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簡介: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1]?),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諸葛亮曾隱居在南陽,劉備三顧茅廬時提出三分天下的“隆中對”,之後出山助劉備占取荊、益兩州,最終導致三國鼎立的局面。劉備死後托孤,諸葛亮主管壹切政務。當政期間,勵精圖治,賞罰分明,推行屯田政策,並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五次出兵北伐,病死於五丈原。
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二、名言: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誡子書》三國:諸葛亮
三、故事:
在高承《事物紀原》中,有記載諸葛亮南征班師時,正遇風起,不能渡河,孟獲說這是猖神作怪,只要用人頭和牲畜祭祀,便會風平浪靜。但諸葛亮覺得用人頭太殘忍了,於是用面粉搓成人頭狀,混上牛、羊等肉去替代,名為饅頭。
四、俗語:
死諸葛嚇跑活司馬
諸葛亮病逝後,蜀國的軍隊撤軍回國。司馬懿派兵追擊,但是由於諸葛亮死前料到司馬懿的這壹招,因此他提前命人做了壹個他自己的木雕像,坐在他的四輪車上。等到司馬懿追兵壹到,姜維就把那個有木雕的四輪車推出來。司馬懿看見木雕,以為諸葛亮沒死,嚇得馬上逃走了。
五、傳說:
1、在山區的居民過去要放送消息,會施放孔明燈,相傳是諸葛亮傳下來的。
2、在雲南(三國時南中之地),佧佤族有傳說指諸葛亮曾教他們祖先蓋房子、編竹籮。
3、傣族傳說指當地的佛寺大殿屋頂就是仿照諸葛亮的帽子建造的。
4、又有說諸葛亮南征時發明壹種銅鼓,稱為“諸葛鼓”,白天做飯,晚間可敲它作警報。
六、詩句:
《詠懷古跡五首·其五》唐代:杜甫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壹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運移漢祚終難復,誌決身殲軍務勞。
釋義:
諸葛亮大名垂宇宙且萬古流芳,他清高的品性真令人無比敬仰。三分天下是他苦心籌劃的結果,他猶如展翅高翔在雲霄的鸞鳳。才華超絕與伊尹呂尚難分高下,指揮千軍萬馬非曹參蕭何能比。漢朝的氣運已經衰落難以恢復,他意誌堅決終因軍務繁忙殉職。
擴展資料:
《三國誌》才是真正可信的史書,作者陳壽在《諸葛亮傳》後面加個跋,說諸葛亮行政工作做得非常好,對人很忠實,對劉備的知遇之恩,他壹生都願意為劉備肝腦塗地,而且他壹輩子對人很寬厚,法律嚴而公平,但加了壹句話“將略非其所長”,意思是說打仗並不是他的長處。
這就與《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形象不壹樣了。羅貫中在小說中創造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事跡,但歷史上的諸葛亮不是羅貫中所寫的諸葛亮,更不是京戲中的諸葛亮。
前後兩篇《出師表》分別表現了在不同的背景下,諸葛亮率師出征的心情。《前出師表》是在北伐前夕,諸葛亮表達了受劉備托孤之重,叮囑後主治國用人的原則,似乎已預見日後蜀漢面臨的困境。這是老臣嘔心瀝血的忠悃之作。
《後出師表》則是他決心在關中渭上屯的長期抗敵的前夕所作。蜀漢人才雕零,其實已無能恢復中原,知其不可而為之,諸葛亮的心情等於是在作最後的告別。這兩篇文字反映了諸葛亮走入不可逆轉的悲劇,但是也正因為他這番心情,千百年來,讀者對他不能不肅然起敬。
人民網——雲南頻道>>諸葛亮並沒有傳說中的那麽神!這個才是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
百度百科——諸葛亮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
百度百科——誡子書(諸葛亮作品)
百度百科——死諸葛嚇跑活司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