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中有言:“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意思是做大事不必顧慮細枝末節,行大禮不必計較小的謙讓。做人也應如此,應善於取舍,才能成就大事。
古往今來,多少成大事者善於取舍,不拘小節而獲得成功。現實存在的事物包含多種矛盾,人不可能全面顧及,因此只有善於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明確“大事”的重要地位,不拘泥於小節,才能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解決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的過程中,才能減少細枝末節小事的阻礙,才能更快地獲得成功。
曾國藩以方圓謀人生,堅持著這樣的信條:定準方向,不把心思花在小事上,而是抓住根本,抓住主要矛盾,從大局去考慮問題。因而他的《曾氏家書》中的許多信條被後人奉為圭臬;春秋時的越王勾踐,在失敗後以當奴隸於吳為“小節”,臥薪嘗膽,十年積蓄,壹朝滅吳,最終成就了立國的大事。像這樣不拘小節的人還有很多,韓信不拘於胯下之辱,最終成了西漢的開國功臣;愛因斯坦不拘於衣衫襤褸,提出了相對論……這些成大事者其誌不在小,將目標放遠,從大局著眼,不拘小節,最終獲得成功。
而諸葛亮事必躬親,管太多瑣事小事,“軍中罰二十以上必親覽”,沒有做到善於取舍,沒有處理好軍中小事的“小節”與建立國家的“大事”的關系,最終勞累過度,“出師未捷身先死”。
這些事例告訴人們,若要成大事,就應不拘小節,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分散不必要的精力在小事上,才能心無旁騖,專心致誌地完成大的目標,才能顧全大局,最終獲得成功。
2.成大事者拘小節
東漢時有壹少年名叫陳蕃,自命不凡,壹心只想幹大事業。壹天,其友薛勤來訪,見他獨居的院內齷齪不堪,便對他說:“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他答道“大丈夫處世,當掃天下,安事壹屋?”薛勤當即反問道:“壹屋不掃,何以掃天
下?”陳蕃無言以對。蕃改之,後有所成。 千裏之行,始於足下! 自己的門庭都掃不幹凈,何以掃天下雪 勿以善小而不為。
大事都應該從小事做起,小事不願做,不屑做,拒絕做,大事就只能成為空想。
成事者必有眾人幫助,如不拘小節,則難以服眾。漢劉邦,為成大事,婦女無所幸,財物所取。今天,凡成功企業與成功者,無不看眾人氣。人氣何來,自然要從小節來。比爾以前不分場所,壹概休閑,如今每逢場面,必西裝革履方顯英雄本色。所以,我說要發展必重小節。
其實,世界上的人各方面素質差不大,關鍵是小節方面。有多少大意失荊州,又有多少壹失足成千古訓呀!真是後人哀之而不鑒之,我等後人復哀後人呀!
現在成大事總會成為大家關註的對象.而且關註的不僅是"大事",連"小節"也關註.如果"小節"沒做好的話必然要給大家留下不好的印象,而這種印象也會阻礙"大事".
如:德國足球前國家隊教練道姆因毒品醜聞被解聘.原利物蒲及英格蘭國家隊球員福勒,因在進球後做出吸毒狀的慶祝動作,以及球場外的各種事件,終被球隊掃地出門...
小節,字典上解釋為“與原則無關的瑣碎的事情”。但小節並非小事兒,壹些不文明的習性乃至壹些有損大局的事情,常常是由小節引起的。小節,把握不好就會身受其害。
小節不慎道德失準。只要稍留意就會發現,在壹些公***場所有個別人大聲喧嘩、隨地吐痰、亂丟垃圾、購物插隊,等等,這種不拘小節的行為,已影響和破壞了他人的生活環境,侵犯了別人的合法權益。近期媒體報道有消費者對這些行為投訴,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在敦促大家自覺養成公德習慣,值得我們拍手稱道。
小節不慎影響團結。有人把不拘小節當成為自身開脫的“萬金油”,只要做了有損他人利益或影響他人正常工作學習的事,就把錯誤歸咎於“不拘小節”。常見的不良行為主要有:傳播小道消息、公眾場合衣著不整、說粗話等。這些行為如果不加註意或制止,常常是影響團結的隱患。
小節不慎貽誤人生。有道是“千裏之堤,潰於蟻穴”。古往今來,因小節導致失節的事並不鮮見。有個寓言故事就揭示了這樣的道理:壹個人偷拿了鄰居家壹根針被告官,法官在量刑時卻定了與壹位偷牛賊同樣的罪。小偷很不服氣,問法官為什麽偷了區區壹根針卻判得與偷牛壹樣重。沒等法官回答,偷牛賊搶著說:“我當初就是從拿別人壹根針開始的。”近年來,壹些人因貪汙受賄而落馬,追根溯源,也大都是從吃別人壹頓飯、收別人壹些土特產開始的。總認為這些東西是人之常情,禮尚往來,但事實上有了第壹次就會有第二次,積少成多,積小成大,繼而陷入了不可自拔的泥潭。那些腐敗分子在反省時總是後悔當初不該輕易地吃了喝了收了,可惜悔之晚矣。
小節不拘,終累大德。在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小節問題並非小事,它不僅是國民素質的壹種反映,更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因此,我們每壹個人都要從日常小事著手,於細微處講品格,莫讓小節影響了構建和諧社會之大德
進程中壹個環節疏漏也會半途而廢,主因次因常常是轉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