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篇品讀 壹、重點語段品讀 全文***三個部分。 第壹部分(第1段),提出話題,說明什麽是“鄉土情結”。 [品味]這壹段多處引用古詩,引導讀者去想象具有特定意義的場景及體現鄉土之思的具體行為表現,另壹方面,也說明了思鄉情結的久遠。註意“魂牽夢縈”這個詞。 [體會]以詩入題引出鄉土情結,文筆生動自然,同時以詩涵蓋主旨,提綱挈領,脈絡清晰。 第二部分(第2—6段):按人生成長的時間順序寫鄉土情結的形成、發展、表現及升華。可分為三層。 第2段為第壹層:從人的成長角度寫鄉土情結的由來。 [品味]“童年的烙印”在人們鄉土情結的形成過程中是至關重要的壹環。所謂“童年的烙印”就是童年時代留給人們的那些最深刻的記憶。結尾的兩個比喻,形象地說明了“童年的烙印”與自己不可分割的特點。此段中“ 鄉土中的壹山壹水,……不可分割。”連用了16個“壹”字,既體現了作者的語言功力,也表達了作者對鄉土的深厚感情。 [體會]在這壹段中,作者認為“童年的烙印”包括父母親族的愛、家鄉的山水草木、悲歡離合的家史、鄰裏鄉情四個方面的內容。 第3至第4段為第二層:寫人因遠離故鄉而引發思鄉之情。 第3段從年少離家寫起,寫了兩種情況:壹種是壹些人仗著年少氣盛,告別家鄉“去尋找理想,追求榮譽,開創事業,富有浪漫氣息”;另壹種是多數人,是“ 沈重的現實主義格調”,是“為了維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著眼淚打發出門,去串演各種悲劇”。概括起來,前壹種人是主動出去闖世界,是浪漫的;後壹種人是被動地被打發出門,是現實的。 [品味]連用四個比喻來形象地說明“人壹離開鄉土”的孤獨無助。引用孟郊的《遊子吟》並用誇張的語言寫親人的牽掛。這兩方面都是引發鄉土情結的原因。 [體會]此段交待了年少離家的兩種情況。 第4段,緊接第3段按時間順序寫年少離家後的各種可能的遭遇:有的壹無所獲而回鄉,有的流連在外;有的厭倦闖蕩、銳氣消盡,有的淡泊名利、渴慕歸隱;有的窮困潦倒,有的春風得意。 [品味] 引用韋莊的“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寫出離鄉闖蕩的人怕歸鄉的心態;引用孟浩然的“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寫出不得誌後的思鄉之情和少年豪情的消滅。引用項羽的“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寫出闖蕩有成者誌得意滿,意欲回鄉炫耀的迫切心情。這些引用,恰當地表現了遠離故鄉而又境遇不同的人對家鄉的不同心態,是鄉土情結的不同表現。 [體會]年少離家後的各種可能的遭遇有不同的背景和基礎。
第5、6段為第三層:具體說明鄉土情結不因時間的悠遠和空間的阻隔而褪色,既照應前文,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第5段,寫戰爭、放逐等災難引發的超越思鄉情結的愛國情懷。這壹段在內容上承寫離鄉引發思鄉,在主旨上開始鄉土情結的升華。 [品味]戰爭引發的思鄉之情容易理解,所以作者點到為止,著墨不多,而用較多篇幅並引用顧炎武、霍去病的名言及唐朝李賀的著名詩句來寫同樣具有家園之思的誌士為國家、為正義戰爭而舍身在外,為鄉土情結註入了昂揚甚至悲壯的氣息。為下文主題的升華作鋪墊。 寫正義戰爭的目的,是對戰爭的性質作辨證分析,避免讀者的誤解。 同樣,放逐與鄉土情結的關系作者也著墨不多,重點有二:壹是大量列舉歷代被逐之名人,以表明這種遭遇及其引發的鄉土情結的普遍性;二是以林則徐作為典型例子並引用他的著名詩篇來寫為國為民的情懷在誌士心中比家園之思更為重要。 [體會]這壹段寫的是愛國情懷。表面上看不是鄉土情結,實質是建立在鄉土情結上的,並且是對鄉土情結的超越,表現了作者對仁人誌士高尚情懷的由衷贊頌。 第6段,寫壹代又壹代的炎黃子孫浮海遠遊的潮流,並贊頌他們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獻,與祖國休戚相關。這壹段把鄉土情結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來認識,豐富並深化了鄉土情結的內涵,是主題的進壹步深化。 [品味] 寫“出國潮”似與思鄉矛盾,但聯系前文第3、4段可推知,出國離鄉更能引發思鄉情結。 寫“香港人”在香港回歸時,“寧願拋棄家業,紛紛作移民計”令人費解,但作者僅是客觀地寫現象,並未對此作評價。聯系下文看,作者引“ 第壹代華僑”和香港人對祖國做奉獻、表示關註的情誼的事實,是在證明不管何種原因離開祖國的人壹定會有深深的鄉土情結,民族向心力總會引發他們的愛國思鄉情感並化為具體的行動。而且只有這些遠離祖國的人,鄉土情結才最重。 這壹段中,最精彩的語句是“民族向心力的凝聚,並不取決於地理距離的遠近”“ 世代翹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當祖國需要的時候,他們都作了慷慨的奉獻”“ 對大陸都表示出休戚相關、風雨同舟的情誼”,這些語言把鄉土情結提高到了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深化了主題,顯示了作者超群的思想認識。 [體會]與第5段相比,本段寫的是普通人,更具有普遍意義。 首先活用幾句古詩,充分說明安土重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是中國人根深蒂固的觀念。 引用迷信說法,肯定了這種說法裏所含的懷念故鄉的積極因素。 下文轉寫與美好願望相對立的冷酷現實。緊扣史實寫,現實意義很強。 [品味]這個地方使用了大量的典故,大家註意辨識。如“ 天涯比鄰”,化用唐代詩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詩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株守鄉井”化用“ 守株待兔”這個寓言故事,這些典故的化用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 [體會]文章既贊揚中華民族鄉土之戀的傳統,又肯定開拓進取的時代精神,把鄉土情結與報國豪情、民族凝聚力融合在壹起,顯示了作者思想的深刻。前者照應文題及前四段,後者照應第五、六段,結構嚴謹。 二、疑難問題探析 1、作者為鄉土情結賦予了什麽樣的時代內涵? 在充分抒寫了鄉土情結是什麽,是怎樣形成、發展的之後,文章的後半部分(第5—6段)為鄉土情結賦予了新的內涵,使文章極具時代氣息,也顯示了作者高尚的情感世界和深刻的思想認識,給讀者極有益的感情熏陶和思想啟迪。這是這篇文章最有價值之所在。 作者先挑出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嚴重災難的戰爭和對個人來說更為嚴重災難的放逐作為人生際遇的背景,引用讀者熟悉的著名詩文表明在國家興亡面前,仁人誌士關註的,是道德、國家、正義。這壹段似乎沒寫鄉土情結,其實,既然任何壹個離鄉之人都不可避免地產生家園之思,他們又怎能例外?不寫不等於沒有,這樣處理是為了表明:為國為民之情在誌士心中比家園之思更為重要,這是鄉土情結的超越,是對仁人誌士高尚情懷的褒揚。 第6段作者歷數近代百余年來離鄉背井,乃至漂洋過海、謀生異域的現象,視角由上段關註仁人誌士轉而觸及普通民眾。在這段後半部分,作者引用華僑和香港人對祖國作奉獻表示關註的事實,說明不管何種原因離開祖國的人壹定會有深深的鄉土情結,民族向心力總會引發他們的愛國思鄉的情感並化為具體的行動。在引用事實中,作者用了飽含贊頌之情的語言:“民族向心力的凝聚,並不取決於地理距離的遠近”“世代翹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當祖國需要的時候,他們都作了慷慨的奉獻”“對大陸都表示出休戚相關、風雨同舟的情誼”,熱情謳歌了建立在鄉土情結基礎上的民族凝聚力和愛國之情,深化了主題,並為鄉土情結賦予了深刻的時代內涵。
