千古名句描寫出詩人即使壯誌難酬,身心俱疲,也仍要堅持自己的內心,在思想上不願同流合汙的高潔人品,也鼓舞後世無數人堅守自我,努力拼搏,去贏取自己所堅持的理想,無論前路多麽坎坷,雖千萬人吾往矣!
擴展資料:
這句千古名句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組詩作品《行路難三首》中第壹首中的千古名句。
詩人李白於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奉詔入京,擔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個積極入世的人,才高誌大,很想像管仲、張良、諸葛亮等傑出人物壹樣幹壹番大事業。
可是入京後,他卻沒被唐玄宗重用,還受到權臣的讒毀排擠,兩年後被“賜金放還”,變相攆出了長安。
《唐宋詩醇》以為《行路難三首》皆天寶三載(744年)離開長安時所作,詹锳《李白詩文系年》、裴斐《太白樂府舉隅》從之。郁賢皓《李白集》以為前兩首作於開元十九年(731年)前後李白初入長安追求功名無成而歸之時,第三首作年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