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9年6月18日,英國侵略軍抵達天津的大沽口,打算沿河而上,攻入京津,逼迫清政府通過《天津條約》。他們與在大沽口炮臺設防的清軍發生了戰鬥。雖然當時太平天國聲勢正盛,清王朝這個國事糜爛, 是壹塌糊塗,但大沽口的清軍卻委實打得不賴。他們之前用沈船及其他障礙物堵塞了江面,使得英國炮艦不好展開火力。並且運用故意示弱,不開火,等英國艦隊大模大樣逼近了,才突然攻擊的恐怖主義戰法,幹掉了幾首英國小船。英國在陷入混亂以後,重新整隊,再度攻來。這個英國兵也很勇敢,看到艦炮打不贏,就紛紛搶灘登陸,想從陸路進攻,拿下大沽口炮臺。結果呢,他們在海灘上死掉很多。 這個時候,在附近洋面上,還紮著壹只美國艦隊。美國政府當時和英法俄壹道,從外交上逼迫清廷批準天津條約。但是對清朝宣戰的只有英法兩國,就是後來燒了咱們的圓明園“英法聯軍”。至於美國政府,在這場戰爭中仍然處於中立地位。這個妳在史書上查得到。這時美國艦隊的司令官,叫做“Josiah Tatnall”的, 他看見白種英國人進攻不力,正被黃種中國人在海灘上屠殺著。他就再也忍不住啦,不顧自己政府的立場,下令艦隊向大沽口炮臺的清軍開火,並且命令美國士兵上岸幫助英國人。那麽他向屬下下的命令是什麽呢? 這個命令的原文就是:" The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 血濃於水 "。 Josiah Tatnall的邏輯很簡單---因為要幫cousin英國人打東亞病夫啊,所以不宣而戰也無所謂。反正最後打贏了," The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從此成為壹段佳話,壹個有名的西諺。 至於那個美國艦隊的司令官,他因為違背了政府的立場卻沒有受到處罰,因為此舉為美國贏得利益。
現在我們知道了,“血濃於水”這個詞兒,記錄著壹段西方(白 blood)列強不顧外交準則聯手屠殺中國人(黃yellow)的歷史,是兩個流氓合力欺負壹個弱小者"打妳沒商量"的理論依據, 是壹直沿用到今天的國際政治中"叢林法則"的最好體現,而且這個詞兒,至今在英語裏,至今還是壹個reasonable的行為準則。
但是“血濃於水”這個詞被中國人廣泛使用,引伸為親情,這與這個詞的最初含義差別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