2、為什麽把“鄉土”稱為情結? 之所以稱為情結,因為它像烙印,像蠶繭,像文身壹樣不能化解與消退。壹個人的出生地不僅給了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給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為“這個人”,而不是另壹個人,故鄉的文化起了決定性作用。 3、用韋莊、孟浩然、項羽等詩文的作用。 韋莊的“未老先還鄉,還鄉須斷腸”寫出了離鄉闖蕩的人怕歸鄉的心態;孟浩然的“ 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寫出不得誌後的思鄉之情和少年豪情的消滅;項羽的“ 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寫出闖蕩有成者誌得意滿,意欲回鄉炫耀的迫切心情。 4、文中的第五節好像和“鄉土情結”關系不大,請妳談談妳的看法。 第五節寫了戰爭、放逐等災難引發的超越思鄉情結的愛國情懷。這壹段寫的表面上看不是鄉土情結,實質是建立在鄉土情結上的,並且是對鄉土情結的超越,表現了作者對仁人誌士高尚情懷的由衷贊頌。也就是說作者把僅僅只是表現為對家的思念的鄉土情結逐漸提升到愛國情懷的高度,是鄉土情結新的時代內涵。 壹、語篇整體賞析 《鄉土情結》是柯靈為紀念《香港文學》創刊七周年而作的散文,作品以故園之思作為線索,由“小家”到“大家”,由“離家”到“歸家”,將鄉土情結升華為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 作品以王維的《雜詩》引出壹個普遍的道理:“ 每個人的心裏,都有壹個魂牽夢縈的土地”並且援引了大量古代思鄉詩來進壹步說明這種情感,點出“鄉土情結”。然後再對這種情結進行具體的說明和解釋,之所以稱為情結,因為它像烙印,像蠶繭,像文身壹樣不能化解與消褪,壹個人的出生地不僅給了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給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為“這個人”,而不是另壹個人,故鄉的文化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鄉土情結每個人都會有,但它往往在人遠離故鄉時表現得更為強烈。接著,作者用三個小節來寫引發鄉思的情景,壹是離家創業,不管成也好,敗也好,“但鄉土的夢,卻永遠追隨著他們”。二是災難與戰爭,災難不管是自然的,還是人為的,戰爭不管是正義的,非正義的,都免不了流離失所,骨肉分離,這種狀況下的思鄉之情也就更為濃厚。 文章敘述了因各種原因而造成的離家之後,重新回到寫歸家,內涵就更加豐富紮實了。作者從歷史說到當今,從自然說到人倫,從現實世界說到神話傳說,歸結壹點:安土重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這裏特別說到近百年無數創業者浮海五洲,打拼天下,寫到香港壹個多世紀的滄桑巨變,從正反兩個方面講述了人對故鄉、家園直到對祖國的感情,這也是鄉土情結中最重的壹份情感。最後,作者從當今世界現代化程度越來越高,文化交融越來越充分的角度對鄉土情結作了新的闡釋,人已不為家所累,但人又應該永遠擁有自己的家,既走向開放,又會有心靈的歸宿,這就是新時代的鄉土情結。“ 我們該有鵬舉鴻飛的豪情,魚遊濠水的自在,同時擁有溫暖安穩的家園,還有足以自豪的祖國,屹立於現代世界文明之林。”作品至此完成了主題的升華。 柯靈是懷著真摯深厚的情感寫作這篇散文的,作為壹位世紀文化老人,他早年輾轉各地,飽受戰爭與災難的離亂之苦。因此,對家園之思有特別的體會,再加上香港回歸這壹特殊的背景,作者從家到國展開聯想就十分自然了。作品敘古寫今,縱橫捭闔,酣暢淋漓,文中征引了大量的詩文、史料和典故,不僅說明了鄉土情結的久遠、普遍,根深蒂固,而且還通過它們營造了壹個具體的歷史場景,使文章顯得更加生動、感人。 二、寫作特點賞析 作者在文中旁征博引,大量引用古詩文,顯示了作者豐富的文學底蘊,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生動性,是這篇文章文筆優美的壹個突出表現。更重要的是,引用的古詩文在內容上恰到好處地為情感主旨服務,是內容的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 倒如引用唐宋之問《渡漢江》:“ 嶺南音書斷,經冬夏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用來證明“好不容易能回家了,偏又忐忑不安”的心情,近而證明鄉土情結是“ 觸景生情,隨時隨地想到它”的。這壹段另兩處引用,也從其他角度證明了這壹點。三處合在壹起,分別證明了在不同的具體情景下,人都會有體現鄉土情結的具體行為。以此對鄉土情結作了生動的詮釋。